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引领肉鸭产业升级与融合发展

时间:2024-05-22

在经历了不平凡的2020年后,2021年4月26~27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中国畜牧业协会白羽肉鸭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白羽肉鸭产业技术进步高峰论坛如期在安徽合肥召开。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白羽肉鸭工作委员会王生雨秘书长主持,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何新天先生,全国畜牧总站种业指导处副处长张桂香女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王明辉先生,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研究员,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秘书长宫桂芬研究员,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董卫星先生,安徽农业大学耿照玉教授,福建农林大学李昂教授 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副所长艾武女士,中国畜牧业协会白羽肉鸭工作委员会主席田立余、执行主席程好良、常务副秘书长胡胜强、副秘书长王兆山、副秘书长王政富、副秘书长刘全胜、副秘书长李槟全,山东寿光天成集团副总裁付晓明,安徽强英集团董事长凌志强,山东益圆董事长范永刚,山东奥迪尔集团董事长闫宏强,山东信得科技董事长李朝阳,河北乐寿集团董事长郜希君等,田立余主席、王明辉处长、董卫星理事长、何新天秘书长分别致辞。来自白羽肉鸭行业相关企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代表共计500余人参加本次大会,与会专家和代表围绕“科技创新、智慧赋能、产业升级、健康环保”等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索新形势、新常态下肉鸭产业全面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1  加速种业创新,把握产业发展命脉

全国畜牧总站种业指导处张桂香副处长在报告中指出:今年国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畜禽种业等,对畜禽种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水禽种业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第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经构建了主要畜禽现代育种体系,主要目标经济性状得到持续提升,取得明显遗传进展,共培育了93个性能优良、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配套系),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自主育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保障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发挥了关键作用。水禽种业要持续发挥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加快水禽自主育种高效创新,为实现水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宫桂芬秘书长指出:2020年我国祖代在产白羽肉种鸭平均存栏量约为39.5万套,比2019年减少了19.76%,其中国外引进品种(南特、枫叶、奥白星等)3.37万套,占祖代白羽肉种鸭存栏总量的7.5%,国内自有品种 41.56万套(樱桃谷鸭、北京鸭、南口一号、草原鸭、中新鸭、强英鸭、天府肉鸭等),占祖代白羽肉种鸭存栏总量的92.5%,肉鸭品种自主培育取得重要进展。目前有多家大企业加大良种建设投入,继续实施良种工程建设项目,我们要通过整合育种优势资源和技术、优化育种方案、完善育种数据采集与遗传评估技术,持续选育已育成水禽品种,进一步提高品种质量,推进品种国产化和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研究员强调:2020年我国肉鸭出栏量约47亿只,鸭肉产量超过了1000万吨。在肉鸭品种培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瘦肉型肉鸭品种培育取得重大成果,打破了引进品种对我国肉鸭品种市场的垄断,极大地降低了引种成本,保障了我国肉鸭产业健康发展和种业安全。培育成功了北京烤鸭专用新品种,实现了自由采食,颠覆了制作北京烤鸭坯需要“填鸭”的生产工艺,改善了鸭福利,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和劳动效率,促进了烤鸭坯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培育了优质肉鸭专用品种,为发展优质肉鸭产业提供了品种保障。

在安徽农业大学耿照玉教授看来,目前我国白羽肉鸭产业仍然存在品种或配套系少的问题,尤其是主导品种、自主培育品种少,引种可能带来疫病的风险,而且肉鸭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安徽强英集团2009年开始肉鸭育种工作,建立了8个基础群(品系),配套系的主要选育指标是早期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成活率。经过11年的持续选育,终于培育成功强英鸭配套系,于2020年12月取得了新品种(配套系)证书。中试结果表明:强英鸭父母代种鸭产蛋性能优良,产蛋期存活率高,种蛋合格率、受精率高;商品代肉鸭早期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均匀度高,符合屠体分割加工市场需求。

2  推动技术升级,打造产业竞争优势

福建农林大学李昂教授认为:我国肉鸭养殖经历了传统放牧养殖模式、圈养模式(养殖舍+运动场+水池)、舍内平养模式、网上平养模式、多层立体笼养模式的进程,目前很多地区采用的网上养殖模式大大减少了疫病的传染,肉鸭成活率高,一般育成率均在98%左右,而且饲养全程用药少,食品安全有保障,料肉比与原来传统饲养相比可降低0.2~0.3,一个饲养员可以养1万~1.5万只肉鸭,鸭的羽毛洁净,提高了产品出成率和优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但是,网上养殖基建成本较高,冬季保温防寒较地面平养困难,对饲料品质尤其维生素和矿物质要求较高,网床不平整、网眼过大时易造成腿掌伤损,容易发生啄癖从而对羽毛生长及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养殖生产中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侯水生研究员指出:当前一些地区采取的肉鸭多层立体养殖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需要加强对笼具的结构性研究,解决饲料散落、鸭戏水造成笼具潮湿、抓鸭不方便等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养殖密度、通风、光照等技术参数,解决粪便含水量高造成养殖中后期鸭舍内湿度大低从而影响鸭体重、羽毛生长的难题。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朱勇文副教授认为:由于白羽肉鸭屠宰日龄提前,肉品风味变差,深加工后口感差,屠宰后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将影响肉产品的贮藏、加工品质和风味。饲粮营养组成、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饲养方式与环境是影响屠体质量的重要因素,这是产业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要加强产品安全与风味等方面的研究,在饲料原料与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饲养方式上需改变目前的思路与做法,确保生产优质的鸭肉。

3  促进融合发展,实现肉鸭产业腾飞

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李槟全总裁认为:肉鸭产业,特别是集养殖、加工、销售、餐饮服务于一体的肉鸭产业,在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条件和优势的产业。通过引导和扩大鸭肉消费,增加消费者对鸭肉的饮食需求,以此来拉动商贸经营、饮食服务、食品加工、销售、运输等产业发展,并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养殖业、种植业、饲料加工等行业发展。

在信得科技集团李朝阳董事长看来:当前鸭肉产品没有进入主流消费市场,低品质低价格的竞争战略会陷入恶性循环。商品鸭养殖是创造价值最重要的环节,基于商品鸭养殖效益的差异化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全产业链模式更容易形成复利,全产业链核心是全链条协同,共同支撑一个目标——生产高品质低成本的鸭肉。

在现场互动环节,嘉宾们对2021年肉鸭产业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预判,探讨了新冠疫情后经济恢复期间加强科技创新、促进肉鸭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着力点,同时对行业发展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会议期间还举办了金桥缘会和中华鸭肉美食展等。

本次大会的召开,为广大肉鸭行业从业者提供了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信息、促进技术合作、增进彼此互信、共同拓宽品牌宣传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探索构建新冠疫情后产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加速养殖技术进步、推广鸭肉美食、促进产品消费发挥了積极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鸭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