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木匠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这也就是说,他在考中进士以后,并没有被留在京中任职,而是被派到了汜水县(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当了一个九品下阶的,几乎都算不上是一个官的图书档案馆馆员。而更让人为他感到抱屈的是: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待就是四年……
王昌龄是谁呀?那可是能写得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堂堂“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他被派到汜水,而没能留在京中,多半是与其太过清高有关。他既没有一个可跟人家去拼的爹,又不肯努力去结交一些权贵———这我在前文中也提到了,当时的读书人在考进士前,都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到处去认识一些权贵,以求得赏识,唯他却不屑去这样做,当别人都忙着怎么把“干谒诗”写出彩儿来的时候,他却一个人跑去了“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西北边地,转了一圈儿,写了一百多首“边塞诗”回来,而对于攸关自己前途的干谒之事,他是一点都没做。那你自己都不在意自己的前途,谁又会在意呢?所谓性格即命运,此岂是乎?
一代诗杰,王昌龄自然也不想自己就这样被埋没。这我们从他写的一首名为《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的诗中,也能看出他当时的一些心境: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冯公尚戢翼,元子仍跼步。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罢酒当凉风,屈伸备冥数。
开元十九年,王昌龄又去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也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在唐朝,即使你考中进士,也不能保证马上就有官给你做。所以,朝廷通常都会先给你安排一个像“校书郎”这种说官不是官,但说不是官却又是官———毕竟已进入了官册,同时也能领取一份官俸了的职位,让你先做着,等有了空缺,再让你补上去。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两年的时间(王昌龄也是真够倒霉的,一等都是四年)。但如果你能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马上就可以有官做了。是以,唐代的很多进士,都曾参加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
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尽管王昌龄通过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而且还是以“超绝群伦”的表现通过的,可他还是没能离开汜水县这个小地方,只官升了半级(从九品下升为九品上),由汜水尉校书郎变成了汜水尉而已。
直到开元二十二年,他才又被升为了江宁(今江苏南京)丞(仍不过只官升了半级)。而这时,离他考中进士已过去了整整七年时间。这都已经很不靠谱了,而更加不靠谱的是,这个江宁丞居然是他这辈子为官三十多年,做过的最大的官。他的诗友岑参就曾为他抱屈说: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官,他也都没能做安稳了。王昌龄第一次被贬是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原因大约是发表了一些同情因为李林甫所馋,而被罢相的张九龄的言论,而得罪了李林甫等当朝权贵。这一次他被贬到了哪里?史书上没有具体讲,只说是被发配到了“岭南”。
不过好在他这次被贬的时间不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就“遇赦北归”了,而且还是官复了原职,又做回了他的江宁丞。
在王昌龄从岭南回来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件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的事———把孟浩然给喝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在北归途中路过襄阳时,特意去拜访了诗坛前辈孟浩然。
孟浩然应该是早就听说过王昌龄诗名,是以他的到来孟非常高兴,竟然不顾自己的背疽新愈,盛情款待了王昌龄。估计是席上有很多东西都属于发物吧(有说是顿河鲜大宴),第二天,孟浩然就背疽复发去世了……
王昌龄的第二次被贬是在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他这次被贬的原因,有些不明,史书上就给了四个字———不护细行。
什么是“不护细行”呢?就是说他在生活上有点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可这也能算是一个“罪名”吗?
那他又是怎么一个“不护细行”了?这史书上也没说,我想从其一贯的行事作风来看,也就是个意气用事,让上官感到不舒服,不愿再看到他了吧。
这一回,王昌龄是从江宁丞任上,被贬为了龙标尉。可能大家觉得,也没把他怎么样嘛!的确,从表面上看,对他的处理说不上严厉,因为从县丞到县尉,级别上也就差了半级,这也说明他这次被贬,并非是因为犯了什么了不得的错误,可能就是一时诗人脾气上来了,顶撞了一下上官。但该处罚背后的真相却是:龙标在巫州潭阳郡,即今湖南黔阳,当时,那里还是个尚未完全开化的少数民族(苗族)的聚居地,山深林密,瘴疬丛生,民风彪悍,生活条件不是一般的差。这就相当于把他从一个全国百强县的副县长位置拿下来,然后把他调到了一个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任公安局长。
当时,他的一帮诗友也都对他的遭遇表达了深深的同情。比如李白就在送他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在龙标一直待到了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才被允许北归。这时,他已经59岁了。但还没等他回到老家太原,就暴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时,王昌龄刚好经过亳州,没想到却被亳州刺史闾丘晓给杀害了。据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其时,淮阳告急,河南节度使张镐传檄闾丘晓,要他出兵去救援,但是闾丘晓却因畏敌而按兵不动,故意拖延。王昌龄知道后,就跑去要他发兵,可能是说了一些过激的话,结果就被闾以妄言军事给杀了。
不过,这个亳州刺史后来也没得了好。不久,张镐引兵来到亳州,一进城就治了他一个“畏敌不前”之罪,并下令将他乱棍打杀。据说临刑前,他还求饶道:“放过我吧,我还有老母需要赡养啊!”斐相怒道:“那王昌齡的老母又当让谁来赡养?!”没想到这张镐竟也是王昌龄的一个粉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