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雷 英
(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采茶戏大多产生在清代,并流传于产茶丰富的地方,以江西和岭南的部分省区为主。采茶戏作为中华传统观念戏曲文化,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足可见其地位。
采茶戏发源于赣南等盛产茶叶的地区,最初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人们在采茶中发生的有趣故事,演变到现在加入了许多京大鼓、二胡、唢呐等伴奏元素,也加入了有韵律、转调的合唱,唱歌的人分为小旦、丑旦、茶婆等等,由歌曲进阶成为了戏曲。采茶戏戏剧种类有很多,大多以当地的地名命名,例如,“蕲春采茶戏”、“阳新采茶戏”等等。采茶戏多集中在我国南方,代表省市有广东、广西及江西。采茶戏的发展历史年限虽短,但其前身“采茶歌”是从上古时期便一直流传下来的,因此有其独特的历史性。现代娱乐业和流行音乐的发展,已然对戏剧造成了很多的冲击,对采茶戏的冲击更甚。由于现代戏剧种类繁多,采茶戏作为小众剧种,仅在各茶乡当地有表演,全国性的表演不多,传承人相对于粤剧、京剧这些大剧种也很少。因此,被列入国家重点传统文化保护名录中。采茶戏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年轻人的共同努力。
采茶戏的伴奏乐器种类不多,多以锣鼓、唢呐、笛子和二胡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为主。其伴奏曲调几乎模式相同,伴奏拍多为偶数拍。例如,四四拍,四二拍,奇数拍较少,像采茶戏的经典代表《割肉记》,便全程都是偶数拍古典伴奏。采茶器的乐器伴奏的顺序也是以二胡为主,唢呐和大鼓为辅助。采茶戏从清代末年到今也就百年多的历史,因此乐器伴奏还不成熟,除了基本的简单节奏和韵律,复合式的节奏和旋律几乎没有,其简单节奏也只是跟着歌曲唱歌的调拍来对应,模式单一且机械化。不过,采茶戏的伴奏能在其戏曲各个盛行的地方,在节日中调动气氛、鼓舞人心,说明它的伴奏还是可以满足普通大众审美标准的。
采茶戏合唱的人较少,不如京剧还有生、旦、净、末、丑及如此多的分支。采茶戏最初源于妇女在山上摘茶劳作时,兴起来创作的采茶歌,同《诗经》的创作环境大抵相同。歌曲与茶灯节融合,慢慢才加了乐器。采茶戏的乐器伴奏简单,发展历史很短,也就导致了其合唱人数少,唱歌分支种类少。采茶戏的合唱部分一般只有三类,两个小旦,一个丑角或是生旦丑各一人。采茶戏最开始只唱小调,因采茶戏多在南方发展,受粤剧影响,逐渐才加了合唱的大调及复合调。采茶戏的合唱,几乎以欢快的喜剧气氛为主,唱法敞亮,歌词诙谐幽默;虽人少,但却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可看性。
采茶戏不同于其他故事表演型剧种,因其发源于劳动人民,所以其戏剧的情绪几乎都是欢快的、积极向上的,采茶戏被称为最能带动人气氛的戏剧。采茶戏虽说以戏为主,但它不止有戏,采茶戏唱跳具佳,舞台现场十分热闹。因此,采茶戏最大的特点就是三绝并重。以赣南采茶戏为例,其戏中唱歌跳舞的部分尤为精彩,所以总是有人误认为它是地方歌舞剧。歌舞戏中的三绝分别是“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这是最具有赣南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黄梅戏水袖、京剧大袖都享誉全国,但却都不如采茶戏的“单袖筒”有特色,“矮子、单袖”,采茶戏将大众意识形态里具有缺陷的事物都搬上了台面,体现了其民族对美的一种更高度的认识。对称是一种美,但是残缺更美,在茶文化包容精神下生长的江西人民,将残缺美发扬光大,独树一帜,展现了茶德的高度修养,采茶戏不仅仅是一部歌舞剧,更是一场人性的狂欢。
采茶戏的合唱团,基本构成是“三角成班”,即只有生角、旦角和丑角。并且在这三角中,一定有两个角色是尤为突出重要的,而另一个角色是作辅助作用的,因此,江西赣南地区经常流传这“三角成班,两小当家”的说法。采茶戏合唱团人数较少,一是由于在当地闭塞、多山脉的地区,文化流传不通,人们当时接收外来信息极少,因此对国剧戏曲的基本结构不了解,人们为了自娱自乐,就自己只设定了三个角色。二是采茶戏在20世纪中期时,曾被严重打压,说是低俗戏种,本身其戏曲发展时间就短,发展不到百年又受到打压,因此,演唱人数一直不多,愿意唱采茶戏的戏班子也很少。今时不同往日,在现代茶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各类民俗文学都可以登上大雅之处,采茶戏的合唱群体也可推陈出新,增多人数和角色,赣南采茶戏团在2005年创新歌唱团体,创作的《山歌情》就进京表演并获得了数十项单位奖项。