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钟青
[摘 要] 滇南小耳猪(简称小耳猪)为云南省地方良种,具有抗病力强,繁殖率高和边长边肥、皮薄骨细、后腿丰满、肉质细嫩的特点,为景谷县养猪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当家品种。杂交试验表明,小耳猪有较好的杂交利用潜力。本文对景谷县原始品种滇南小耳猪现状进行分析,并阐述保种的必要性,提出相应的保种措施。
[关键词] 滇南小耳猪 现状分析 保种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63-01
1 全县概况
景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地区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县境内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平均海拔1760米,总面积7750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下设137个村居委会,1955个村民小组,60050户农户,总人口31.07人。全县居住着汉、傣、彝、拉祜等26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为傣族和彝族,是一个典型、边江、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農业县。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0.2℃,极端最高气温39.5℃,年降雨量1314毫米。
2 畜牧业生产概况
2015年末,全县生猪存栏31.9668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7923万头)、牛存栏10.996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1814万头)、山羊存栏6.2506万只(其中能繁母羊2.4769万只),家禽存栏161.8688万羽;同比分别降(增)1%、-1%、6%、-2%;肥猪出栏28.0511万头;肉牛出栏2.6707万头;羊出栏2.9118万只;家禽出栏300.7913万羽;同比分别降(增)6%、40%、15%、21%;肉类总产量26251.0吨,同比增长15.8%,禽蛋产量2201吨,同比增9%;实现畜牧业产值87379.885万元。
3 保种的必要性
3.1 有利培植高原特色畜牧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是技术、资金和人才管理的竞争,也是资源的竞争。滇南小耳猪是景谷县猪原始品种,它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对较低营养水平的耐受力及粗纤维的适应能力强;繁殖率高,主要表现:性成熟早发育明显、受胎率高、胚胎成活率高、产后疾患少、母性强、奶好、仔猪成活率高,肉质好,主要特点:肉质鲜红、肉质细嫩多汁、肌纤维较细、肌纤维之间脂肪颗粒分布均匀、良好,形成大理石花纹,烹调时肉味香浓,具有独特风味。这些特性都是外国品种不能比拟的,应用现代先进育种技术,加强品种资源保护选育和开发利用,挖掘地方品种资源的种质潜力,开发新产品,培植高原特色畜牧产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地方畜产品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3.2 有利畜牧结构调整,满足人们对畜产品多质化、多样化的需要。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些具有独特风味和无公害的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人类健康,必须调整畜牧产业结构,让具有独特风味和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地方品种在肉质、风味、抗逆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遗传性状,是培育优质动物和发展特色畜牧业良好素才,所以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是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名特优畜产品的保障。
4 滇南小耳猪现状分析
4.1 品种分布。景谷县生猪原始品种属滇南小耳猪类,全县生猪品种改良从80年代初开始至今,先后引入内江、巴克夏、汉普夏、长白、约克、杜洛克等6个不同品种的外来良种公猪,开展经济杂交改良,现良种改良覆盖面已达90%以上,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37个村民保留纯种滇南小耳猪,仅有10个村的部分村民小组,存栏0.1万头左右,占全县生猪存栏29.2万头的0.31%,有能繁纯种母猪0.03万头,占全县能繁母猪0.79%。这些保留的纯种滇南小耳猪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边远山区的村组,而且已是面临品种濒危的边缘,所以必须加以保护。
4.2 品种资源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发展生猪数量和肉产量,工作中“重引种与经济杂交改良,轻品种资源保护与选育”,认为改良就是要淘汰生产性能低的地方品种,发展生产性能高的外来品种,忽视了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对地方猪品种优良遗传基因资源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有市场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的品种优良特性,如滇南小耳猪肉质好、抗逆性强等,没有引起重视和开发利用。长期忽视品种保护和利用,将会造成地方品种资源的混杂和优良基因流失。
