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苏娜 黄绍斌
摘要 茶文化旅游作为最能契合全域旅游休闲及体验要求的产品形式之一,能实现茶业与农业、工业、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江西拥有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但也存在品牌涣散、人才欠缺、形式单一等问题,从而使江西茶业没有形成规模及品牌优势。该研究为实现江西茶业产业链的拓展,尝试融合全域旅游理念,从江西茶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和多元化角度出发,提出江西茶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策略。
關键词 江西;全域旅游;茶文化;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F 30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3-0175-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3.043
Research on the Deep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Jiangxi Tea Culture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for-one Tourism
SU Na, HUANG Shao-bin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Abstract Tea culture tourism, as one of the product form that be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leisure and experience demand for all-for-one tourism, can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ea industry with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Jiangxi Province has a profound tea culture,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brand laxity, lack of talents, single form and so on, so that Jiangxi Province tea industry has not formed scale and brand advantage. In order to expand the tea industry chain in Jiangxi Provinc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all-for-one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deep development of Jiangxi Province tea culture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ea culture Jiangxi Province.
Key words Jiangxi Province;All-for-one tourism;Tea culture;The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随着乡村旅游及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茶由最初的神农药品和生活饮品发展至今,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已渐渐融入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在此过程中,茶的价值从食用逐渐过渡到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茶文化由此而生。全域旅游以“旅游+”为发展途径,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多新业态。该研究基于全域旅游的视域,深入分析江西茶文化的内涵价值,为江西茶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实现江西茶业与旅游业的共赢提供参考。
1 全域旅游的再解读
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1]。作为一种能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高层次旅游形态,全域旅游所追求的是“旅游无处不在、体验无时不在、产业无所不在”的理想状态,从而构建出一种新的复合型空间。这个新型的复合空间内的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其他功能和价值在得以继续保持的基础上,附加了旅游消费体验等新功能,使得同区域成为一个多种功能叠加、多重价值衍生提升的复合型新空间。
后工业化时代下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仍然在于休闲和体验,在于差异化发展。全域旅游通过开发过程性旅游产品,强化并深化产业体验[2]。若要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就要求大地域空间在利用类似资源时与当地不同文化、产业及商业等要素结合,形成资源趋同但项目各异的休闲体验格局,从而实现旅游供给最大化与旅游效益最佳化[3]。
2江西茶文化资源的内涵价值分析
茶文化是与茶有关的诸多文化及表现形式的综合体,为更好地利用江西茶文化资源,故将其归结为物质及精神层面两大类[4]。
2.1 物质层面
2.1.1 茶叶产销繁荣。
