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李文欢, 王桂霞
(1.太原学院 太原 030032; 2.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长春 130118)
黑土地保护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东北地区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 调出量占全国的1/3,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长期破坏性的耕作方式已经导致了黑土区土壤生态功能退化、黑土地数量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 严重威胁着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 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 是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国家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倡导实施保护性耕作, 2015-2021年连续下发指导性文件。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下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 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933万hm, 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 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虽然当前黑土地保护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形成了“梨树模式”, 耕地质量较十年前有所提升。但在许多地方, 由于劳动力老龄化、低素质化、耕地保护责任主体意识淡薄、农技推广服务不足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使得保护性耕作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因此, 深入探索推动黑土区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动力机制, 对加强黑土地保护、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关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特征、市场环境因素、政策因素、耕地特征等方面。事实上, 在农村这样一个以亲缘、地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除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外, 还会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资本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技术推广中的不足, 能够通过技术信息传递、分散技术风险、发挥示范作用来促进农户突破现有资源限制, 改变其在采纳与不采纳农业技术之间的边界。同时, 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 易导致个人选择与集体选择的冲突, 致使集体行动陷入困境。而社会资本可以将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集体行为结合在一起, 促进个体间的合作, 从而有助于农业技术采纳中集体行动困境问题的解决。此外, 农户作为理性的生产者, 他们对技术效果和操作难易程度等方面的认知是影响其技术采纳行为的关键因素。如果缺乏对新技术的认知, 农户很容易产生畏难和避险情绪, 有碍于技术的推广和采用。而且, 相对于农户禀赋的较难改变, 心理认识的短期局限可以通过农户间的交流互动得以改变。遗憾的是, 现有研究较少将社会资本和技术认知纳入同一框架, 考察两者对东北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作用机制。那么, 社会资本与技术认知究竟是否会共同影响东北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 如果这一影响存在, 其传导路径和影响方向如何? 这种影响在不同特征农户间是否存在差异? 鉴于此, 本文以吉林、黑龙江两省典型黑土区625户种植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析社会资本、技术认知对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传导路径, 并进一步考察社会资本、技术认知在不同群体样本中的影响差异, 以丰富现有研究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理性的经济行为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嵌入在社会和文化结构之中, 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理论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经济行为时“社会化不足”的缺陷, 也纠正了社会学理论的“过度社会化”问题, 提高了对经济行为的解释能力。根据该理论, 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是在一定的村域环境中产生, 其必然会嵌入农村社会网络中, 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由此,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会受到经济学零嵌入立场的 “自主因素”和社会学强嵌入立场的“嵌入因素”的双重约束。其中, 自主因素是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 它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方向。嵌入因素通过农户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技术采纳行为形成促进或制约, 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自主因素对其技术采纳行为的预期。结合本文研究对象, 以社会资本为嵌入因素、技术认知为自主因素, 考察它们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具体假设如下:
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的一种运行机制, 它在人们的行为决策与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资本是一个多维度构念, 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是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重要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是农户长期交往互动形成的关系纽带。在政府技术推广服务供给不足的农村地区, 社会网络的密集度高、传播路径短的特征, 使其在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网络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 一是, 信息传递机制。信息获取对农户采纳新技术至关重要, 社会网络能够为农户获取新技术信息提供重要保障。