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歌唱形式以曲牌体为主,戏曲味浓厚。采茶戏的唱腔因其人民地域性,可塑性非常强,风格鲜明,唱腔十分有特点。根据采茶戏的声调高低、唱调方式的不同,及其乐器伴奏的不同,分为三种腔调,“路腔”轻松活泼,腔如其名,是行走在路上采茶的腔调,“灯腔”浑厚粗犷,是采茶戏的重低音腔调部分,“茶腔”是采茶戏的主要声腔,旋律优美,“杂调”在采茶戏中不做主调,偶尔出现,画龙点睛。综上,赣南采茶戏的曲牌体被称为“三腔一调”。著名的“斑鸠调”便是采茶戏中所有,其腔调张弛有度,将其民族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采茶戏无法迎合大众化审美,主要原因在于其伴奏乐器太少,并且伴奏的都是中国传统的民乐器,这并不符合当今国际化的潮流审美。我们可以在民乐器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西方乐器,比如节奏感方面,增加非洲手鼓,或欧美架子鼓;在韵律表达上,可以增加萨克斯、钢琴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这样一来,采茶戏的伴奏就不会那么单调老气,采茶戏的舞台效果也会更加出彩。这不是对传统的亵渎,这是中西音乐合并,对传统采茶戏的复兴发展。陕西传统戏剧华阴老腔也一度没落,只在当地受少数老年人喜爱,传承人和听众太少,但是,当谭维维把西方摇滚朋克元素同华阴老腔相结合时,创新了当下流行音乐的形式,华阴老腔走向了世界。华阴老腔的成功对江西采茶戏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摇滚范的戏曲,才能更加震撼舞台,带动情绪。
采茶戏的合唱群体过于单调,可以借鉴京剧或粤剧,在采茶戏的人物表达上多些表达各类情绪的人物,而不只是局限于生旦丑三角。甚至可以创新合唱人物元素,加入小孩、年轻群体。合唱群体的增大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有更多热爱采茶戏的年轻元素加入。首先,政府可以在当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大力宣传采茶戏,吸引人群去学习鉴赏,将采茶戏班子发扬光大;其次,广东广西等地可以学习北京和河北,将国粹京剧加入中小学课程一样,也将采茶戏加入当地的中小学课程里,发扬“省粹文化”,从娃娃抓起,培养采茶戏合唱人群。合唱群体的增大可以让采茶戏舞台更加热闹,情绪的表达更加清晰、细腻,更能打动人心,从而促进采茶戏在全国的推广。
由于采茶戏伴奏乐器的单调及合唱群体的单一,直接导致了采茶戏的表演形式枯燥难懂,并且采茶戏多是说客家方言或当地方言,为迎合大众,走向国际,可以将采茶戏中的部分戏种故事,用普通话来表达。采茶戏也可以不只是局限于唱跳,可以加入现代元素。比如,相声、流行歌、甚至西方歌剧。当然,这些元素的加入只是作辅助作用,并不会改变戏曲的初衷和基本形式。只是在基本形式框架中,填充些有趣的现代流行元素。
采茶戏的背景音乐的伴奏及合唱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因此,我们更应该以多元化的视角,将其背景音乐的艺术性发扬光大。丰富伴奏和合唱,将采茶戏这一独特地方性戏剧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1]熊杰.江西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04):284-285.
[2]韩晗.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2(00):213-219.
[3]孙家国.论采茶戏音乐中的“喜剧性”——以粤北传统采茶戏音乐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2,33(03):16-22.
[4]龚建平.采茶戏飞舞校园——南康市逸夫小学开展“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J].江西教育,2010(08):24.
[5]董晓梅.粤、赣两地采茶戏唱腔音乐研究——以粤东北和赣南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02):5-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