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农村家禽散养中的疫病风险及对策

时间:2024-05-22

曹源 袁芳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规模养殖已成为家禽养殖模式的大趋势,但是在农村,家禽散养仍然多见,尽管国家在春、秋两季推行强制免疫政策,但由于散养方式的特殊性,给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为养殖户自身埋下了许多危险隐患。

1 存在隐患

1.1 养殖环境复杂

在农村,散养畜禽养殖环境没有保障,养殖区域开放无屏障。周边野鸟、鼠类、虫类众多,加之疏于控制,为疫病传播提供了便利的传播条件。在养殖期间,散养户并不重视消毒工作,造成饲养环境恶化,疫病频发,没有营造出良好稳定的饲养条件。

1.2 引种不严格

散养户引种时,没有固定的引入来源。购买不明来源的家禽,不关注家禽健康与否,只重视价格高低。购入时也不注意是否具有防疫合格证及检验合格证明,在家禽引入时,缺少进行隔离饲养环节,引入后直接混群饲养,导致疫病随禽传入引发疫病造成损失,这种情况在农村散养户中非常常见。即便有隔离饲养,但是有些禽类疫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养殖户不能及时发现,有些病禽带毒不发病,养殖户没有相应的监测技术能力,不能及时提出,导致疫病的发生。引种作为养殖环节中的关键一环,如果不能严格的把控住,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1.3 养殖档案不规范

养殖档案作为养殖过程的是一项重要的文字记录,也是养殖户需要做的重点工作之一。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散养户对养殖档案的建立没有提起重视,即便是有,填写随意,信息不全的情况屡见不鲜。在造成损失后,没有历史记录,很难找到问题症结,在采取应对措施的时候也会感到无从下手。

1.4 病死禽处理不当

村里散养户在病死禽的处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在养殖过程中家禽发病死亡后,存在一仍了之的现象。但是,病死禽所携带的病原不能彻底杀灭,仍然会扩散到周边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留下了疫病传播的隐患,“长江死猪事件”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同时,在将病死禽处理掉后,没有对病死禽所处的场地、圈舍、用具等进行消毒,造成病原残留,健康禽只接触后导致发病,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养殖效益的损失。

1.5 重视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在疫病防控方面是一项重点工作,直接关系到畜禽健康和养殖效益。在农村,大多散养户对消毒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消毒程序不合理,消毒操作不规范,造成消毒效果不理想。有些农村散养户,只有在家禽出现症状之后才进行治疗、消毒工作,也是为时晚矣。

2 应对策略

2.1 净化周边环境

在饲养区周围划定屏障,按时进行消毒、驱鸟、除虫、灭鼠工作。打造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饲养环境,严格外人随意进出,及时淘汰发病禽,对死亡禽类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2.2 重视引种程序

养殖户在引入家禽时,要查验检疫合格证等相关证明,做到知根知底。购入后,进行隔离饲养,待到鸡群无异常后进行混群饲养,期间仔细观察禽群状态,最好是做到全进全出、自繁自养,降低外来疫病传入风险。

2.3 规范养殖档案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养殖档案、免疫档案等,做好养殖管理工作,详细纪录养殖情况、免疫接种情况、消毒情况等细节工作,做到底数清楚、痕迹明显、有据可查,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为可能出现的纠纷保留证据。

2.4 严格免疫程序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好家禽免疫工作。依照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規范免疫技术,做到应免尽免,不可有麻痹大意思想。免疫工作完成后,有条件的养殖户最好是进行一次抽样化验,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及时进行补免,保证免疫效果。(对于免疫工作,任何的免疫效果都不能保证100%,但是进行预防免疫可以大大降低疫病感染的风险)

2.5 做好病死禽的处理

对于病死禽的处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可随意处置,以免造成病原扩散,污染环境。采取深埋、化质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对病死禽处理完毕之后,接触过病死禽的用具、饲料、垫料、粪便等一并销毁,病死禽使用过的笼舍、屋棚进行彻底的消毒,预防病原残留,感染健康禽只。

2.6 提高防疫意识

“病来如山倒,祛病如抽丝”对于养殖业来说也是非常贴切的,只有养殖户在认识上提高对防疫工作的重视,才是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疫情形势,所有养殖户都要高度重视疫病防控工作,这不仅密切关系到自身经济利益,更关系到今后养殖业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养殖大环境,降低疫病感染风险不仅关系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的安全稳定。做好疫病防控工作,需要广大养殖从业者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053000衡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