在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过程中,农户通过与亲友、邻居、村干部等网络成员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能够有效获取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及市场信息, 这将大幅减少信息不对称, 降低技术采纳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进而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二是,互惠互助机制。在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过程中, 农户会支付相关费用购买有机肥、购买农机服务等。但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利润率较低的行业, 农户自有资金有限, 经常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而正规金融对农户的借贷又存在“溢出效应” “门槛效应” “缺口效应”, 使得农户的借贷渠道受阻。社会网络的存在可以使农户快速、低成本地从亲朋好友处获取资金或实物的帮助, 大大缓解农户技术采纳中资本不足的问题, 这将有效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 社会网络直接正向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
社会信任作为社会网络的基础, 也是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社会信任主要由个体间的相互理解、共同的价值观组成, 是集体合作的润滑剂。社会信任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产生影响: 一是, 信息共享机制。社会信任水平越高,意味着农户越愿意将自己知道的保护性耕作信息传递给其他人, 也更容易接受其他人的建议, 来修正自己决策的偏差。农户在技术采纳方面通常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 这既出于规避技术采纳风险的考虑,也体现了乡邻之间的信任。二是, 声誉激励机制。社会信任的存在可以使农户在做出行为决策时更多地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和态度, 并且担心自我不合群行为会损坏其在村中的声誉, 从而降低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减少未来合作的机会。因此, 社会信任通过声誉机制可以促使农户间产生更多的互惠合作行为,降低农户的机会主义心理, 激励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b: 社会信任直接正向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
社会规范是农户间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契约,对农户行为产生内在监督和约束。社会规范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产生影响:一是, 风险共担机制。社会规范中描述性规范的存在使得农户总会参照周围大多数人的行为而做出自己的行为决策。当农户看到周围大多人采纳了保护性耕作技术, 他会参照这些人的做法而采纳这一技术。因为模仿周围多数人的行为决策无需进行价值判断便可以与多数人形成风险共担。二是, 非正式奖惩机制。社会规范中命令性规范会以非正式奖励或惩罚的方式对农户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当村中大多数人都赞成耕地保护利用的做法, 为获得周围人的非正式奖励(认可、赞扬等), 或为避免受到非正式惩罚(孤立、谴责等), 也为向他人发出未来合作意愿的信号, 农户会提高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率。同时, 农户也会自发地对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对破坏耕地质量的农户施以非正式惩罚, 从而促使群体成员做出更有利于集体利益的行为决策。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c: 社会规范直接正向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
技术认知是农户对某项技术优缺点的主观认识,能很好地概括潜在使用者对农业技术的主观评价。借鉴技术接受模型的部分理论, 本文将农户技术认知分为技术有用性认知和技术易用性认知。已有研究表明, 技术有用性认知和技术易用性认知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影响。技术有用性认知主要指农户对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所产生的效益的认可程度。如果农户认为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种植收入, 那么农户采纳该技术的概率越高。技术易用性认知是指农户对掌握与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难易程度的认知。在本文中,技术易用性认知主要指农户对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操作流程、技术获得等方面所感知到的难易程度。如果农户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获得和掌握起来较容易, 就会降低农户采纳该技术的焦虑感, 从而提高其技术采纳概率。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以下假设:
H2a: 技术有用性认知直接正向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
H2b: 技术易用性认知直接正向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
个体的技术认知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并且能够通过农户间的交流互动得以改变。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环境中一种特殊的形式, 必然对农户的技术认知产生影响。具体而言, 农户通过社会网络交流技术相关信息, 提高了技术知识储备, 尤其社会网络规模较大的农户能够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更多的技术信息, 对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认知程度也高。社会信任可以降低农户对技术信息的搜集成本, 促进合作。社会信任水平高的农户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 从而提高对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认知程度。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是补充非理性决策的重要方面。当同一村域内大多数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持肯定态度, 农户感知到自己掌握的资源和机会就越多, 预期的阻碍就越少, 对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认知水平就越高。而技术认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水平的提高, 会促使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以下假设:
H3a-3b: 技术有用性认知、技术易用性认知在社会网络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H3c-3d: 技术有用性认知、技术易用性认知在社会信任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H3e-3f: 技术有用性认知、技术易用性认知在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根据以上假设和相关理论, 本文提出如下理论分析框架, 如图1所示。
