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目的驱动下茶叶包装设计的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24-05-22

刘思铭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1 目的驱动下的课堂教学

1.1 目的驱动翻转课堂

相比于传统教学课堂而言,“目的驱动”下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以茶叶包装外观设计课堂教学为例,教师以“茶包装设计”为任务性目的,针对茶文化设计观感、营销包装受众度等主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目的驱动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实践性。学生从上课的“受众体”变为课堂的“主体”。在茶包装外观设计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会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讲台阐述自己的创造理念和创作方法,并根据自身理念进行创作展示。除此之外,教师还会设置茶文化展览会和茶叶销售商店等情境模式,让学生在茶情境之下,对茶包装的“销售意识”和“顾客受众度”作为目的驱动,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和购买欲的设计。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仅要对教师所教学的知识进行思维发散和课业理解,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实践操作。综上,目的驱动下的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1.2 专项课题教学体系

目的驱动下的“茶包装课堂教学”,是以茶文化为基准的专项课题讨论,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首先,在进行包装设计教学之前,教师要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类茶元素开展背景性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茶文化后,才能够不失偏颇的对包装设计的主题进行设计与理解。其次,在结束介绍茶文化的背景性课堂后,教师要对每一类茶种的主题设计进行分类教学。针对不同茶种的外观以及功能性作用不同,教师会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最后,在“目的驱动”下的教学考核,不同于以往的考试形式,而是将学生设计好的包装,输送到市场上试销。根据顾客受众反应度,作为包装设计优劣的评判标准之一。综上,在目的驱动下的茶包装设计课堂,目的性、任务性和实用性极强。它摆脱了以往理论型课堂的弊端,促进学生与社会实践相联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价值与成果。

1.3 绿色生态教学理念

茶文化在现代社会兴起的主要核心内涵便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而这些心理因素性质的发散,都是基于茶场所环境体验而来的。因此,绿色生态是一切茶文化元素发散的核心,在现代的茶包装课堂教学中,绿色生态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基础。一方面,在设计主题上,要围绕茶文化的绿色生态理念进行元素和细节的构造。在审美构图和色彩应用上,必须要直观的体现出饮茶的健康、清新、放松、舒适。另一方面,在茶包装的材料应用和设计过程中,也要秉承绿色生态与环保的理念,尽量用环保材料、墨水和机械。

2 茶叶包装设计教学研究分析

2.1 专业商标设计教学

基于茶文化繁荣复兴后,茶企在近年来的发展。茶包装设计教学课程中,有专门的商标设计教学课堂。一方面,基于不同地区的不同茶种,教师结合茶企不同的公司文化,对商标设计的方式概念进行讲解。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来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对于设计优秀并被茶企公司采纳的学生,予以物质性奖励以及预先实习的资格。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已经设计好被采用的商标、或作为普通课业而设计的商标,教师都要将其统一整理纳入数据库中。基于各茶企需求与审美的不同,在数据库中的各类已完成的商标,在未来都有可能被纳入应用范畴之内。并且根据数据库的分类体系,学生能够更清晰的辨明不同地域、民族的茶种特色,在已有商标的借鉴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设计内容。

2.2 立体包装结构教学

在茶叶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许多商家都会采用不同形状的个性化茶包装礼盒。在此基础上,茶包装外观设计的课堂教学,要根据不同立体包装的样式,来设计出具有视觉叠感的立体包装图案。教师会根据茶包装的不同材料,对色彩配比与空间重叠的立体感进行讲解。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设计出全部立体、部分立体、元素立体等立体感覆盖度不同的包装。根据部分商家对商标立体感的需求,学生可对自己“专业商标设计教学课堂”上已经完成的商标课业进行光学立体化。根据光影、虚实、明暗的差别性应用,学生能够基于自身设计技术,根据商家不同的目的和需求调节已有图案,在不同的包装图案上都能够设计成立体感的包装外观。

2.3 包装色彩元素教学

前文提到,基于茶文化的绿色生态理念在茶包装的外观设计中,直观的外观舒适度至关重要。目的驱动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会在课堂上,根据“绿色生态”下“陶冶身心”这一目标,对包装外观的色彩配比重点讲解。在现代流行文化发展下,传统的清新类茶文化包装逐渐不被年轻人所接受。大众更多的追求视觉冲击强度大、具有独特个性的包装外观。然而这类包装能够在短期内形成“爆点式”营销,却不利于茶叶的长期销售。长期接触下,人脑会对过于刺激性的色彩产生视觉疲劳。由此可见,在“销售目的驱动”的影响下,教师要结合人脑第一眼对包装的视觉需求,教授学生如何在“传统与流行”的结合中,设计出满足顾客第一眼色彩冲击配比、以及长期视觉观赏后不会视觉疲劳的包装设计。但介于大众受众度不同,传统与流行的配比度不好掌握,目前学生设计出来的包装,色彩配比的接受度尚不稳定。

3 目的驱动下茶包装设计教学优化策略

3.1 校企合作立项调研

基于目的驱动理念下的实用性,为增加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设计质量,学校可以与茶企业直接合作,将茶企的不同包装需求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促进教师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讲解,也提高学生面对社会目的驱动情况时的设计实践。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生负责为企业提供包装设计;企业负责为学校提供包装设计课堂立项调研的资金。在企业资金支持下,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法,深入茶乡调研,提高对不同地域性、民族性的茶乡的背景文化理解与民俗文化扩展。在丰富自身知识基础的同时,设计出多元素结合的独特包装。除此之外,在校企合作的制度下,对于包装设计出彩的学生,企业可以直接为其提供设计类岗位带薪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驱动性更加明显,学校与企业在此模式下获得双赢。

3.2 包装用途分类教学

在茶叶市场繁荣的当下,不仅各类不同茶种开始畅销,其他在同种茶种下的周边茶产品也开始进入市场。茶叶包装外观设计课堂,逐渐开始注重其他小众茶文化的包装设计,并对茶文化下各类元素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案例教学讲解。在此基础上,开展包装用途分类教学,让学生系统化、规模化的对茶文化下的庞杂元素进行设计学习;也对不同茶叶茶种的理解更为深入。通过对不同茶包装用途体系的分类,茶包装的外观设计目的驱动性更加明显,设计出来的内容也更加贴合包装需求。

3.3 智能色彩试验基准

针对学生的设计内容对“传统与流行”结合时的色彩配比度不高的情况。必须在目的驱动课堂下,根据计算机电子技术,进行智能色彩试验基准的预判。面对茶包装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兴设计领域,学生设计出来的内容要首先经过模拟人脑的智能思维试验,再经过改进,才能投放市场。模拟人脑的智能思维系统,能够根据目前大众的受众配比度,来衡量学生设计内容的色彩配比是否合理。并且通过图像投影在计算机上的整体效果,在不同内容版块上提出修改意见。通过智能色彩试验基准,不仅能够投入到市场的失效包装及时止损,还能够通过其修改意见的提出,提高学生对传统色彩与现代流行色彩配比的技术性。

4 结论

在目的驱动下的茶包装外观设计,更具有实用性。而在目的驱动下的茶包装设计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共同成为课堂主体,并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来。经过校企合作立项调研和包装用途分类教学等一系列策略后,茶包装外观设计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教学系统更加标准化甚至智能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