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武威
考古的乐趣在于新的发现,你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枯燥而单调的操作,但一旦有了重大发现或出现稀奇古怪的东西,你就会忽然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不已。
“7月6日世界遗产大会宣布那天,我在良渚博物院庆祝现场的办公室里看遗产大会实况,当大会主席落槌的那一刹那,我从椅子上蹦起来,高喊了一声,‘成功了!当时心里非常激动,我感觉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和艰辛,终于有了崇高的回报,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年55岁的良渚文化研究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曾多次主持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1987年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一毕业,他便开始了与良渚文化的半世奇缘。“我一踏入职业生涯,就接触到了良渚文化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我跟良渚的缘分实在太深了。最吸引我的,当然是巧夺天工、又神秘莫测的良渚玉器。”赵晔告诉记者。
只有下雨天才是休息日
赵晔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现东阳市),1983年参加高考。然而,成绩是当年东阳县文科第一名的他,却意外选择了一个当时很冷门的专业——考古。
“南京大学招生办的人到家里,希望我填报法律系。我父亲却要我填报跟政治不沾边的专业,而我个人则喜欢比较另类的专业,因此就填报了南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其实当时对考古到底是怎么回事并不了解,只是觉得刺激、好玩,谈不上特别感兴趣。”于是,赵晔开启了别样的人生。
赵晔说:“1987年7月,我被分配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具体是第二研究室,即史前研究室,主任是大名鼎鼎的牟永抗老师。牟老师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能吃苦吗?”我想我是农村出来的,好歹干过农活,怎么会吃不了苦呢。后来才知道,考古不光是体力上的辛苦,主要是经常要去野外发掘。当时农村的条件都很艰苦,交通不便,住宿和饮食条件都很差,电和水也不能保障,有事跟领导汇报得发电报或打电话。最初我是跟牟先生到古荡库房整理瑶山的发掘资料,这是刚挖出来的一批贵族墓葬的东西,玉器很多也很精美。同时有机会接触到头一年发掘的反山贵族墓葬的东西,这个墓地后来被确定为王陵,在《国家宝藏》里亮相过的玉琮王,就是其中12号墓出土的。10月份,我参加了火观山果园的考古发掘,也就是后来的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当时揭露出一大片块状的红烧土废弃堆积。所以说,我踏入职业生涯,一开始就接触到了良渚文化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我跟良渚的缘分实在太深了。最吸引我的当然是巧夺天工、又神秘莫测的良渚玉器了。从1987年算起,至今已有30多年,我的考古生涯大部分在良渚地区度过,先后参与或主持的遗址有40多处,其中一大半是良渚古城区域的。”
良渚考古经历了四代人
在一系列考古发掘过程中,赵晔遇到了很多至今让他记忆犹新的发现。
赵晔说:“考古的乐趣在于新的发现,你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枯燥而单调的操作,但一旦有了重大发现或出现稀奇古怪的东西,你就会忽然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不已。清理重要遗迹的过程中,你完全会忘记脏、忘记累、忘记饿。我经历的考古过程中,有很多是无法忘怀的。像莫角山的夯筑基址,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掺有黏合剂的沙土,厚20—30厘米;下面由一層沙、一层泥间隔夯成,厚约50厘米。上面的沙土非常硬,铁耙砸下去耙齿会弯曲,或者只留几个印痕。后来我们用洋镐去挖,才慢慢下得去。而下面的夯土,为了做出夯窝,我们试用了很多工具,最后用不锈钢的汤匙才把夯窝做了出来。随后我们又阶梯式剥剔出了好几层夯窝,推测是用5—8厘米直径的圆头木棍作夯具夯筑的。你试想一下,这样薄薄的一层泥一层沙依次夯打,到50厘米厚的时候再铺上混有黏合剂的厚厚的沙土,这几乎就是现在高速公路的做法,而且它铺的面积,据近年勘探,总计有7万平方米,这是多么大的工程量!以前发现的都是模糊的暗红痕迹,但在卞家山,我们看到了漆膜鲜艳、木胎硬实、取出来可以观摩的实物。更奇妙的是,最先发现的是漆觚,这是良渚文化考古史上从来没见过的器形,而且后面又挖出了7个个体,证明漆觚其实是良渚文化常见的器物。这是填补空白的一项考古发现,你说能不激动吗?
“良渚考古已有80多年,经历了四代考古人,我算是第三代。长期的考古研究表明,良渚文化依托成熟的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区域性早期国家阶段,已经有了清晰的国家形态,良渚遗址就是它的权力和信仰中心。这样一个拥有信仰内涵、制度建设、城市地标的古代社会,一定是一个成熟的发达的史前文明,它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独特见证,完全不亚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因此也完全有资格登上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目前良渚文明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对此,赵晔说:“良渚文化的未解之谜有很多,大到玉料从何而来、良渚古国的实际控制范围有多大、良渚文化如何消亡等等,小到宫殿建筑和平民建筑有何不同、当时的服装款式如何、很多器物的具体功用怎样等等。当然,这并不是说学术界没有相关的猜测,只是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有哪些猜测是对的,还是所有的猜测都是错误的。
“良诸申遗过程中,我做了几件有关的事:主要是作为专家团队成员,参加了反映最新考古成果的良渚博物院改陈工作,内容包括讨论文本和陈列方案、筛选入柜文物,撰写少量视频脚本,修改形式设计稿,文物上架摆放等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