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闽台茶树同根生 茶叶文化同源流

时间:2024-05-22

周玉璠,吕 宁

(福建省茶叶学会,福建福州 350001)

1 中国茶业的历史与地位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就发现和利用茶。中国茶叶早于秦汉时期就开始传播到西域,唐朝又传到日、韩,明朝中国茶开始输出到西方,现世界上已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树。茶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人民都喜爱饮茶。

福建省是中国茶树同源分布区域,早在商周时期福建武夷山、宁德天山就有茶叶,汉代武夷山就有贡茶,唐朝福州、宁德贡蜡面茶,宋朝北苑贡茶盛极一时。明、清,武夷山、天山贡芽茶。福建是中国茶类最多的省份,有绿、红、乌、白和花茶。福建是正山小种及工夫红茶的发源地、是乌龙茶、茉莉花茶、白茶等特种茶的原产区!福建还是“茶树品种王国”,10多个县40余处发现有野生茶树,茶树种质十分丰富,现有茶树品种830多种,有20多个国优良种。福建省2018年有茶园21.08公顷,茶叶产量41.83万吨,占全国261.6万吨的15.02%,一、二、三个产业总值达1万零50亿元。是中国主要产茶省。

2 两岸茶业的源流与合作

海峡两岸茶树同根,种脉同源。台茶品种及加工技术是从福建传入,据《台湾通史》记载:清嘉庆年间,有柯朝者归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桀鱼坑,发育甚佳;继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甚丰,逐互相传植。这是台湾乌龙茶的起源,也是台湾人工栽茶的开始。而《武夷奇茗》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台湾南投县鹿谷乡林凤池赴闽乡试,闽省林氏宗亲邀其游览武夷山,林从武夷山带回茶苗36株,繁殖成今日“冻顶乌龙”。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安溪县萍州村张乃妙回省时,将铁观音茶树,引种于台湾木栅的樟湖山。1881年同安县茶商吴福源(元)在台湾创制包种茶,回销到大陆,开创包种茶。近年经考证,中国大陆茶贸最早在高雄,后台北茶叶集散地,逐步发展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两岸隔绝四十余年,直至1990年9月,“闽台茶叶学术研讨会”召开,台湾大学吴振铎教授一行与福建茶学者前往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考察一片“矮脚乌龙”品种的百年老树茶园,认定此片茶树是台湾适制乌龙茶的当家品种——“青心乌龙”始祖,为台湾“青心乌龙”茶树乃由福建传入提供——有力佐证。闽北“乌龙茶”品种传入台湾后,茶树种植面积扩大,仅“青心乌龙”栽种面积就占台湾茶叶面积的60%以上。

闽台两地茶叶同宗同源,茶文化也是一脉相承。以闽台婚俗方面的茶礼为例,闽南和台湾男女婚姻惯用的茶礼——“三茶天礼”,这种古老遗风一直保留到现在。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

闽台茶文化也是相通,相近。台湾乌龙茶、红茶、绿茶等制茶工艺技术和制法,也是早年从福建传入。饮茶、品茶习俗、冲泡乌龙茶的茶具(四宝:玉书隈,孟臣罐,潮汕炉,若深杯)、茶艺、茶叶书画、茶叶戏曲、茶歌、词曲、佛教茶俗等,两岸基本相似。大陆流传的采茶灯、采茶戏,早在明朝就在台湾流行。闽南茶乡的某些茶歌、方言茶曲也传入台湾。近些年来,两岸茶文化交流传播更日益频繁,促进了茶产业向纵深发展。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两岸人民谋发展的潮流锐不可当,两岸茶叶界求交流,讲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四十余年两岸茶业隔断的坚冰“溶解”了。1990年9月吴振铎率台湾赴闽茶叶考察团一行十余人与福建省茶叶界专家在福州开展了学术交流,听取他的学术报告。这一切都是这位教授兴奋不已。他回台后向茶叶界的同行介绍了福建丰富的茶叶资源和科技成果。从此打开了两岸茶叶合作和交流的大门。一些台胞企业家开始把目光投向祖国,投向福建,从此茶叶成为闽台合作交流的主要产业。“天福集团”总裁,美籍台商李瑞河先生,于1993年来到福州和祖籍地漳浦县投资办企业,它是融产制、经贸、文化、教育的产业化集团企业,至今在国内外已有2000多家茶叶连锁店上市,其中国外有100多家。并建有生产基地、茶博物院、石雕园等,并成两岸茶叶股票上市的第一家企业,营销额就突破8亿元,税收超过2.8亿元。二十余年来,台商先后于福州、漳州、泉州、龙岩、宁德、三明、南平等市的许多茶区建立茶场、茶厂等茶企业已达300余家,茶园面积达10多万亩,仅安溪县就有35家,漳平市永福镇一个镇就有56家,茶企有茶园5万多亩。