图1 东北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机制框架Fig. 1 Mechanism framework of farmers’ adoption behavior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in black soil area of the Northeast China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潜变量(不可直接观测变量)和显变量(可观测变量)。结构方程通常分为两部分,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其中, 测量模型反映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关系, 如公式(1)、(2); 结构模型反映各潜变量之间结构关系, 如下所示:
式中:为外生观测变量向量,为内生观测变量向量,Λ、Λ分别表示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各自与其观测变量的关联系数矩阵, ξ为外生潜变量,为内生潜变量,和分别表示测量误差向量;表示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矩阵,表示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表示结构方程的残差向量。鉴于社会资本、技术认知等变量具有难以直接测量和难以避免主观测量误差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数据情况, 为验证上述研究假说, 本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县域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显示, 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0.19亿hm, 其中, 吉、黑两省黑土面积共计0.15亿hm,占东北总黑土面积的80.94%。因此, 课题组于2019年3-5月和2022年3月对吉、黑两省9个县市(吉林省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市、松原市、白城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进行农户微观调研。这些地区均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重点推广区域, 对这些区域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调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研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样本户的选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种植规模在每个县市选取3个乡镇, 每个乡镇选取2个村, 在每个村随机选取10~15户种植户进行调查。调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 主要针对每户的种植决策负责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农户基本特征、耕地规模、技术认知情况、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情况、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情况等。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649份, 剔除有瑕疵的问卷,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25份。问卷有效率为96.30%。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家庭种植决策者以男性为主, 占样本总量的68.00%, 这与我国“男主外, 女主内”的社会情况相符。决策者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 占比56.32%, 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户较少。从决策者年龄来看, 41~60岁的农户数量最多,占到样本总量的45.60%。样本农户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1~4 hm, 占到样本总量的42.88%。
表1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ample farmers
调研区重点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少耕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其中, 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技术模式是在作物收获时将秸秆粉碎还田均匀覆盖地表, 第二年原垄(错茬)免耕播种。秸秆覆盖还田+少耕是在作物收获时将秸秆粉碎还田均匀覆盖地表, 秋季或春季播种前使用秸秆覆盖还田少耕整地机械, 对垄体种床进行窄条耕作后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与不采用任何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相比, 采用单一保护性耕作措施(如仅采用秸秆覆盖还田、仅采用少免耕等)和采用组合型保护性耕作技术更能抑制土壤蒸发和增加耕层土壤含水量,并且采用组合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最佳。
调查发现, 在625户农户中16.80%未采用任何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 有238户农户(38.08%)采纳了单一保护性耕作措施, 剩余282户农户(45.12%)采纳了组合型保护性耕作措施(表2)。这说明, 采用组合型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农户所占比重不足50%, 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 样本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情况Table 2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by farmers in the sample area
保护性耕作不仅要求尽可能少地扰动土壤, 还要求土壤表面有一定的秸秆等有机覆盖物。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套技术体系, 需要多种技术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最佳效益。结合实地调研情况, 本文界定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秸秆覆盖还田+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少耕两种技术组合。若农户采纳了这两种技术组合中的一种即定义为采纳了保护性耕作技术, 赋值为1; 若农户未采纳任何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或仅采纳单一措施(如仅采用少耕措施)则定义为未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赋值为0。为了获取研究所需的微观数据, 课题组在现有文献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结合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实际情况设计出量表。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技术有用性认知、技术易用性认知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得到, 均按潜变量处理。其中, 社会网络(3个题项)、社会信任(3个题项)、社会规范(3个题项)的量表设计参考了蔡起华等、何可等、李文欢等的研究成果; 技术有用性认知(3个题项)、技术易用性认知(3个题项)的量表设计参考了徐涛等的研究成果。为了保证量表题项的有效性, 课题组选取了吉林省农安县种植户做预调查, 并根据调查反馈情况和专家意见对原始量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包含15 个题项, 除 “技术采纳行为”包含的3个题项外, 其余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测量, 根据受访种植户回答“完全不同意” “不太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或“非常难、比较难、一般、较简单、非常简单”分别赋值1、2、3、4、5。具体指标详见表3。
