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张爽
(吉林师范大学 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新时期背景下,大思政育人理念的提出,使高校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也对高校思政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思政课程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实施育人工作的主要阵地,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育人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为进一步改善民办院校思政育人的功效,教育领域提出文化育人的理念,将我国特色的茶文化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完成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渗透,利于引领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历经长久的发展,不但没有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反而吸纳其他文化的精髓,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并形成深刻的内涵。特别是与我国儒家、道家、释家哲学理论的融合,使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不但包含茶相关的技艺和艺术等物质财富,还具有茶德、茶礼、茶禅的精神内涵。茶文化内涵中“仁”与“和”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将这种内涵融合到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可引导学生正视人际关系,并与“和”的理念看待问题和矛盾[1]。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更加自觉地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并形成对哲学观点的深刻认知,为学生学习和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根基。与此同时,对于茶文化存在的物质财富,可使学生在饮茶和品茶中,保持清晰的头脑,认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快速分辨出社会信息存在的价值,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思想的健康发展。作为成长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大学生,以传统思政理论说教的方式,来传递价值观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散漫、性格内向、学习不积极等情况,需要思政育人加强文化教育的融合,重视在精神上引导学生,增加学生思政教育的认同感。而茶文化作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文化载体,可为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指导,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并自觉以茶文化倡导的理念为标准,改善学生存在不足之处,使思政学习更加自主和高效。
茶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思政育人目标有着较强的吻合度,对思政育人工作有着推动性的作用,促进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有序进行[2]。一方面,茶文化可更新思政育人工作方法,促进育人工作的革新。茶文化在发展中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的茶艺、茶道、茶歌、茶舞等,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以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为主题,落实思政实践育人活动,可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茶文化内涵,并完成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内化,同时借助茶文化教育资源,定制个性化的育人方案,可增加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思政育人的渠道,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当代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西方国家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力度逐步增强,为思政育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对于思政育人的工作而言,需要把握校园文化育人这一阵地,促进茶文化和思政理论的融合,使学生自觉探讨和学习传统文化内涵[3]。还应加强价值引领,增加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为我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作为文化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经历几千年积淀形成的茶文化内涵,有着在多个领域应用的推动性作用。特别是思政育人方面,有着明显文化、经济、政治融合的特点,需要将茶文化与思政理论相结合,找到思政育人工作和文化育人的契合点,增加育人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修养,不但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育人的实效性,还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为深刻,认为思政育人理论内容完善且深刻,可作为思政教学的主体内容,发挥较强的育人功效。加之,教师教学负担的日益增加,使大部分教师缺少教学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使思政理论缺少传统文化的融入,育人的效果达不到预期,对学生价值观和思想的引领作用不足,难以达成新时期育人的目标。
思政育人实践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在于教学内容存在横向和纵向的重叠,且在教学实践上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思政课程横向内容的重复,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政课程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存在一致性[4]。高中阶段的哲学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重要理论,虽然高校思政课程内容更具深度,但核心内容的重叠,并以简单理论讲解方式呈现,会使学生降低探索欲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而在纵向内容上,思政理论与高校近代史等几门课程存在内容上的交叉,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同时也造成学生对重复性理论内容的厌倦和抵抗,降低知识传递的效果。面对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更加多元,针对岗位要求设定的目标也较为完善。要求思政育人工作发挥带动性作用,塑造学生良好品质和素养的同时,能够落实文化教育,增加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知识水平,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5]。而思政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过慢,会使育人工作难以跟随时代的发展而革新,在文化育人方式发挥的作用不足,难以实现供需上的均衡。