江西是历史上著名的产茶区,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曾扮演过极其辉煌的角色。江西茶叶的产销从唐朝开始进入昌盛时期,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月浮梁买茶去”和王敷《茶酒论》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可见浮梁是当时全国有名的茶叶生产和集散地。宋元时期,江西茶叶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品质上均居于重要地位,成为当时朝廷贡茶的主要地区之一。至元代,江州(今九江)一带更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茶市。在品质上则出现了“草茶第一”的修水双井白芽茶,有“绝品”之称的洪州西山白露和婺源白眉及“茶品之最上者”匡茶等茶中精品。明清时期,铅山的河口镇成为新的茶叶集散和加工中心,庐山云雾、婺绿、狗牯脑、宁红、浮红等均受到国际茶界的高度赞誉。
2.1.2 茶具制作之精美。
茶具的发展与饮茶活动的兴起有密切联系。江西茶具除官窑外民窑亦参与了生产,且品质上乘,如丰城洪州窑出土的“鍑”被称之为雅器;吉州民窑出土的黑釉“木叶盏”堪称惊世绝品;景德镇窑所产的“斗笠碗”可谓传世佳作,此外赣州的七里镇窑亦为著名的产瓷窑场。江西茶器生产不仅历史悠久,且品类繁多,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2 精神层面
物质层面茶文化的繁荣直接影响着精神层面茶文化的发展,江西作为中国重要的产茶区,其精神层面的茶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2.2.1 茶禅文化。
《百丈清规》中的农禅制度促进了茶禅两道的融合,也使得江西成为“茶禅一味”思想的发源地。茶事活动成为僧侣的修行内容,并衍生出了“奠茶”“普茶”“戒腊茶”“茶汤会”等多种参禅悟茶的仪式,从而使得茶文化由提神养生的传统意义上升至涤烦悟禅的哲学境界,而士大夫阶层与禅僧的交往进一步促进了儒释文化的融合。
2.2.2 茶士文化。
茶在儒释文化融合中所产生的推进作用及江西茶业发展之繁荣亦使得江西成为以茶会友的名士荟萃之地。茶圣陆羽完成《茶经》后先移居于信州,在广教寺即山种茶,而后在洪州玉芝观种茶,庐山的谷帘泉更被其誉为“天下第一泉”。诗人白居易在品茗了庐山茶后便在香炉峰下结庐辟圃,植花种茶。而江西本土的文士亦投身于茶文化的精神追求中,如欧阳修、黄庭坚等。
2.2.3 茶籍文化。
社会名士在推崇茶的同时留下了大量有关茶的文学诗词及典籍。欧阳修曾作《双井茶》励志;黄庭坚也创作了不少茶诗、茶词,如《阮郎归》,诸如此类的作品不胜枚举。除茶诗外还有专门的茶书撰写,明代宁王朱权编撰了第一部茶学专著《茶谱》,后人称其为“朱权茶道”,并影响到日本的煎茶道。而明代南昌人喻政则将唐至明的代表性茶书集合编成《茶书全集》。江西茶诗茶词和茶籍资料的丰富既为考究江西茶史提供了依据,也为现代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思想源泉。
2.2.4 茶俗文化。
在佛门茶道和文人茶道发展的同时,茶亦深深地影响着江西民俗,除与日常生活习俗结合外,且随地域的不同而异彩纷呈,如临川的擂茶、赣南的功夫茶、武宁修水的豆子芝麻茶、菊花茶等,其风味各不相同。此外,茶还可与各种娱乐形式相结合,如萍乡地区的耍茶灯、赣南地区的采茶戏等。江西茶文化经过普通民众已实现了其精神内涵的活化和艺术化。
3 江西茶文化资源利用的不足之处
江西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西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发展利用来看,还表现为以下不足:
3.1 品牌意识涣散,特色不显
相比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等地理标志性旅游商品,江西茶叶的品牌号召力较为薄弱,究其原因在于品牌涣散,各自为战,从而从整体上削弱了江西茶叶的竞争实力。同时,从江西茶叶拥有的品牌来看,以绿茶为主,品牌之间除联营势态不明显外,产品可替代性较强,不利于江西茶业的整体发展[5-6]。
3.2 与旅游开发结合形式单一
江西对于茶的利用除了传统的茶叶旅游购物及观光外,其他产业延伸形式较为缺乏,在一些非旅游热区其茶叶则是普通商购,如遂川狗牯脑茶、修水宁红。而从现有已发展旅游购物的品种看,如井冈翠绿、庐山云雾等主要采用宣讲式的推广方式。与杭州茶博园等景区相比较,江西茶在旅游推介过程中缺乏互动体验,从而其业态发展单一[7]。
3.3 发展茶文化旅游人才欠缺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有茶专业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兼备的人才。目前江西茶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渠道主要依托于中高职院校,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以茶艺表演为主,其培养层次和培养内容均难以满足江西茶旅游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要求。因而进一步加强高素质的如导游、营销及规划等茶文化旅游开发方面人才的培养是进一步推动江西茶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4 全域旅游视角下江西茶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策略
随着2015年江西省全域旅游号角的吹响,其茶文化资源开发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就江西茶文化资源而言,从全域旅游视角,通过市场、政策及创意,形成“以旅拓茶、以文兴茶、以建促茶”的深度开发格局,最终聚集衍生产业的发展[8]。
4.1 利用茶文化要素的地域差异性,规划不同的茶旅游特色区
