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金湖江,王 彩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017年1 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近年来随着中西部新茶园陆续投产,全国茶叶总产量持续增长,而对应的茶叶消费需求增势放缓,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浙江是传统绿茶大省,其供求矛盾更为突出,研究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如何通过茶叶产业链整合做大做强浙江茶叶,是浙江农业供给侧改革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也是茶园面积增速最快的国家。2016年茶园面积297万公顷,比2001年增加183万公顷,增幅达161%。由于茶园面积增加及科技进步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我国毛干茶产量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全国茶叶产量241万吨,比上年增产7.4%,在所有农作物里增幅最大,且尚有1000万亩未开采茶园,主要来自贵州、四川、湖北、云南、福建等地区,预期未来10年内产能将持续放大,按平均亩产65公斤计,预期将增加6.5万吨。
图一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数据来源:中国茶叶网
图二 中国茶叶产销趋势,根据中国茶叶网数据整理
从图二的产销缺口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茶叶产量增长速度过快,导致未销售库存数量不断增长,压制了茶叶市场价格,导致国内外市场竞相压价,扰乱行业发展的规范性,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浙江茶叶生产和出口均以绿茶为主,根据数据统计,绿茶产量占比在90%以上,茶叶产值中名优茶占比在90%左右,有赖于悠久茶文化传统和政府不遗余力的各类茶事、博览会等宣传,浙江各县市拥有约58种知名茶叶品牌(其中绝大多数是绿茶),拥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35种,品牌附加值较高,在省内各地其分布如下:
表一 浙江35项区域公用品牌分布情况
近几年随着绿茶市场逐渐饱和以及国际市场茶叶需求的结构特征,红茶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拥有九曲红梅这样的历史红茶品牌。
浙江拥有众多的区域知名茶叶品牌,得益于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茶叶生产贸易的重视,以及开展大量的宣传、推介活动,如借G20峰会浙江茶叶深度介入峰会众多环节,推出一批峰会指定用茶,2016年开展了温州早茶节、松阳中国茶商大会、安吉白茶博览会、金华万人品茶大会、新昌中国茶叶大会以及浙江绿茶博览会等30多场茶事活动,丽水、湖州、温州、绍兴等地还大力组织赴北京、上海、济南等大城市举办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区域公共品牌的知名度,有力促进了浙江绿茶的推广与市场拓展。
例如2013年丽水出台政策,决定在原有产业资金基础上,每年新增200万元专项资金,全部用于重点推进丽水香茶区域品牌建设,到2016年丽水市已连续六年在济南市推介,深耕山东及北方市场,成效显著。
茶叶作为重要的面向消费终端的农产品,在线下实体店覆盖人群有限,80、90后将成为茶饮未来消费主力军的时候,互联网线上销售渠道重要性凸显,成为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突破口。
2013 年茶叶电商渠道销售总额接近85亿元,比2012年翻了近三倍,2014年,茶叶的销售总额为113亿元,同比增长达到32.94%,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线上销售市场规模近120亿,茶叶线上销售市场规模达150亿。根据淘宝官方数据,2017年淘宝双十一茶叶全品类访客数较2016年上升90余万,游览量上升1.7千万,客单价上涨3.25元,支付件数多出近70万,搜索点击人数提高23万。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2017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省的龙井茶、福建省的铁观音以及云南省的普洱茶均位列省农产品销售第一位。
杭州狮峰茶叶有限公司,其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在电商渠道的销售额已经能够占到年总销售额的1/4,并还在以每年20%的幅度不断增长。艺福堂茶业是杭州市2008年首批大学生创业企业之一,创始人李晓军出生于茶叶世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地道的茶农,从1200元起家的淘宝店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过2亿的现代化互联网茶企。
