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曹 茜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晋中 030619)
茶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其涵盖了社会、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茶文化逐渐渗透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促使大学生积极学习他人的长处,并在和谐友爱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就业能力和道德修养,真正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茶文化贯穿于我国数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茶文化的内涵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具体的物质内涵和抽象的精神内涵。从物质内涵这一角度着手分析,茶文化主要指与茶叶相关的客观活动,将茶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从精神层面上满足社会公众的生活需求,还能整体提升茶文化的应用效果,并且物质内涵还为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1]。我国茶文化不仅包含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还蕴含着较为丰富的育人资源,将茶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已成为推动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国茶文化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起到了关键性影响,但当代大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甚少,对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也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部分大学生甚至完全不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茶文化的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和综合水平,并从思想层面认同茶文化在个人就业能力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茶文化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茶文化学习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茶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范自身礼仪举止,使得学生在职场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通过规范的礼仪行为来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行为礼仪作为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体现,可以通过茶文化的学习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2]。如品茶、泡茶等活动均体现出了行为礼仪的重要性,向他人敬茶代表着尊重,这一行为也可以向他人表达敬意。因此,大学生在茶文化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礼仪规范,促使学生的礼仪修养得以显著提升。
我国茶文化不仅指茶本身,其中还融合了绘画、雕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凸显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中国茶文化象征着古朴、清幽的内涵,在艺术形式上凸显出了茶文化的内涵美。因此,大学生学习茶文化时可以体会到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助于综合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品味。另一方面,茶的外形、味道以及手法均体现出了其优雅、别致的美感,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并为其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如从事设计行业的学生可以保持良好的审美、鉴赏素养,并在个人职业发展中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积极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如学习茶文化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引导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行为礼仪、规范制度以及地域文化等。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还可以通过茶文化学习了解诗词歌赋、绘画、雕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奠定更丰富的知识体系[3]。在未来就业发展中,大学生可以利用完善的知识体系拓展自身视野和眼界,而从事文字相关工作的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储备丰富的素材。
我国茶文化的中心思想在于“和”,这意味着学生需要积极构建人际关系、参与集体活动。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渗透茶文化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向学生传授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要求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尽可能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免被社会所淘汰。积极参与茶文化学习及相关的茶事活动,可以使得大学生深刻理解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在职场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的就业能力。
大部分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只向学生强调签订工作协议方面的注意事项,一旦学生涉及到违约行为,不仅需要学生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学校的声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辅导员或就业指导教师更侧重于工作协议签订方面的内容。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面临社会带来的危机与挑战,避免学生在就业碰壁时产生消极或自我否定的心理。
尽管大部分学校已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当前现行的课程建设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仍存在多个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例如,大部分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仍以传统教材内容为主,并未融入最新的时代发展要素,在茶文化和就业指导的结合上也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4]。最重要的是,现行的教学模式更侧重于理论指导和技巧指导,并未站在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由此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流于形式,学生仅仅获得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并未在思想层面获得就业竞争方面的启发。
提供科学可靠的就业指导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大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负责人也主要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来承担,但其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活动,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也无法为学生提供精准的专业化建议,由此导致学生仍无法完全解决就业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接班人,其为现代化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当代大学生普遍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其对自身感兴趣的工作内容有着较高的热情,对企业发展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日常工作中也能保持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大学生对自身从事的职业失去兴趣,就无法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消极的工作状态很可能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对学生的就业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基于此,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积极融入茶文化理念,引导大学生深刻体会茶文化中蕴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促使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状态,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自身工作岗位和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5]。最重要的是,当大学生的就业观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相脱节,甚至偏离于企业就业岗位要求,就会使得学生的思想认知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不符,也很难找到适合学生的工作岗位。因此,学校必须以大学生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茶文化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多个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学生将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择业就业期间避免过度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是从宏观角度出发考虑长期利益。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还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诚信竞争精神,确保学生的思想认知与新时代背景下的就业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茶文化教育工作者还可以从先就业、再择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避免过度追求择业而长时间待业,而是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把握正确的就业时机[6]。在此基础上相关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现有创业教育进行创新,从职场层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和自主创业之间的关联,将自主创业看作就业形式的一种,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就业形势,避免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7]。其次,茶文化教育工作者还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站着思政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进校开展专题会议活动,以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就业观的内涵。最后,学校还可以适当开设就业观选修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习惯、坚持正确的就业观。但需要注意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强调就业观指导的全员化特征,在茶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融合就业观相关的教育内容,从而将专业课教学与就业观指导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另外,“三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茶文化的传承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教学内容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基础,还是贯彻落实茶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就业能力将会直接影响最终的就业质量,因此就业指导教师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时,必须积极为其提供科学可行的指导。这就需要就业指导教师有意识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而学校也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求相关就业指导教师具备良好的茶文化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文化底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学校可以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参加茶文化主题培训活动,要求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提高自身运用茶文化知识的能力,确保就业指导教师对茶文化的深刻内涵有着初步的理解和感知[8]。其次,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还可以积极引进精通茶艺和茶文化的就业指导人才,尽可能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站着专业的茶文化角度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就业指导,从而充分利用茶文化熏陶学生的道德素养,真正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就业指导实践中,并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同样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和相关就业指导人员共同议定就业教育工作的内容,确保就业指导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实践为导向创新就业教育方式,确保教育内容与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保障,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行业发展需求。最后,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企业中积极引进兼职的一线人才,尽可能弥补学校缺少专业化教师的不足,并为校内校外人员之间的探讨和交流提供相应的渠道,从而共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以此取得良好的就业指导成效。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渗透茶文化教育,充分利用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茶事教育活动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综合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水平和就业能力,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礼仪、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团队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促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职场环境以及岗位工作环境,并在思想层面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职业技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