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胡琴伴奏对赣南采茶戏唱腔的作用及其风格探讨

时间:2024-05-22

廖 颖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

1 胡琴伴奏对赣南采茶戏唱腔的作用

1.1 正反弦伴奏

赣南采茶戏中的胡琴伴奏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正弦伴奏和反弦伴奏,而正、反弦伴奏需要用到两把不同定弦的勾筒进行配合伴奏,在赣南采茶唱腔中起着跟腔和加花的作用 。正弦伴奏主要通过在旋律上与采茶戏唱腔保持统一节奏发挥其跟腔的作用;而反弦则是在唱腔表演中将装饰音和过渡音加入伴奏音乐中,完成对唱腔音乐的加花,进而在正弦跟腔的基础上丰满唱腔音乐的情绪状态。胡琴作为弓弦类乐器,其单调的旋律音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伴奏音乐的较单一。然而通过正反弦的相互配合,为音乐旋律线条增加了丰富度的同时,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进而发挥了为唱腔增色的作用。

1.2 过门音乐

胡琴伴奏在采茶戏唱腔中的应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过门音乐,过门音乐不仅提高了采茶戏演唱中的流畅度,还促使采茶戏独特音乐风格的形成。采茶戏唱腔音乐中的过门音乐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引导过门、衔接过门以及结尾过门。下面就对三类过门音乐在唱腔音乐的作用一一简要分析:

首先是引导过门。引导过门一般出现在前奏部分,是戏曲演员发声前进行的胡琴演奏,其伴奏旋律一般源于后续唱腔的旋律音调基础。在采茶戏演唱中,引导过门能够帮助演员迅速找到演唱的音调和腔调,同时也起到了为演员酝酿情绪和渲染气氛的准备作用。

其次是衔接过门。衔接过门能够对唱腔表演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出现在唱腔演员停顿的地方,使表演者能顺利地过渡到下一阶段或是下一句的唱腔上,有效规避了音乐停顿的裂痕。衔接过门的伴奏时间较短,在延续唱调的同时迅速地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唱调旋律上,不仅增强了唱腔表演的连贯性,还加强了对演绎故事中人物角色的刻画,增强了采茶戏表演的舞台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唱腔表演的感染力 。

最后是结尾过门。毫无疑问,结尾过门通常出现在采茶戏结束的时候,对唱腔表演的结束进行收尾。结尾过门相对来说也较简短,通常以两三节数的形式呈现,在唱腔音乐的最后音节上出现,提醒观众表演进入尾声,以推动观众和演员的情绪达到高潮,也有效避免了音乐突然停止的尴尬。

1.3 托腔保调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伴奏主要有“托、保、衬、垫、裹”五种形式,其中“托、保、衬、”主要体现的是胡琴伴奏在唱腔表演者中托腔保调的作用,而“垫、裹”主要强调的是伴奏发挥情绪烘托的作用。

“托”指的是伴奏对唱腔起到的衬托作用,琴师通过与演唱者在速度、节奏和强度上保持一致以稳定戏曲板式,并在情绪上保持同一基调来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

“保”是在托腔的基础上,帮助演唱者稳定和掌握住唱腔的调式调性、音高音准以及情绪表达,呈现了伴奏在唱腔中保调的作用。同时,当唱腔旋律进入变调和变速时,通过伴奏来引导演员抓住唱腔旋律的走向,避免演唱时出现跑调走音和节奏混乱的现象。

“衬”是由“托”演变而来的,在“托”的伴奏手法上,增加了对伴奏节奏的细微改变,使得伴奏音乐与唱腔相融合的同时,又产生些微对比,进而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

1.4 情绪烘托

上节提到,伴奏形式中的“垫”和“裹”在采茶戏中发挥着情绪烘托的作用。而前文提到的衔接过门其实就是“垫”的一种形式,通过用伴奏音乐补位于乐句、音节的间隙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增加表演的连贯性和流畅度。“裹”与“垫”的伴奏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伴奏来达到横向包腔的效果,让演唱者有停顿休息的时间,并突出唱调的情绪来感染观众。

2 胡琴伴奏对赣南采茶戏唱腔风格的影响

2.1 正反弦伴奏创新唱腔

赣南采茶戏唱腔和胡琴伴奏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但唱腔在音乐种类变化的影响下不断更新变化时,伴奏为迎合新的音乐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伴奏手法和伴奏乐器,如目前的胡琴伴奏已由原来的单一胡琴定调和定弦变为两把胡琴的正反弦定调和定弦,由此创制了新的采茶戏唱腔形式。采茶戏唱腔在原有曲牌音调和结构上做出合理的调整,加入反调部分,形成了感情基调相异的新腔。例如赣南采茶戏中的《数板》与《反数板》、《长歌》与《反长歌》等都是在正反弦的伴奏形式下创制出的新唱腔形式。此外,在音区方面的变化也使得正反调下形成的新唱腔音层关系也得到了提升,并增加了音层的丰富度 。

