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张 果
(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湖北襄阳 441000)
茶成语是茶词语的一部分,不仅包含带有“茶”字的成语,例如“人走茶凉、粗茶淡饭”;还包含表达茶文化的词语,如“齿颊留香 芝兰之气”等等。茶成语是茶文化词汇日语翻译的重难点,因此各高校日语机构针对茶成语都设有专门的专题研究计划及方案。茶成语的日语翻译现状正在不断改良进步,然而仍有许多翻译失误以及对译互译漏洞。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许多日语对茶成语的直接翻译表意不明确。大部分茶词汇都有双关意义甚至两个以上的意思。例如“人走茶凉”表面上指茶会结束的场景,其深层次含义还指世态炎凉与人情淡漠。对词语进行日语翻译后,其表意尚在,深层意义却无法被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有些茶成语属于学术词语的范畴其成语翻译冗长且表意不明。尽管中日文化差别不如中欧文化大,但在地域性文化的细微差别下,茶成语词汇的翻译仍在研究发展中。
茶缩略词指将茶词语或长句的不必要成分,在进行有规律的缩减之后,便于人们交流方便的词语。缩略词通常表意更加书面化及学术化,除本身的简易缩略词可以直接翻译外,其他表意冗长的缩略词,在翻译中大多只能以日文长句对其进行翻译解析。例如“茶道、茶画”原意指“茶叶贸易的路线及表示茶叶历史文化的画作”原义虽长,然而其原意和缩略意大体相近,这类范畴就属于简易缩略词可以进行直接翻译。以“闷堆、摇青、悬壶高冲”等有关制茶工艺的茶缩略词,因其本身字形字义复杂,在直接翻译后语意变化过大,因此只能根据翻译学者的理解将其翻译成日语长句;对于不能翻译成句子的词汇,可以采用其他相近的词语将茶中文词汇进行重新表意,再翻译成日语。
自我国唐代以来,日本“遣唐使”开始进行汉文化的学习,日本的文字、医药、茶道、服饰等都是受中国影响而产生的。可以说,日本文化依附于中国文化而产生,但在后期又有自己的发展脉络。由此可见,相对于中欧中美来说,中日的文化差异并不大,其因文化差异的翻译问题也相对较少。文化差异的细微性不代表没有,再小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翻译的表意完全偏离。对于注重“精细化”表意翻译的现代学者来说,细微的差异也是翻译的重难点,必须予以解决。以茶道词汇为例,中日都有茶道文化,并且日本的茶道文化由中国发展而来。然而如今的中国茶道多指从饮茶活动中引发的哲学思考,而日本茶道则表示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因此,同一词语的内涵不同,对“茶道”这个学术词语不能直接翻译。同理在茶道文化之下的各类词汇也必须慎重研究后再进行翻译。
为进一步加强日语语言的学术语翻译,必须先弄清楚日语中最复杂的概念——简语与敬语的区别和使用方式。对于某些需要用长句解析的茶词汇来说,翻译中简语或敬语的使用尤其重要。在谈话中互相地位的不同,所用词汇的敬语与简语可以有二十余种表达方式。因此,对于敬语使用的标准化,需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在翻译大体结构的基础上自行判断并添加敬语。现阶段的敬语标准化探究已经逐步形成体系,日语翻译中简语与敬语的转换有总结对照表,其转换规则也有固定的模板。在进行茶词汇翻译时,翻译学者准确把握词汇的时态和词性,在进行对词汇的长句翻译解析时适当的选择简语或敬语。例如“抖筛”用作名词时,仅仅表示盛茶叶的器物;而用作动词时,则表示某人在用某器物做晾晒茶叶的动作,在添加了人物称谓后其解析需要以敬语来表达对劳动者的尊敬。
专业术语不同于一般语言翻译,学术语更要求翻译的精准度。并且学术用语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翻译。在日语学术语的标准化翻译中,必须对原有词语进行结构重组,才能以日语的形式更加准确的将学术语表达出来。现阶段除个别比较著名的茶文化学术语例如茶道、茶书、茶经、茶艺之外,其余茶文化下的元素学术语翻译并不标准。在不同的翻译软件或日语翻译书籍上,都有不同的翻译方式,即产生了一词多译的状况。因此,为统一学术用语,茶学研究者与翻译研究学者,正在共同寻找同类型的翻译技巧。在形成了某一类型词汇(例如茶词汇学术语)的翻译技巧脉络后,对其余学术用语都可以用同类方式进行直接翻译。增强翻译的便捷度与准确度。
在茶词汇的学术语言翻译中,研究人员以近现代兴起的茶科学学术词汇为主,进行同类型词汇的分析方式探究。首先,近现代的茶科学学术词语摆脱了中日的文化差异性,有着在科学技术下的统一性意义,因此相对于传统茶文化词汇来说,翻译工作更好进行,也更容易从此类型词语翻译中探究到茶文化词汇的翻译技巧;其次,茶科学中的科学术语,能够省去日语中的敬语,直接以简语模式概括。通过简语模式翻译分析,得出整体词汇的简语模式翻译体系。综上所述,茶词汇作为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的问题实践探究对象,其茶科学学术语便是专题讨论中的最重要分支。将茶科学学术语进行类型化解析后,能够透析整体茶词汇的翻译方式,从而促进日语翻译的标准体系构建。
首先,成立中日茶学研究小组。中日文化差异性小,在方便翻译工作的同时,也会导致翻译时潜意识下对语义的混淆。特别是许多与中文形体字相近的日文,其意义却大不相同。中日茶学研究组的建立,能够以茶文化为例,对现有的翻译语义问题进行多元化分析。将所有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拿出来探讨;其次,小组对中日茶学的历史沿革、文化脉络进行研究,找出语义不同点的原因。并将翻译时最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分类,整合成书。为今后的翻译者提供官方准确参考。通过专题研究结合历史背景,弱化翻译时产生的文化差异,能够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及效率,促进翻译工作的标准统一。
前文提到,通过对茶科学中日翻译的探究,能够挖掘出同类型学术词的翻译技巧。一方面,将同类型词语的翻译中有词尾变化和无词尾变化的进行归纳分类。让人们能够在翻译中直接运用技巧判定词尾变化,以此判定词语的词性。另一方面,将在翻译后的独立词和附属词进行分类,以此规律来得出词语的翻译技巧脉络。除书面语翻译外,在口译时翻译要对照高低声调的语音系统,才能让整体发音更加标准。单独的词语在整个句子的发音中语音又有变化。以茶词语为参考,将其放在句子中进行探究,得出词汇在独立时态和句中的音准变化,以此技巧来进行“翻译复制”,提高了翻译的速度。
为防止一词多译,特别是学术语言多译现象的发生,必须固定词汇翻译标准体系。首先,明确茶词汇下的日语翻译,特别是茶成语、缩略词以及茶古言词语的翻译,将其进行统一的翻译模板构建。可以仿照中英缩略词的翻译方式(例如UK.WTO等缩略词翻译方法),将复杂意义的茶词汇用首字母或特定的日文进行简写;其次,将已经固定好的词汇翻译进行归类整合,按照日文的学习进程与书写习惯进行体系构建。这样一来能够深入日语的发音及翻译过程,改掉“中式日文”的翻译习惯,将翻译做到高度的标准化及“本地化”。
通过弱化词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能够使茶词汇翻译更加准确。在日语翻译中,对同类型学术词进行技巧性翻译,并固定词汇的翻译标准体系,能够避免一词多译的冗杂情况。茶文化词汇在日语翻译中的实践应用,加强了日语翻译的精确性,促进日语在进行高难度词汇翻译时的技巧性及标准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