绿茶是我国最大的茶叶品种,虽然生产企业众多,但行业和品牌集中度十分低,前五大品牌市场份额占比不到10%。在浙江,茶叶的品牌和种类繁多,虽然拥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但茶叶品牌多而杂的现状,使得茶叶市场呈现价格混乱,无序竞争,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制假售假的乱象,严重损害了浙江茶叶品牌信誉和行业整体利益。
分析原因,归根结底是行业生产者规模小、数量多、分散经营既缺乏行业发展的主导者,又难以组织与监管,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高效的生产模式。以西湖龙井为例,茶企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却没有培育出一家大型龙头企业。而西湖龙井的真假问题,如影附形,其病根也在小而散生产模式上。
出口企业规模小也如出一辙,以2016年出口为例,共101户企业有出口实绩,其中1万吨以上3户,1000吨-1万吨的28户,100-1000吨的28户,100吨以下的42户。
浙江名优绿茶海内外闻名,但整个行业既缺乏行业的规范性,又缺乏监管的组织性。一方面由于茶叶产品特质,很难制订品质标准,制订了标准消费者在购买时也难以鉴别。另一方面,全国既没有其他茶叶生产大国类似的茶叶管理局,也没有一个具有规范茶叶企业和市场能力的行业协会,只有各地一些松散区域茶叶组织,最终结果体现在产品市场,各种质量、价格、安全等问题。
以最知名的龙井茶为例,近年来掺假的问题频出,严重损害了整体的品牌。仅2016年,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查处“傍名牌”类案件11起、商标侵权案件22起、不正当竞争案件4起。浙茶集团董事长毛立民在2017年省两会时提出:“西湖龙井的年产量只有800吨-1000吨,但销售量高达3000多吨。这样推算,每年约有七成假冒产品,严重伤害了西湖龙井的品牌声誉。”
根据浙江省第三次农业普查(普查标准时间2016年12月31日)公布数据,2016年,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527.8万人,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25.2万人,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217.7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284.9万人。主要以初中、小学受教育程度的35岁以上男性为主,从事种植业人数454万人左右,占从事农业比例在86%。
与浙江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普查标准时间2006年12月31日)公布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浙江农业人口的老龄化趋势。
表二 浙江第二、三次农业普查劳动力人口年龄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第二、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整理)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2017年浙江省多数行业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招工压力大的问题。一是东部和中西部收入差距缩小,众多务工人员返乡,二是浙江省各地旧城改造、拆除违章等客观上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成本,迫使劳动力价格上升,浙江省内劳务短缺,效率较低兼且劳动强度大的茶叶人工采摘越来越难以吸引茶农。
目前浙江茶叶仍以效率较低的人工采摘为主,采摘工紧缺问题制约产业的发展。生产成本继续抬升,茶叶市场售价持续走低,使茶叶销售的各级利润再压缩。市场疲软,部分产品滞销,严重打击了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茶的质量包括其先天所含的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形状、色泽及化学变化类型等。影响茶质的因素很多,如茶种、土壤、气候、栽培管理与茶园生态、树龄等,特别是土壤与茶园生态直接关系到茶叶质量监测,按照国家标准稀土、农药、化肥等含量均有重要差异,因此茶叶质量控制,应结合供给侧改革,从源头上开始实施监管。
对全省范围的茶山、茶场进行一次全面监测与质量评估、筛选优质茶园按等级采摘生产同等级及以下的干茶,结合茶叶市场发交易卡并登记注册,并作后续的质量监控与回溯管理;不达标的茶园淘汰,实施市场禁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结合资源优势进行产业转型。
浙南茶叶市场在2012年开始试行茶叶市场质量IC卡(溯源管理系统),每位茶农须实名办理一张茶叶质量IC卡,凭卡交易,IC卡储存茶农、茶园、交易信息等,2013年松阳推出了茶叶质量金融IC卡,新IC卡增加了金融结算功能。新IC卡于2013年中国茶市(浙江新昌)开始推广,据2016年报导,松阳推广“茶商溯源卡”和“茶农溯源卡”后,茶叶合格率达到99.9%。
通过溯源机制的实施,可实现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监管方可对茶叶从源头到茶叶市场交易跟踪汇总,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能力。追溯体系可参考西湖区的茶业品质管理模式,将科技手段与抽样监测结合,实施区域茶园的统一施有机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无公害基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认证和GAP认证。