表3 社会资本、技术认知、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指标说明及描述性统计Table 3 Index descrip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ocial capital, technology cognition and adoption behavior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为保证最终研究结论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模型分析之前需要对编制的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如表4所示, 在信度检验方面, 本量表各观测变量的标准化载荷量为0.659~0.843, 完全符合因子载荷不小于0.6的要求。各潜变量的Cronbach’s系数为0.805~0.847, 均大于其标准0.7, 表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在效度检验方面, 各潜变量的KMO值均大于标准值0.7, 且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著,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 AVE (平均方差抽取量)指标值为0.514~0.582, 均大于标准值0.5, 说明量表的效度较好。
表4 社会资本、技术认知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Table 4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results of the social capital, technology cognition and farmer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adoption behavior scale
运用Amos 21.0软件, 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假设模型进行估计。根据模型运行结果, 在模型整体配适度方面, 绝对拟合指数(/df=2.375、RMR=0.039、GFI=0.952)、相对拟合指数(NFI=0.941、TLI=0.935、CFI=0.957)和简约拟合指数(PGFI=0.624、PNFI=0.692、PCFI=0.683)均在标准值以内, 说明模型整体具有良好的配适度。
由表5可知, 在社会资本中, 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对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假设H1a-H1c得到验证。在技术认知中, 技术有用性认知和技术易用性认知均对农户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假设H2a、H2b得到验证。在间接影响作用中,除SR→UA这条路径没有通过假设检验外, 其余间接影响路径均通过假设检验, 即假设H3a-H3e成立,H3f不成立。这表明, 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不仅具有直接正向影响, 社会网络、社会信任还能通过技术有用性认知和技术易用性认知、社会规范能通过技术有用性认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产生间接正向影响, 即技术认知在“社会资本-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间起到中介作用。可能的解释是, 社会网络的信息共享机制使得网络关系发达的农户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尤其是那些不能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的信息; 良好的社会信任环境可以减少农户信息搜寻成本, 提高其信息利用率; 社会规范可以让农户看到群体成员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情况和效果, 并在观察中进行学习, 从而降低了采纳新技术的焦虑感。这些均有利于提升农户对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 当农户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能给自己带来效益又容易掌握时, 必然会提高其采纳这一技术的概率。
表5 社会资本、技术认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Table 5 Model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cognition on the farmers’ adoption behavior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由表6所示, 在间接效应方面, 社会网络、社会信任通过技术有用性认知的间接影响(0.114、0.104)均大于通过技术易用性认知的间接影响(0.092、0.077)。可能的原因是, 技术信息在传递和分享过程中, 农户更关心的是该技术能否给自己带来效益而不是这一技术是否容易被掌握。换言之, 即使农户认为技术很容易掌握, 但是若技术不能给其带来利益, 农户采纳该项技术的概率也会较低。在总效应方面, 社会网络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大, 为0.567; 其次是社会信任、技术有用性认知,分别为0.529、0.462; 影响最小的是社会规范, 为0.301。
表6 社会资本、技术认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Table 6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cognition on farmers’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当前, 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期, 种植规模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而不同规模农户在个人特征、社会关系网络、政府补贴和约束力度等方面均呈现出较大差异。同时, 已有研究发现, 农户的年龄不同,获取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 通过建立多群组结构方程从规模差异和年龄差异两方面考察社会资本和技术认知对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差异。
首先, 根据实际调查情况, 在种植规模上将样本分为中小规模组(3.33 hm以下)、大规模组(3.33 hm及以上); 在年龄方面划分为中青年组(60岁以下)、老年组(60岁及以上)。其次, 通过比较, 本文选择预设模型作为多群组分析模型。多群组模型的NC(卡方自由度比)介于1.402~1.739, 均小于2; CFI值和GFI值介于0.941~0.972, 均超过0.9的标准值;RMSEA 值介于0.035~0.046, 均低于0.05的临界值。由此可见, 上述指标反映多群组分析模型与样本数据适配情况较好。多群组分析的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
