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4-05-22

倪小静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产品告别了长期短缺,但又出现一些新问题:一些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尤其是低质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产不增收;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工企业对原料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作出的重大决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那么,当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呢?如何解决和处理这些困难、问题呢?

一、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对于一个典型的农业乡,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是乡里的支柱产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立乡,绿色兴乡”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水果、大棚等主导产业,并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合理布局,建立高效示范基地。全乡的香菇、水果、蔬菜、西瓜等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乡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比例已达到了6:4,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从当前来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1.农民自身对农业结构调整应当“怎么调、调什么”很难把握。

面对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面对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广大农民都认识到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因此都想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但在“怎么调、调什么”的问题上,缺乏新思路、新方法。农民长期受指令性计划的束缚,依赖思想较为严重,面对调整结构的问题,可以说是束手无策。不少农户都有一种不现实的想法,他们不仅希望政府帮他们解决种什么的问题,更希望政府能把种出来的产品保收购。同时,由于农民素质不高,也使得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很难把握市场。在全乡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不到16%,而且大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素质好的劳动力已脱离了农业生产,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以老人和妇女居多,这必然影响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制约着效益的提高。

2.政府“急功近利”,往往作用适得其反。

政府强调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但以政府号召或命令式的调整仍给一部分农民蒙上阴影,以致有“政府号召的千万别去种”的说法,给指导和引导结构调整、形成规模效应带来困难。形成一个产业,需要较长时间,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思想,期望短期内调出一个新兴产业。新产品的开发,新基地的扩张,往往因一季的失败,一年的失败,就被认为没有效益,而没有从提高科技含量、开拓市场、深度开发、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加以思考。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多数村集体没有有效的收入来源。农业产业调整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所需要的经费从农户中收取一般难度比较大。因此,村集体普遍缺钱也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例如,全乡13个行政村,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仅1个村,收入在5至10万元的2个村,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有10个村,占到总村数的85.7%。这样的村集体经济力量难以承受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也制约着结构调整。

4.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农业科技员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技术推广的加快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但是目前,隨着农业完全市场化,农技推广工作出现了众多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生产经营体制与农技推广体制存在矛盾。农民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农业生产经营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技术推广部门与经济主体的利益不挂钩,因此科技人员推广农业技术缺乏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慢、成效差。二是农技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农技推广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不少是七八十年代的农科员、农机员、农经员、畜牧兽医员,他们年龄比较大,对于大综农产品的技术服务工作比较熟悉,对新兴产业和名、特、优产品难以提供有效服务。而年轻的、有较高学历的农技推广人员,则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安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于农技人员的办公经费为包干使用,难以参加各类知识培训,缺少考察参观的机会,自身素质难以提高,在结构调整中,农技员难以为农民出高招,提不出新办法、新措施。三是农技员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与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矛盾。由于农技推广事业经费包括人头经费都依靠乡镇政府财政补助,致使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农技人员吃财政的就应干行政事。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大多数农技人员把行政工作作为重点,而把农技服务作为次要工作,出现“专职不专用”的现象。

5.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

农产品加工增值、市场拓展,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支撑点。农产品加工不发达、产品档次低、市场半径狭窄始终制约着效益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农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仍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加工业比例甚小。农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在消费中的比例已达2:8,而我国还不到8:2。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1-2倍,而我国仅为农业总产值的15%—20%。目前许多地方都希望通过农业产业化,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应当说这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强大的龙头企业来带动,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农村缺少龙头企业;有的地方即使有龙头企业,但由于企业本身实力有限,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难以起到组织生产的作用,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从政府部门来看,现在仍有不少乡镇干部对农产品销售、加工的作用认识不足,“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根深蒂固。政府几乎没有农产品流通管理机构或组织,农产品运销基本是农民自发进行,缺少流通企业。对农民经纪人的培育和壮大缺乏得力措施,农产品市场中介不健全,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消费需求信息不灵,农产品的“小生产”难以与“大市场”紧密联结。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对策思考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科技兴农、典型示范的思路进行。具体地说,调整农业结构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搞好规划。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到科学决策和长远规划,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换一个领导就换一个思路。发展一个行业、一个品种,销售某种产品,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熟悉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市场的变化动态。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研究论证,作出科学的决策,才能防止盲目性,避免趋同性和一哄而上。否则,难免增产不增收,甚至劳民伤财。在搞好市场调查的同时,要对引进品种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水土环境、气候条件的适应性进行论证和试验。在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科学的基础上理清调整思路,制订村、户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领导、有组织地稳步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2.以机制创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机制一活天地宽”,要顺利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进行机制创新。一是完善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机制。主要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根据“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使用权灵活有效地流转,使土地资源的流转向规模开发,向效益大户聚集。二是健全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打破城乡界限、三大产业界限、所有制界限,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特别是鼓励个体运输、工商业主投资农业,建立并逐步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乡村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三是探索股份合作的市场运作机制。主要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资金、土地、技术、市场等要素聚集起来,形成企业与农户,科技与土地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农业项目的开发。四是改革农技推广体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法》,政府财政预算要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确保逐年增长。在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要纠正一些盲目实施农技推广机构与财政脱钩的错误做法。改革现行的农技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做到人员能进行合理流动,不断改善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广大农技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大力发展产后农业

产后农业,就是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中,突出抓好保鲜、贮运、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并以此为“龙头”,拉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要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产品多层次利用和增值增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市场问题。要审慎从事,稳步发展。要鼓励、引导和发动国有、集体、个私企业、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科研单位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和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储藏、保鲜、运销、包装业、加工鲜活农产品,经过冷藏保鲜,放到淡季出售,既可成倍增值,又能均衡上市,满足消费者需要。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各涉农部门和供销、商业等部门都要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围绕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副产品营销信息服务组织和市场分析咨询机构,延伸到经营服务和物化服务一条龙的形式,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防止发生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的技术指导、市场行情、生产决策、购销等服务,确保为农民提供各类不同层次的实用信息,推动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鼓励农技人员创办、领办或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去,直接服务于农民。

4.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在结构调整中,必须把农业科技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以科技创新启动结构调整。一是启动种子种苗产业。种子科技含量提高,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結构的关键。要像重视抓工业新产品开发一样,重视并花大力气抓好“种子工程”,把种子作为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二是技术更新。要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重点推广新型高效农作制度和轻型简化、省工节本、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水平。三是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按照确定的主导产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在农村职业学校以传统专业为基础,增设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立足于培训应用型、技艺型人才,打破专业界限,坚持系列化、多专业培训四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按照有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卫生安全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122000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镇农经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