以西湖龙井为首的名优绿茶是浙江茶叶的一张金名片,西湖龙井产区以每年3%的产量带动全省110万亩茶园,直接带动60多万茶农得益。为了保护这张名片的质地,浙江省采取了基地立法保护、全程防伪保护、商标标识保护等措施,并加强市场监管,长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但即便如此层层设防,仍是防不胜防。掺假、侵权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小农分散经营模式带来的产销分散造成监管难度大,成效低,给投机违法以机会,损害了浙江茶业的整体利益。以西湖龙井所在的西湖区为例,现有茶园1.7万亩,2016年产量600吨,却涉及54个行政村、9000户茶农和89家茶叶企业、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
针对这一现状,可借鉴斯里兰卡的茶业拍卖制度,结合浙江现有的茶业拍卖中心,建立“拍卖+专卖”制度。
4.3.1 斯里兰卡茶叶拍卖制度
斯里兰卡20世纪90年代经私有化改造后,其茶园主要由分散小农户管理,农户生产的鲜叶再卖给茶叶加工厂集中加工,这与浙江茶产业现状相符。
对于小农户分散种植导致的茶农收益受损和茶叶质量问题,前者,斯里兰卡采用合理价格公式,综合分配卖方和买方的价格权重(如成品茶拍卖平均价约68%归农户,32%归加工厂),共享产品增值收益;后者,由拍卖中心认证的经纪公司负责取样、定级、评价,列入拍卖目录,对不达标的茶叶实施严格禁入。 斯里兰卡经济以农业为主,其农产品以及茶叶在出口商品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五年来农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的24%,茶叶出口又占农产品的57%,也因此斯里兰卡茶叶管理模式是由斯里兰卡茶叶局和小茶农发展局强势主导实现的。
4.3.2 浙江名优绿茶“拍卖+专卖”模式
浙江于2013年建立了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中心,计划以茶叶现货拍卖交易功能为核心,打造公开公正、权威安全的茶叶拍卖交易、展销交易和品牌评价平台,成为我国茶叶的交易、信息、价格形成和标准制定中心。
但在实际运作中,“中茶拍”的服务功能未能真正落地,其关键在于缺少配套的制度设计。一方面我们茶叶贸易主体分散,市场现货交易发达,贸易公司在市场可寻机以更低价格收储,另一方面茶农和加工厂作为茶叶供应方对于产业整合放弃自主权存有疑虑,在取得合理价格时更愿意选择市场交易。
针对这一项现状,可从浙江名优绿茶试行茶叶“拍卖+专卖”制度。以中国
茶叶拍卖平台为中心,上下游分别管理经济公司和专卖公司。经纪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负责茶叶质量监测与控制,拍卖中心对其进行监督、认证、并作相关业务授权;名优绿茶实施原产地品牌专卖制度,由拍卖中心面向目录内品牌专卖公司按年度拍卖,保证名优绿茶年度销售渠道的唯一性,由监管部门联合专卖公司打击市场所有非法销售和侵权行为。拍卖中心同时监督专卖公司的违规授权销售、侵权等行为,并管理专卖公司目录。
4.3.3 名优绿茶的茶叶生产整合与管理
为保证名优绿茶销售渠道的唯一性,必须先保证茶叶供给信息完备与透明,斯里兰卡根据拍卖价格按合理公式分配不失为一种有效解,首先是拍卖价格保证了信息透明和分配的公平公正;其次,按权重分配将茶农与加工厂的交易成本内部化,形成茶叶品质保障的利益一致性;最后,茶叶管理局根据年度调整合理价格公式的分配权重,平衡茶农和加工厂的收益,维护了这一模式的长期稳定性。
但在浙江茶叶实施“拍卖+专卖”变革,则需考虑:(1)如何满足茶农与加工厂的合作利益诉求?(2)如何避免非合作方的搭便车行为?(3)如何从组织上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合作博弈的两个条件:整体合作收益>个体收益之和;合作中任何个体收益都>其非合作收益;拍卖制度可以保证合作收益,个体收益的增益可以通过沙普利指数按边际贡献分配实现,至于非合作方的搭便车行为,由于名优茶区域公用品牌属于公共物品,其产权只能由地方政府代理,再由地方政府授权第三方使用,同理,地方政府有权力限制非合作方使用,对名优绿茶供给进行整合与管理。
4.3.4 “拍卖+专卖”产业链整合的组织保障
综上所述,“拍卖+专卖”实质上是对浙江名优绿茶进行了产业链整合,但是中国茶产业市场化改革后,主管与监督缺位,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仅仅作为行业自律性组织,无法主导产业链整合,而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中心的主体(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有限公司)更是一家商业企业,因此,浙江名优绿茶产业链整合其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主导机构和组织保障,这也是“中茶拍”成立多年未能成效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位居全球第一,但在茶叶消费上,人均消费数量并不高,2011年人均消费量世界排名19位;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我国茶叶消费数量也有较大的增长,据统计,2016年城乡居民年消费茶叶1.3公斤,茶叶消费群体已达4.78亿人。