4.3 品种资源保护的利用有利条件。景谷县滇南小耳猪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的村、组,动物及动物产品经营范围小,流通渠道少,动物疫病不复杂,历史以来未发生过动物重大疫病;山区无工业废物和农药污染,空气、土壤、水源等环境指数均可达国家标准。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开发利用品种资源,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
4.4 保护品种资源困难。山区村组经济落后,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低,多数农户属贫困户,农户文化素质较低,青壮年外出务工人较多,给科技推广带来一定难度。交通基础较差,虽然实施村组道路工程,但还有部分村组是山区便道路,市场信息滞后,产品流通困难大。
5 保种措施
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坚持保护、选育、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促选育,以选育促保护的工作方针。具体思路:划定保种区、建立保种核心场、群众保种等相结合的方式,立足品种资源保护,面向市场、依托科技、增加投入、建立保种体系,鼓励扶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保种区、保种场建立与开发利用,开发地方品种资源,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逐步形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良性循环。
5.1 划定保种区域。县级畜牧兽医技术部门通过对全县滇南小耳猪现状进行细致认真普查后,选择纯种滇南小耳猪相对集中的5个村组,要求农户纯种猪存栏150头,其中能繁纯种母猪存栏50头,建立划定5个点的保种区域。保种区域统一由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制定、配发保种区的管理办法和保种农户的扶持优惠奖励政策。
5.2 建立保种核心群场,提高种质性能。投资项目专项资金,组建基础母猪不低于50头,种公猪不低于10头的滇南小耳猪保种核心群场。核心场内通过本品种选配、选育、培育出性能好,种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新品系公猪,分放到5个保种区内,开展配种改良,提高种群数量和规模,使核心群场与群众保种,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品种优良性和遗传性能稳定性,最终达到区域性的规模化生产。
5.3 依靠科技,提高生产力。为防止乱交乱配,近亲繁殖,引起种质退化,,在划定保种区要建立生猪养殖档案,全面掌握每戶生猪养殖状况,同时,扶持建立滇南小耳猪配种改良站(点),推广本品种人工授精配种改良。对保种区农户以猪人工授精、母猪种选育、仔猪培育、猪卫生保健、饲料调制与饲喂方式等技术为内容,普遍开展科技培训、宣传,通过培训宣传达到户均有1人基本掌握养猪科技。尽快改变过去放养或简易旧式圈舍为新式卫生圈舍饲养,猪圈舍根据滇南小耳猪习性设有一定面积的运场,改变传统饲养管理为科学饲养管理,改善猪的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养猪生产水平,促进养猪生产力的提高。
5.4 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建立保种区动物免疫程序、动物防疫制度,重点建立落实动物检疫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注重猪只驱虫与保健,减少疾病发生,杜绝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5.5 规范生产技术,突出地方品种优良特性。要使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促进地方品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发展成为地方名特畜产品,就必须规范生产技术。在生猪生产中,所使用精料和青绿饲料必须来自于保种区内或者来自于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的地区生产的绿色饲料,对动物促长添加剂和防疫、治病药品,主要使用生物制剂。若使用化学药品和其它添加剂,要有休药期,休药期必须保证各种使用药品和添加剂中有害物质的残留符合绝食品要求才能出售。生产技术的规范,在提高生产力的前提下,又可以进一步显示出地方品种优良特性开发潜力,提高其经济利用价值。
5.6 品种优良特性转为市场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具有独特风味,保健功能的动物产品需求量迅速增大。滇南小耳猪肉质细嫩、风味独特的遗传性,是培育、生产优势动物和发展特色畜牧业良好素材,所以保种与开发利用,政府投入必要的扶持资金外,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保种和开发利用之中,对参与到保种与开发的民营企业要给予项目资金、贴息贷款、商业注册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逐步建立以保种区生产的滇南小耳猪为原料以民营企业为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模式,通过市场营销,突出其特性,创出地方特色的名特优绿色畜产品。使保种区农户通过实施保种增加经济收入,加快脱贫步伐,最终达到保种与开发利用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国猪品种志》中国猪品种志编写组,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6-59
[2]连林生等,甘肃畜牧兽医,1992,(专辑):245-250
[3]连林生等,甘肃畜牧兽医,1992,(专辑):149-152
[4]黄启昆,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云南科技出版社,197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