区域旅游的发展以文脉及地脉作为最主要的开发指导理念,也是其旅游差异构建的基本所在。江西茶文化资源从地域空间分布来看其茶士、茶籍文化主要分布于赣东北地区,涵括九江、南昌、上饒、景德镇;而茶禅文化则主要分布于赣西北地区,涵括宜春、萍乡;茶俗文化与赣南客家民俗的融合更富特色,因此从茶文化要素与地域文化结合的紧密度和差异性出发,江西茶文化资源在开发时应首先突出以上三大茶资源集聚区,并分别构建赣东北茶士文化旅游区、赣西北茶禅文化旅游区及赣南茶俗文化旅游区。此外,江西茶业在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应做好整体的规划对接,如做好江西省茶产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而引领不同茶旅游区的特色开发和规范经营。
4.2 利用茶文化要素的多元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旅游体验项目
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休闲体验的需求亦趋多元化。江西茶文化开发应实现空间上景观的创新化,体验上时间的宽泛化,项目上休闲的大众化[9]。在景观设计上,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茶园景点设计,可从服务小品等入手实现从公共服务到重点景观的茶文化的全景式渗透,如利用江西特色茶器在景区内设立公共休息茶亭,再现江西茶亭公德之风;可利用垃圾桶身刻有趣的茶谜、茶诗、茶故事等让游客处处感受并体验茶文化。在项目体验上,突破传统的采茶、观茶等大众化旅游方式,可与茶禅、茶士、茶史、茶籍、茶器等文化融合于一体,开展品茶、听茶、读茶、鉴茶、制茶等参与性项目。如围绕茶事文化开设茶叶采摘、加工体验、茶树认养等项目;围绕禅茶可设计“禅茶演艺”;围绕茶士文化可结合国学开设一年一度的茶诗大会;围绕茶俗文化可设计“请茶歌”“学茶歌”等参与性项目;围绕茶具可建设茶具博览馆供参观,设置茶具“DIY”制作项目。在项目建设上,结合茶乡可建设风情体验类,如将“中国茶文化之乡”汤湖镇打造成全国茶乡精品产品;结合茶叶种植可开展教育科普类产品;结合禅学可建设康体养生类产品;结合高山生态可开展休闲度假类产品,如利用武功山良好的生态资源和高山有机茶场开展精品休闲游。
4.3 利用茶文化的历史底蕴,构建业态丰富的茶产业发展链条
在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文化创新仍是谋求江西茶产业链条拓展的主要途径。
江西茶产业的做大做强,品牌的树立仍然需要政府发挥好规划统筹、政策支持以及品牌推介等作用。通过创新性利用江西丰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及旅游的宣传媒介功能搭建更高层次的茶贸易商业平台,如将浮梁打造成为全国的茶叶及茶器贸易基地,再度彰显江西茶业的繁荣景象[10]。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茶业界可与旅游界通力合作,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旅游专题线路,从而实现“茶旅互促”。在文化创新上,突破传统的旅游购物及普通商购模式,打破原有的涣散格局,统一品牌。如小罐茶是中国名茶的荟萃之作,江西茶可以借鉴其成功之处,突破单一品种的出售方式,采用品种捆绑的方式来实现销售的创新与升级。从销售内容上,除茶叶外,还可增加茶特产、茶膳食、茶影音影视、茶器等多元化商品。在拓展方式上,江西茶可与其物质文化结合开展茶工业游,茶购物旅游;与其精神文化结合开展茶文化游、“农家乐”游、茶俗游、茶文化研学游等,从而实现江西茶业在空间上与农业、工业、商业的聚合及产业链条的延伸。
5 结语
“旅游+茶业”的全域发展理念既实现了茶文化与人们现代休闲方式的巧妙融合,也实现了茶产业链的拓展和与茶文化保护的互惠。对江西茶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既丰富了江西旅游产品的内容,又有利于江西茶叶品牌的重新树立和竞争力的增强,尤其是茶乡精品的打造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培华.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6-02-03(004).
[2] 金疆.茶文化旅游与经济发展[J].福建茶叶,2016(10):119-120.
[3] 魏欣彤,杨戈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江西省旅游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7(8):262-264.
[4] 沈建华,方志远,汪红亮.江西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5] 张琳洁.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J].茶叶,2007,33(3):183-186.
[6] 程善兰.环太湖地区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8(13):151-153.
[7] 李志强,李玲.休闲视角下江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农业考古,2013(5):237-239.
[8] 陈诚.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价值拓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2):106.
[9] 吴煜,吴丹妤.浮梁茶文化旅游境外市场拓展的途径[J].福建茶叶,2016,38(1):121-122.
[10] 高坊洪,余龙.九江茶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初探[J].茶叶通讯,2018,45(4):49-51.
基金項目 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软科学基地研究成果(20152BBA10028)。
作者简介 苏娜(1984—),女,江西萍乡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文化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收稿日期 2019-12-10;修回日期 2020-05-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