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景观园林中的作用——以水景观为例

时间:2024-05-22

吕夫侠,马国兴,杜 岩*,王建慧

(1.北京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2.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48)

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出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精神继承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我国景观园林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明朝的《园冶》[1],还是后期的《园冶注释》[2],其在我国园林美学的描述中,都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3-4]。彭一刚[5]、孟兆祯[6]、潘谷西[7]等一大批建筑师和艺术家解读了大量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风景园林,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8]。笔者以我国景观园林中的水景观为例,浅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为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参考。

1 我国传统水文化

1.1水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因此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以周易为指导的风水学中,就有“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山水聚会,芷风得水”之说,古人讲究的“得水为上”的观念,也成就了水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水”以其特有的自然形态及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就与水有莫大的关联,因此水自古就有“生机”和“财富”之意。许多经典著作记录了我国古代水利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其中描述了与水有关的风土人情和异闻传说,这些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华民族造就了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1.2水文化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我国水文化独树一帜还与我国文人士大夫阶层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文人士大夫对水的喜爱成就并丰富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水文化体系。在士大夫眼里,水是高尚品格的象征,“仁者乐水,智者乐山”,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对水品格的肯定,即水具有智者的行为准则,礼者的风范,勇者的坚定不移,知者的心明如镜以及德者的高尚品德。这些品德正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我国的水文化在每个时代都有丰富文化基底和发展空间。

1.3园林水景观设计由于我国许多园林是由当时极具创造力与创新理念的文人墨客设计,因此景观园林中的水景观从一开始就受到我国传统水文化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其具有诗情画意般的多种色彩和形式搭配,更为重要的是,其规划布局也蕴藏着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意境,以及当时文人对水文化的理解。例如一些造景的手法看似偏于感性或是无意为之,实则是因为设计师在人工造景中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意境表达有关。得道自在的水文化理念,使得人们很难觉察其突兀的痕迹,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则表达出自然从容的韵味。我国传统文化偏重于“求静”,因此园林用水也以静为主,动为辅。设计师独具匠心,运用文学中常见的反衬手法来突出园林静谧的境界,用“蝉噪”“鸟鸣”“雨打芭蕉”等以动衬静的方式,突出以静为主的和谐意境,而这些传神境界也只有在当时具有先进文化的文人士大夫的设计下才能创造出来。这些园林理水的处理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返朴归真、淡中求趣的真实写照,不仅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且还能陶冶情操,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心情放松,甚至得到心灵的洗涤,从而使水景观设计达成“山池天然,丹青淡薄,逸趣横生”的境界。

深厚的水文化底蕴,使得造园理水的设计者们放弃追求设计的巧妙和布局的精美,转向追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例如,水文化中讲究“缘理而行、重而下、历险致远”等,这在理水的细节处理上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即讲究自然、含蓄、蕴藉。这些都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溪口、湾头、石矶之巧于安排,桥与步石环池而筑,亭、台、廊、榭无不面水,使全园处处依水而建,有水可依,增加自然之感;池水设计体现不尽之意,弥漫无尽,聚而支分,去来无踪,彰显含蓄特质;另外驳岸有级,出水留矶,增浮水之惑,隐藏而不外露,充满蕴藉隽永,从而增加历险致远之感。《园冶》[1]在总结造园中的理水原则中也谈到:“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这些原则看似简单,实则是当时文人墨客对我国传统水文化的感悟和理解。因为有了这些保留我国文化的历史载体,才使得当今的人们可以从这些园林的设计中观感历代文人墨客对水文化内涵的感触,从而保留五千年独具特色的传统水文化,也正是有了一代代文人墨客赋予我国传统水文化富足的文化内涵,才有了如今丰富多彩且独具匠心的理水技艺。