2.2 伴奏板式丰富唱腔风格

胡琴伴奏由于手法和技巧的不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伴奏板式,而各不相同的伴奏板式促进了唱腔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如赣南采茶戏唱腔中的“本调”唱腔就是在音乐板式下创新而出的新唱腔。由于赣南采茶戏传统唱腔中,多应用叙事性的曲调,所以具有叙述风格的平板多得到运用。此外,因为快板和慢板这两种伴奏板式在相互配合下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经常应用在采茶戏唱腔音乐中,由此也丰富了唱腔风格。其中,快板主要用来加快唱腔的节奏,在唱腔音乐达到情节高潮和紧张之处时,加入快板以增加音乐的戏剧张力,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得观众在浓烈的气氛感染下与表演者达到情感共鸣;慢板除了能够优化音乐旋律,还能通过在伴奏音乐中进行加花,将装饰音和过度音融入唱腔旋律,使得采茶戏唱腔更加婉转动听。然而,仅通过平板、快板和慢板还不能将唱腔音乐的风格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前三者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少新的伴奏板式,如连板、导板以及苦板等。不同的伴奏板式在唱腔音乐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与此同时,唱腔音乐风格也在不同伴奏板式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

2.3 胡琴技师推动采茶戏唱腔风格的发展

赣南采茶戏唱腔能够长久流传并不断得到创新,离不开胡琴技师和唱腔表演者的默契配合。在演唱者起腔和演唱时,琴师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伴奏,这既考验琴师的反应度又需要技师对表演曲目的熟悉度,才能使他们在伴奏时灵活地根据现场表演情况改变伴奏手法和伴奏板式,因此胡琴技师对采茶戏唱腔风格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琴师在采茶戏唱腔风格发展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琴师对过门音乐曲牌的选择,据了解,在表演伴奏时,该选择何种过门音乐曲牌是由琴师根据现场演唱的音乐走向来决定的,这就说明不同琴师的不同选择会促成不同的伴奏音乐,进而造成唱腔音乐在风格上的差异化 。尽管并非所有的曲牌的选择都是最合适的,但在琴师的差异选择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特色,那些配合度高的音乐成品也被记录流传下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唱腔风格的发展。

二是即兴伴奏。琴师为唱腔表演伴奏时,很多时候琴师都需要依据剧情走向、演员音色等特征来即兴创作与之相匹配的旋律音符。采茶戏唱腔的发展推动了胡琴伴奏的发展,随之琴师在伴奏中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更多的伴奏方式,进一步促成了伴奏板式的多样性,以及丰富了唱腔曲牌的种类。琴师在已有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曲牌和伴奏技巧,在充盈采茶戏剧目的音乐样式之余,形成了特殊的唱腔音乐风格。

2.4 胡琴伴奏下的唱腔风格特点

赣南采茶戏在各种伴奏乐器的影响下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唱腔风格特点,其中胡琴伴奏尤为重要,是推动采茶戏唱腔 风格多样化形成的关键所在。在胡琴伴奏的影响下,采茶戏唱腔可以依据节奏、速度及音调等特点分为灯腔、茶腔、路腔、杂腔四大类。

灯腔主要包括民间花灯、茶篮灯、马灯以及花鼓中的所有唱段,这些唱段音调独特、节奏感强,演唱时营造出的氛围欢快活跃,除了一般由胡琴进行伴奏通常还会加入唢呐或锣鼓伴奏。

茶腔是在继承三角班的唱腔风格基础上产生的一类唱腔,演唱时的曲调有时婉转悠扬、亲切恬美,有时粗犷豪迈、热情奔放,能够演绎出不同情感基调,同时也极富客家特色。

路腔源于湖南路调,后经不断融汇演化,逐渐成为客家音乐的一部分,其多在剧目的特殊场景应用,多由戏中人物急匆匆地赶路时所唱,形成的气氛十分欢快、诙谐有趣。

杂调相较于以上三类数目和来源都较复杂,其唱腔风格也各具特色,是灯腔、茶腔、路腔之外的统称。

综上所述,胡琴伴奏形成的各式各样的伴奏音乐和伴奏板式,带动了采茶戏唱腔风格上的不断创新,而在唱腔风格的不断发展中,伴奏技巧和伴奏板式又进一步呈现出新的类型,由此,赣南采茶戏中胡琴伴奏和唱腔之间产生了双向互动式的作用和影响。而胡琴伴奏对唱腔风格的单向作用和影响可以归纳为:胡琴伴奏通过正反弦的伴奏形式创新了唱腔风格,形成了新的曲牌类型;胡琴伴奏板式的创新促进了唱腔板式的创新,使伴奏板式和唱腔板式更加多样化;胡琴技师的伴奏技巧和即兴创作,丰富了唱腔风格色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