表7的多群组分析结果显示, 假说检验均与前文中使用全样本估计时的结果一致, 表明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稳定性较好。但不同分组样本中相同属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间存在差异, 说明种植规模和年龄在部分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
表7 社会资本、技术认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多群组分析结果Table 7 Multigroup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cognition on the farmers’ adoption behavior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在规模差异分组中, BH←SN路径、BH←ST路径、TU←SN路径, 这3个路径受种植规模的影响。其中, BH←SN路径、TU←SN路径在中小规模组的系数小于大规模组的系数, 这意味着, 大规模种植户的社会网络对其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和技术有用性认知的影响比中小规模种植户大。可能的解释是, 相比中小规模种植户, 大规模种植户的社会网络结构更加复杂、网络关系成员也更多, 而且很多时候大规模种植户处于“结构洞”位置, 由此获得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也更高。因此, 社会网络对大规模种植户技术采纳行为和技术有用性认知的影响也更大。BH←ST路径在中小规模组的系数大于大规模组的系数, 这意味着, 中小规模种植户的社会信任对其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大于大规模种植户。可能的解释是, 相对于大规模种植户, 中小规模种植户在技术采纳过程中更需要熟人间的彼此合作, 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 所以社会信任对其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较大。
在年龄差异分组中, BH←SN路径、BH←UA路径, 这2个路径受到年龄的影响。其中, BH←SN路径在中青年组的系数大于老年组的系数, 这意味着,与老年种植户相比, 中青年种植户的社会网络对其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更大。可能的解释是, 中青年种植户对社会网络成员提供的技术信息的获取、吸收和理解能力更强, 对国家政策、市场信息了解的更多, 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也更积极。BH←UA路径在老年组的系数大于中青年组的系数, 这意味着, 老年种植户的技术认知易用性对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比中青年种植户大。可能的解释是, 老年种植户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相对较弱, 其在做出技术采纳决策时更容易受技术易用性的影响。
黑土地是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 其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过度利用的情况下,黑土地质量正在不断退化, 如何提高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纳率, 促使黑土地由“瘦”变“肥”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以往的研究比较注重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对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却忽视了嵌入农村内部的社会资本的作用。同时, 也少有研究将社会资本与技术认知纳入同一框架分析两者对东北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本文以典型黑土区625户种植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 主要探讨了社会资本、技术认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路径, 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种植规模和年龄的农户分组中, 社会资本和技术认知对其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路径差异。具体结论如下:
1) 在社会资本中, 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具有直接正向促进作用。同时, 社会网络、社会信任能通过技术有用性认知、技术易用性认知; 社会规范能通过技术有用性认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产生间接促进作用。
2) 技术有用性认知和技术易用性认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具有直接正向促进作用。但由于农户更关心技术能否给自己带来效益而不是这一技术是否容易被掌握, 技术有用性认知的影响大于技术易用性的影响。
3) 种植规模、年龄在社会资本和技术认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其中, 在不同规模群组中, 大规模种植户技术采纳行为更容易受社会网络的影响; 而中小规模种植户受社会信任影响较大。在不同年龄群组中, 中青年种植户的技术采纳行为更容易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而老年种植户更容易受到技术易用性的影响。
上文已经证实社会资本和技术认知会影响东北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纳行为, 基于以上结论, 提出建议如下:
1) 注重农户社会资本的培育与维护, 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利用多种渠道和新型媒介, 加强农户与农户间、农户与其他组织间的交流互动, 促进信息的共享与传递速率。充分发挥村集体的作用,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农户间的面对面交流, 提升农户间的信任水平。结合当地传统文化, 充分挖掘社会规范对农户的影响, 使其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提升其耕地保护的责任意识, 从而自发地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2) 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力度, 提高农户技术认知水平。利用墙体广告、村广播、宣传单等方式宣传耕地保护的必要性和优势, 增强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价值的认同。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 普及基础性绿色生产技术知识, 树立典型示范户,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尤其加强对采用单一保护性耕作措施农户的技术宣传与培训, 使其充分认识到只有多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同时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才能切实提高黑土地质量。
3) 不同群体农户在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过程中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户有针对性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发挥大规模种植户、中青年种植户的带动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