2 园林理水的发展历史

2.1汉代以前园林理水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据史书记载,周文王囿中就有灵池,随后春秋战国时期,园林理水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秦始皇统一后,建有规模较大的兰池宫水池,并在其中修建假山,从而形成一直沿袭至今山水相依的景观设计。另外,秦最著名的阿房宫,亦建立在河流之上,这意味着需要打断原有的水网,使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虽然阿房宫未建成,但是从其设计就可见当时的理水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2.2汉代到了汉代,园林中水池已初具规模,仅上林苑中的昆明池,面积就有150 hm2。受道家的影响,园林逐渐形成一池三山的理水经典模式,象征着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这种布局至今还成为我国园林理水的一种经典模式。

2.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理水,因袭汉代的模式,规模更为宏大,内容也更为丰富,例如北齐的华林园;同时由于佛教道教盛行,也逐渐出现了寺庙园林这一新兴的园林类型,例如东晋的东林寺。

2.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由于皇家宫苑众多,园林规模和水面也更广阔,因此隋代西苑等皇家园林引入渠的形式,沿渠做院,池渠环绕,为园林理水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布局更加灵活多变,其北海南部就采用这种方式,设计了象征帝国版图的“五湖”水景观,这种象征的园林设计也成为景观园林经典的设计案例。

2.5宋朝时期宋朝时期,园林理水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皇家园林以徽宗亲自参与的艮岳为代表,此园东部以山为主,西部则以水为主,为“左山右水”的设计风格,并首次构成一个富含多种形态(河、湖、池、沼、溪、涧、瀑、潭等)的完整水系,是当时集水景之大成的园林[9]。随着南宋的政治中心迁往江南,人才的聚集造就了江南园林的快速成型和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园林形式——城市园林,例如保存至今的“西湖十景”。

2.6元明时期元明时期的皇家园林,在太液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今日故宫现有的水景观布局。同期,江南地区因水资源丰富和经济富足,也达到了“无园不水”的程度。虽然江南园林在面积和水域上不如皇家园林宏大,但其更加注重细腻精巧的细节处理,从而逐渐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最高境界。

2.7清朝时期清朝时期的园林建造,尤其是江南的园林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故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大多取意于江南,例如颐和园的理水,虽然传承了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但在水面的区划、水景的布设、水源的控制和驳岸的细节处理等方面与江南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部分院落中的理水方式明显迥异于传统皇家园林,以小水的精巧取胜,颇具江南园林婉约的风格。

2.8清朝以后清朝以后的园林理水,除继承传统手法外,在不断引进新的园林理水方式的同时,也开始加速发展面向公共为主体的城市园林。与相对私密的皇家园林相比,城市园林主要有以下变化。

2.8.1强调开放的服务功能。由于传统皇家景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的服务对象是极少数的群体,因此园林设计的初衷是强调园区私密,以适合寥寥数人在园内品鉴玩赏。而城市园林景观面向的是大众,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社会属性,因此在园林设计和改造上更加符合城市园林的定位,强调开放的服务功能。而作为城市园林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景,也有了普通大众参与的属性,例如水上的游乐活动与水上交通服务等。

2.8.2满足新的舒适性要求。古典城市园林水景的尺度是与小体量的古典建筑相配套。而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空间和建筑在尺度上远远超出了传统园林小体量的要求。另外随着邮轮等现代工具的普及,人们对景观园林观赏性有了新的要求。

2.8.3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建造技术与建筑材料已日新月异,非传统技术所能比。以水景观为例,新技术和新材料正在水的循环利用、景观塑造以及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现代城市园林中动态喷泉与灯光的应用,使园林理水可以在夜晚轻松实现喷泉等动态理水景观的处理。

2.8.4城市化问题增多。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建设、环境污染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城市中的园林丧失其原有的自然空间结构和生态效益,从而面临水体富营养化等诸多新的问题[10]。因此,传统园林的建园体系需要进一步调整,以满足现代城市对园林建设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而且需要因地制宜地创造并丰富自有的风景规划园林规划与设计体系,从而实现传统城市园林向现代城市园林的传承与转变[11]。

3 结语

我国景观园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中华民族深厚的水文化底蕴造就了理水设计追求自然的最高境界,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园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景观园林将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风景园林师需要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丰富自有的风景规划园林规划与设计体系,使我国的景观园林体现中华文化情结,表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自然观念,从而促进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