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刘冲亚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2013年9月,***总书记在对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国事访问中,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设想,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我国三部委联合发文,将“一带一路”的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直接推动了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互动往来,加速了相互之间的投资进程,实现了我国和相关区域国家互利共赢的局面。在这种大的国际格局下,不单促进了商品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流通,也促进了文化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我国的茶商品和茶文化,从古至今都在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茶马古道、古丝绸之路、张库大道上都曾留下了茶的故事和印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更将随着贸易往来而进入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视野。毫无疑问的是,语言上的差异是横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道难题。因此做好茶产品和茶艺语言翻译,是我国外贸型茶企在扩大海外营销时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一带一路”的建设对我国茶企出口贸易的意义说起,对茶艺语言翻译进行浅显地分析。
“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一项综合性战略,彰显了我国开放包容的对外态度,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合作共赢的国际交往理念。其概念的提出,是在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上延伸出来的。茶叶商品,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是最主要的商品之一,对沿途各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新的战略环境下将释放更大的活力。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欧亚非多个国家,其中有相当多的国家,有着饮用茶品的生活习惯,如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等地的饮茶历史,可追溯到数百年前。不但如此,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对外传播,越来越多外国民众,也开始展现出对中国茶叶的浓厚兴趣。悠久的茶叶外输基础再加上茶文化的不断海外传播,势必将促进我国茶叶在“一带一路”市场中的进一步扩大。
茶叶的种植生产,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因此,农耕意识是长期以来限制我国茶企进军商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体现在种植管理不科学、品牌意识不强、质量管控不严格等问题上。“一带一路”的建设,为茶叶出口吹响了新的号角,在税收、物流、运输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刺激下,茶企的出口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了使得茶叶产品更好的适应出口需求,低品质的茶叶生产模式将被退出,随之而来的是符合国际标准的科技化、生态化、无尘化的高端生产模式,中国的茶商品将更加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再加上茶文化在海外的强势传播,茶叶出口将实现飞跃性进展。
说起茶叶产业,人们自然将目光聚集到茶叶本身,其实不然,广义的茶产业不仅包括以茶叶为核心的产品领域,同时包括了以茶叶概念的相关领域的附属产业。以茶为核心的产品领域包括传统茶产业、保健茶、健康茶、还包括茶提取物等等。以茶叶为概念的相关领域有茶食品、茶饮料、茶日化、茶保健品等等。由此可见,从茶叶到茶业,我国的茶企还大有文章可为。受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对于一些没有饮茶习惯的国家而言,茶叶的推广过程可能是十分缓慢的进程,但茶相关领域产品的进入,却要相对容易的多,譬如茶日化、茶保健品、茶提取物等等。因此,“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对茶的主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茶的精加工、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红利的促使之下,我国茶叶出口产业链将变得更加完善,提供给国外消费者的茶产品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纵览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肯定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总书记在评价传统文化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在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综合熏陶影响下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始终在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起到了指引性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茶文化势必也将与茶叶产品同步走出国门,实现更好的海外传播,对相关区域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产生影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也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茶艺语言的翻译,直接关系到茶产品的对外贸易进程和茶文化海外传播效果。汉语和英语是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语言特征差别很大。