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王朝春
[摘要]长期以来,种子工作过程中,在新品种引进普及方面,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在2007年,我国推行种子制度改革,但是发现部分地方种子机构,在新品种引进普及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同时部分地方种子机构,经费难以得到落实,因而新品种引进普及难以顺利。本文探讨现阶段新品种情况,就引进普及面临的问题予以研究,并阐述促进新品种引进普及的对策。
[关键词]种子 管理 部门 新品种 引进 推广
[中图分类号]S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085-01
过去几年间,在我国粮食生产方面,达到了九连丰高产。究其原因,新品种引进普及十分重要。但是根据目前情形,在粮食产量方面,为达到不断增长的预期,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应引进新品种,注重提升作物单产量。由此可见,注重新品种引进普及,存在十分关键的战略意义。
1.在新品种引进普及方面面临的问题
1.1资金投入欠缺
根据县级实际情况,通常对于新品种引进工作,还有试验经费方面,普遍需要种子公司负责。但是随着站司分开,在种子管理站方面,将依靠县财政拨款,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但是受到经济发展不协调影响,同时很多县级地方政府在引进普及方面,重视程度有所差异,经费多少悬殊很大。因为对于那些重视不足的区域,可能没有经费。与此同时,在新品种引进阶段,程序比较复杂繁琐,具备用工多投入大等特点。基于此,大大不利于新品种引进普及。
1.2市场导向不明显
根据本县以往,开展新品种引进普及过程中,一味强调品种高产,但是经常忽略品种本身,无论优质性还是高效性难以保障,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尽管产量实现提高,然而在效益方面并没有提高,所以难以符合市场变化规律。特别是近几年,尽管存在名优品种走向市场内,然而还是难以落实种植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1.3缺乏基层试验示范
现阶段,品种试验站实现了不断发展,但是基层试验示范方面,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多数种子管理机构,现阶段市场管理属于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地方上面临财政危机,政府重视程度一般,这也就容易造成投入经费不够问题,因而对于这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身为种子企业,一般优先考虑利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客观公正,甚至可能出现夸大宣传问题,导致部分农民受骗。而一些种子经销商,经常出现以推代试问题,或者盲目推销。
1.4推广方式传统
现阶段,在我县各地,新品种推广过程中,在方式上多种多样。概括来说,以下类型较多:第一种,政府号召推广。对于部分区域而言,当地一些政府部门,为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品种产量以及质量,积极鼓励当地的农民,规范化推广新品种。第二种,自由散打策略。针对于部分种子企业,为促进自身经营,一味自行进行推广。甚至于个别种子机构,出现对其他企业封锁问题,这样就通过人为作用,束缚了新品种的普及。第三,管理机构宣教策略。目前一系列种子管理机构,开展理论宣教工作,遵循照本宣科原则,通过印发技术讲义,或者开展培训讲座一系列策略,但是却忽略了农民实际,未激发农民积极性。
2.落实新品种引进普及的策略
2.1提升资金投入
应通过多渠道筹集策略,争取不断提升资金投入。第一,种子管理机构方面,需要注重宣传,讲授新品种的优点,这样才能寻求到地方财政支持工作,才能把新品种纳入预算工作。第二,应该不断寻求项目。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在粮食生产方面,不断重视起来,随之相关经费呈现出不断提升之势,因而作为种子管理机构,需要把握时机寻求项目,应利用项目带动作用,获取经费。第三,和经营户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可以经营户负责资金,而管理站负责办事等,从而能够促进经营户开展试验。
2.2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在新品种引进方面,需要参考以下策略:第一,应该掌握市场需求动态,这样才能够按照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引种规模。第二,应该按照当地产业特点,争取引进潜力品种。第三,应该按照当地气候条件,还有土壤水贾隋况,发掘新品种。第四,注重和大專院校之间,还有相关科研单位之间交流,同时应该充分收集品种资源,应该摸清种源情况,通过一定的整理筛选,最终确定引进信息。
2.3注重品种展示
在试验示范过程中,表现优良品种,以展示田的形式,引导种子企业部门,还有一些种植大户等,开展观摩工作。这样就能够充分掌握品种的特性,树立新品种信心,能够借助于展示,实现附近农民接纳新品种等。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利于农民优良品种种植,并且能够方便新品种推广。与此同时,不能忽略新品种宣传。
2.4完善引进程序
作为种子管理机构,应该不断完善新品种引进普及体系,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只有得到试验示范顺利,才能大面积推广。与此同时,应注重监督管理工作。对于没有通过审定品种,坚决避免引入。那些初次引入品种,应开展试验试种,只有保障完全成功之后,才能推广普及。
结语
本文探讨现阶段新品种情况,就引进普及面临的问题予以研究,并阐述促进新品种引进普及的对策。只有落实新品种引进,才能真正促进粮食高产,凸显优质新品种的功能,实现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