近几年,以绿茶为主的国内市场,随着新生代人口更迭,茶业消费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茶按工艺分发酵和不发酵,不发酵的茶叶主要是绿茶,采取茶树新芽,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因未经发酵,保留了茶叶原汁,清香淡涩后有余甘,口感清淡较单一;发酵茶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又有白、黄、青、红、黑五种,其中红茶和黑茶为全发酵茶,茶叶发酵后,香气馥郁,口感醇厚富层次感,并耐储存,由于发酵茶根据工艺、发酵度、储存时间不同,且采摘生长更长的芽叶,口感可更丰富,更适合大众消费,在采摘、制作、储存方面也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因此,欧美国家消费主流一直是红茶,茶叶出口大国除了中国之外均以红茶为主。
浙江作为传统绿茶大省,茶叶品类较为单一,在国内外绿茶需求趋于下降的形势下,在茶产业上不宜固守传统,应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开发、提炼符合大众口味的发酵茶优质产品,举全省之力,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与茶叶电商结合,以明星产品快速打开市场,再体系化逐步占领细分市场。
目前如西湖工夫红茶,已经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手工揉捻结合,在历史茶“九曲红梅”原有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保留了九曲红梅的梅香与优美外形,又规避了九曲红梅的些微酸涩,但在后期推广上尚待发力。
在我国,喝茶养生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但现代人紧张快速生活节奏很难适应传统的泡茶方式,众多工薪阶层因“没时间喝茶”“泡茶太麻烦”未能进入茶叶消费市场,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工业化、标准化的新型茶产品是传统茶叶走向现代生活的关键。
根据2015年北京精准企划市场调研部对北京市民做的社会调查,茶叶消费需求选项前三个是:养生、健康、静;对当前茶叶产品不足认为:价格过高、品质无法辨别、以次充好,给出消费的茶叶产品价格心理预期在101-200元一斤的比率排在首位,占28.4%,其次是在51-100元之间,比率为23.6%。而估算,干茶经人工采集、加工、干湿比,一斤干茶成本就在200元左右,因此大众消费茶产品须采用机械采集、自动化标准化加工的工业生产模式。
目前,浙江在夏秋茶采收已部分实现机械采摘,夏秋茶采茶时间天气炎热,采茶劳动强度大,几乎无人愿意采茶,采摘茶叶用于制作成红茶,干茶市场价可控制在100元以内,具备了价格优势,市场供不应求,实现了工业规模化生产。
除了名优茶之外,浙江采茶机逐渐普及大幅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互联网茶叶电商降低了销售环节和流通成本,传统的采摘、生产、市场销售模式逐渐被颠覆,而普通茶叶价格下降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优胜劣汰倒逼分散小规模生产模式退出市场。
因此,中国茶叶产业在市场利益驱动下正在加速整合,部分产区企业出现严重分化,企业抱团、合作、并购案例逐渐增多,小农经济、经营分散、集中度低的行业格局正在蜕变,外部资金也抓住产业调整的机遇,强势进入茶产业。
在此背景下,浙江茶叶应加速行业整合以占据先机,一是推进各地非名优茶生产的股权并购,二是促强汰弱,主动关停一部分小规模无优势无特色的茶园和茶企,三是根据区域优势政府提供政策和补贴支持产业转型。目前一部分茶园依托自身环境资源和交通条件,谋求产业转型,如生态茶园,将茶叶与旅游观光结合,推出传统的茶文化及农业体验式生态休闲服务。一部分茶园瞄准了茶叶细分市场和茶叶衍生品市场,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参与,将产品、服务创新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了多样化商业模式。
茶叶是浙江农村的重要经济支柱,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和规范流转,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这些政策是非常切合浙江茶叶产业现状的,在茶叶产业链整合的具体措施上,考虑这些因素:
一是区分名优茶和普通茶,名优茶是浙江省茶叶的名片,是历史一代代人努力开创的成果,以保证产品质量、廓清市场、维护品牌信誉和影响力为首务,鉴于区域公共品牌的公用物品属性,其所有权宜收归地方政府进行统筹管理,以“拍卖+专卖”方式控制流通渠道,继而联合打击非法;其次是做好茶园的精耕细作、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文化内涵发掘推广,以提升品牌附加值,形成地域高端文化品牌。
二是面向市场面向现代生活的大众消费品的生产,研究开发适合现代生活、符合大众口味和消费习惯的产品,整合茶叶供给,结合互联网经济,将传统农业改造为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工业,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反哺浙江农业经济,提升农民收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