在汉语语境中,语句的结构构成更倾向于意合型,主谓宾不刻意突出,行文的起承转合,大多靠语境来完成。而英语则完全不同,在其语句构成中主谓宾、定状补必不可少且区划分明。作为我国的特有文化之一,我国茶艺语言翻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在茶文化当中,有很多根据茶叶所呈现意象所产生的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的翻译,一直是茶艺语言翻译过程中的难题之一。茶艺不仅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艺术种类的重要构成。其艺术本质是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内心精神追求所凝结在一起的外在表现。茶艺表演中感受到艺术享受,是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对传统国学的理解为基础的。茶艺之美既来自茶的外在形态之美,也来自精神世界中的内涵升华。虽然说我国的茶叶对西方的出口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但自始至终是单纯的以商品形式来出现,西方人对中国的茶艺依然还是十分陌生。因此在茶艺语言的翻译上,并没有太多的专业词汇可以借鉴和使用,对于茶叶的名称,也只能大部分以音译为主。
中国人喜欢借物咏志,在形容某种场景时,也喜欢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在中国的茶艺语言中,每一步详细的步骤,都寄托了文人墨客的情感,并被赋予了唯美的称谓。这种带有比喻色彩的称谓,在汉语环境下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但在英语环境下,就极容易产生表达不清或意境不足的情况。举例说明,在福鼎白茶系列中,“白牡丹”若翻译成“white rose”的话,国外消费者不会理解这是花的名字还是茶的名字,再如冲泡铁观音的过程中,有三个步骤叫做“乌龙入海”、“高山流水”、和“春风拂面”,略懂茶艺的人都知道,这三个词语是对“放入茶叶,提壶注水、用壶盖刮去茶汤上层浮沫”这三个步骤艺术性的表达。而在英语环境下,翻译者也只能用直译的办法,将这三个过程翻译成“Flushing high and purring low,and the wind blowing face”,这样枯涩的译文,显然无法将茶艺所带给人的美妙感受表达出来。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目前,我国的专业翻译人才并不稀缺,但关于茶艺专业语言的翻译人才却少之又少。前面提到,我国的茶艺语言翻译,目前并没有太多的专业词汇可以利用,也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借鉴,所以我们的翻译工作者在对茶艺语言进行翻译时,只能靠翻译经验来完成,若再加上对茶艺知识了解甚微的话,将很难翻译出优秀的译文来。尤其是在对6大类茶叶框架下,茶叶的细化品种进行翻译时更显得乏力,只能用音译的大种类名称加英文单词“tea”来描述。例如,我国的绿茶中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吉白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等,一些翻译人员搞不清楚这些绿茶之间的区别,只能用“green tea”来表述。再如在普洱茶中不仅有根据特征区分的月光白、糯米香等多种品名,还有依照茶山所在地所区分的老班章、勐海、布朗等多种品名,还可以按照茶叶的组成分为乔木茶、灌木茶、拼装茶等等。但我们的译者却无法用英文将这些名称及其内涵表达出来,只能用“puer tea”以一概全了。
茶产品的出口和茶文化的海外传播的实现,前提是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在这种大背景下,茶艺语言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我国茶叶产区幅员辽阔,不要说茶艺语言的对外翻译,就是在汉语环境下,因地域的不同,茶艺专业词汇也有这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中国的茶文化能够更好的走出国门,各地应该在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存在差异的茶艺语言进行规范,首先实现在汉语环境下的对茶艺过程的标准描述,之后才能在茶艺语言的汉英转换上,建立统一的茶艺翻译标准和专业词汇的积累和创造。
前面提到,在我国并不缺少专业的翻译人员,但缺少专门针对茶文化的翻译人员。茶艺既属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又属于艺术形式的一个分支。我们的翻译人员,首先应该了解东西方在餐饮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之处,然后才会对翻译过程中做针对性的调整,使得译文更加贴合对茶艺的真实描述。其次还要熟知茶叶的产地、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自己先建立了对茶叶的客观认知,才能在对茶艺语言进行翻译时候进行更好的把握。还要熟悉茶艺过程的每一个步骤,由普通了解变为深度理解,在翻译过程中也自然会带有了感情色彩,使得对茶艺过程的英文描述更加艺术化、色彩化和感情化。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各有优点,也均有不足。直译更加贴近原文结构,但容易出现呆板的翻译作品,甚至还会有不伦不类的“中国式英语”出现。而意译更容易表达原文意思,但容易出现天马行空,胡译乱译的情况发生。因此在茶艺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两种常用的翻译办法,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保证中国茶艺语言的准确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适当对茶艺语言进行艺术化翻译处理。以乌龙茶的翻译为例,乌龙承载着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但在西方却被认为是不好的象征,为了避免这种文化上的禁忌,在翻译时采用“oolong tea”来描述,既有中国的文化符号,又迎合了西方人的心理需求。再如,我们常说的“明前茶”,三个字就描述了茶叶的采摘季节,翻译成英语时可以用意译的方式,用“The preceding dragon well tea”来描述。
“一带一路”为我国茶叶出口和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茶企应该抓住政策的东风,进一步完善茶产品结构,提高茶叶生产水平,更好的将中国的茶产品和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茶艺语言的翻译人才,应该更好的系统的学习茶文化知识,在翻译中反复揣摩和推敲,灵活直译和意译的配合,提高翻译质量,让更多的国外友人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内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