在民办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首先需要思政教师明确茶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中的价值与目标,深入了解茶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并采用多种措施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深刻了解与认知,从而才可为茶文化的渗透奠定坚实基础。若想实现这一目标,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对茶文化价值的宣传与普及力度,多途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使思政教师与学生能够深刻领悟茶文化精髓,感受茶文化非凡的魅力。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时效性、广泛性,传统媒体公信力强、影响力广等优势,积极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信、微博、QQ、校园网站、电视新闻、新闻网站等途径,加大对茶文化价值、内涵与历史进程的传播,提高广大师生对茶文化的重视,促使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中自觉渗透茶文化,为学生营造浓厚茶文化学习氛围,并提高学生学习茶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实现茶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融入奠定坚实基础[6]。其次,民办高校在明确茶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教育价值时,还需要深刻意识到茶文化展思政课程中的渗透,属于非功利性价值可持续性发展价值,必须要注重将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育,与茶文化弘扬和传承进行深度融合。将大学生作为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承人,充分发挥茶文化人文价值功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促进民办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所需要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为了重点突出差文化在民办高校思政课程中的育人作用,应当以茶文化为引领,针对现有思政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加强课程体系优化,利用茶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即实现了对现有思政课程体系的丰富,又实现茶文化资源的合理渗透,育人效果稳步提升。在具体实践中,可从民办高校现有的思政课程体系着手,分别为选修课与必修课两部分。但由于茶文化中并未涵盖思政课必修课的重点,也未涉及到选修课程教学重点。所以就需要民办高校针对茶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目标,在有关茶文化的专业中,增设茶文化思政必修课程,比如旅游专业。在该专业中增设茶文化思政必修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对茶产地、茶来源、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还可扩充专业知识体系,开拓其视野[7]。其次,为能真正发挥茶文化育人作用,避免茶文化必修课程开设的局限性与表面化问题,民办高校还应鼓励思政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网络平台中积极搜索海量的茶文化教育资源。在网络平台中开发教学资源库,为思政课茶文化的融入提供充足教学资源支撑,并利用课堂教学,将搜索到的茶文化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与“茶文化”育人合力。
若想在民办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真正发挥茶文化育人作用,教师可通过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茶文化出发,积极推进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运用一些趣味性、探究性与先进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程中学习茶文化知识,并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同感。在具体实践中,首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将惯用的“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被动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互动式教育模式。积极引进先进教学手段,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等,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播放有关茶文化的教学微视频,引导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我国茶文化,接触茶文化思想与内质,并逐渐受其影响形成良好茶文化思想与精神,达到育人目的。其次,为增强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率,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可通过围绕思政教学内容,组织一些有关茶文化的辩论会、思辨会、论坛、班会等活动,以竞赛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与其他小组展开思想上的碰撞。通过交流探讨彼此对茶文化的看法与认知,以及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茶文化教育作用等等,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第二课堂对于为学生提供吸收内化知识,实践提高技能等机会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化教育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民办高校思政课堂中融入茶文化,应注重发挥第二课堂教育作用,为大学生深入接触茶文化提供重要契机,为落实思政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平台。首先,民办高校可通过发挥校园学生社团作用,鼓励大学生组建茶文化社团,吸引一些热爱茶文化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社团组建后,还应为社团活动开展与设备设施完善提供充足的支持,包括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以及为茶文化的弘扬提供指导力量。在社团运行期间,管理层可为社团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鼓励社团利用活动落实茶文化宣传、氛围打造等工作,以真正发挥社团核心力量,拉紧茶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还可通过加强与当地茶企业、茶基地等地的合作交流,定期组织大学生到茶企业、茶基地等参观学习,亲身体验种茶、采茶、品茶、饮茶等。还可到茶馆体验茶道精神、茶礼仪等,亲身体验茶文化特征,使大学生能够在真正的茶文化环境中得到熏陶。
思政专业教师作为落实茶文化育人目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执行者,自身所具备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技术技能以及茶文化素养等能力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民办高校在思政课程中渗透茶文化,必须要注重加强对思政专业教师茶文化素养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丰富教师茶文化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思政课程师资力量水平,进一步为茶文化的渗透打下坚实基础。在具体实践中,高校首先可通过定期引进茶文化领域的专家教授、专研学者等到校内为教师提供专业的茶文化知识讲解与培训工作,来丰富教师茶文化知识储备,使之能够更好的在思政课程中融入茶文化。其次,可通过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在校内开展学术座谈会、学术研讨会、学术比拼大赛以及教研教改等活动,以茶文化渗透为主题,展开学术上的交流、互动与切磋,从而在互动中逐渐提高思政教师茶文化教学能力与水平,丰富其教学经验。另外,还可定期带领思政教师到合作茶企业内参观学习,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茶企业内部文化与生产全过程,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为茶文化的渗透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作为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思政教育的实施不但可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保障学生发展方向的正确。然而,在以往的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民办院校教学改革落实不到位,使教学工作存在教学方法和内容更新速度过慢的问题。而借助茶文化进行思政育人工作,可带给教学工作新的思路,并发挥文化育人的有效性,促进思政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为此,需要高校制定完善的课程体系,为茶文化的渗透提供机会,使茶文化下的思政育人工作更具深度和广度,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