开展两岸茶叶学术交流,推动茶学发展。1990年9月12日-13日,由福建省茶叶学会和泉州市茶叶学会于福州召开首届“闽台茶叶学术研讨会”,闽台两岸茶叶界人士出席会议,会议收到论述两岸茶学的论文18篇,其中台湾10位作者撰文有8篇学术论文,闽台两岸茶叶界首开了茶叶学术交流,使大家耳目一新,即增进了互相了解,又增进了合作交流。2002年在安溪县也举办了一次闽台茶叶学术研讨会。自2000年以来至2018年,我们还大力支持由中国茶叶学会和台湾茶协会联合主办的1-10届“海峡两岸茶叶学术讨论会”,2000年首届研讨会于福州举办,2001年第2届于台湾台中市举行。其后至2018年闽台两岸茶界曾举行茶叶产业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两岸茶叶科技和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福建省茶叶学会于2007年10月21日正式成立了“福建省茶叶学会闽台茶叶合作研究分会”。分会理事成员由省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省对台工作部门、省茶叶研究所、农林大学、涉茶重点产茶县(市)、台湾在大陆茶企业人员构成。分会在福建省茶叶学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理事成员,担当了闽台茶叶交流的工作任务,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优势和积极性,加强了两岸茶产业的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开展了茶叶物流、营销、交易的研究和交流,开展了一系列的茶学研究、茶企业茶叶研讨和茶事交流活动,加强了两岸茶人的互相往来。分会的成立,使两岸茶人和科技工作者有了引领合作的社会团体和桥梁,大大方便了闽台两岸茶企业开展产业合作的各项活动,寻求发展途径,有力推动了闽台茶产业的创新发展。

2012年10月4日省茶叶学会组织福建省茶叶专家和企业家72人到台湾参加“南投第三届世界茶博会”,召开高峰论坛、展示名茶等大型交流活动。20多年来,两岸茶界召开十余场研讨会、论坛、交易会等,推动两岸茶产业不断升级发展。

3 台湾茶企入闽兴业成果

3.1 建立高山茶示范基地

我们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农民或企业家进入福建,开始于闽南、闽西、闽东高山茶区开垦茶园,零星发展“台茶”生产。开始时,由于闽台两岸不同地域、地势和自然生态差异,新台茶品种在内地栽培的技术和制茶工艺均遇到难题,台茶栽培成活率低、生育不良,品质不佳问题,曾遭到波折,受些经济损失,走一些弯路。

为了寻求“台茶”在大陆的适应性示范栽培和创新制茶工艺,为了帮助台湾农民在大陆开展茶叶创业,获取良好的效益。福建省茶叶学会自上世纪末始,就率先支持“天福集团”等茶企在闽创建茶叶基地。其后,又支持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台茶科技示范项目,福建省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会(原台商联谊会)联合组成课题组。该课题从2004年3月始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树立了示范典型,创出了路子。2007年9月本课题通过了专家评审。其后又纳入两岸茶产业合作典范,并被国台办、农业部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该课题创新点:首创中国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第一家的台茶产业科技示范区。课题的创新点:首创中国“大陆的阿里山”,发展面积最大的台茶高山生产基地。首建中国大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台茶”新品种的适应性栽培及适制性加工的示范生产基地。

20.7年省茶叶学会又承担省科协科技思想库研究项目——《闽台两岸农业产业合作研究——茶产业》研究报告,至2016年结题,取得丰硕成就。例如2016年整个漳平台茶科技示范区已有56家台湾农民企业,合股股东300余人,总投资3.9亿元,开辟茶园3300余公顷,开采茶园1660公顷,投产茶叶(永福高山茶)1700吨,出厂平均价200--240元/公斤,营销额4.08亿元,纯收入1.7亿元。号称“大陆阿里山”,是大陆最大的高山茶基地。目前,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与其他台农合作成立“福建漳平闽台缘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有茶企48家,投资个体490多人,投资额7000万美元(人民币约4.5亿元左右),有基地茶园3666公顷,是台湾茶产业到岛外最大的基地。

3.2 遴选优化品种

台湾茶树品种源于福建,但现代又选育了17个茶树新品种,根据台湾当地和福建部分乌龙茶区近些年来引种台茶试验结果,创业园区遴选了茶树生育性状表现和成茶品质优良的,作为主导品种,主要有软枝乌龙、金萱(台茶12号)、翠玉(台茶13号)、四季春等。还有部分早生种的四季春和大陆乌龙茶品种。据观察统计,台茶12号在闽已推广种植1300余公顷,亩产达500公斤,比福建乌龙茶品种黄棪尚增产10%以上。

3.3 主推精准农艺

精准茶业,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创业园坚持应用现代先进的茶树丰产栽培技术,生产绿色、有机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生产持续型的科技创业园,首先抓转变发展方式,引导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推广节约型茶业生产技术,发展低消耗、无毒害、高效率、高效益的多元化循环茶业模式。

3.4 创新产制机具和工艺

在厂房设计和装备方面,为实现全天候鲜叶萎凋、做青,园区应用工程式控温室空调,随时控制室内最佳的制茶温湿环境条件。设计安装全自动萎凋架、节省劳力、能耗、节约做青空间和提高生产效率。基本实现制茶机械化、能源液气化、室内空调化、操作电脑化、仓储冷藏化、小包装自动化。为乌龙茶的标准化、自动化流水线加工探索了方向。

如张天福先生主持完成的“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科研成果,被运用于“清香型”台茶(乌龙茶)的制茶工厂的环境掌控及生产工艺上,创制了“清香型”颗粒状的产品。

3.5 开展品牌打造

从2002年开始至2014年10月,我们先后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武夷山等地举办的国际茶博会、两岸茶博会;“5.18”和“6.18”国际交易会,闽台茶叶高峰论坛、研讨会、交流会等数十场活动中,结合茶品会展、名茶评比等、大力宣传推介福建和台湾茶叶名牌产品,不断提高闽台不同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同时我们为了把两岸茶产业和茶产品进一步推向世界,我们在北京奥运会前后、上海世博会期间、在浙江义乌、山东青岛等国际性大型活动中;在台湾台北南投、高雄等地举行茶叶的两岸茶博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场合;在澳大利亚、美国、巴拿马、法国和香港地区举办的茶叶交易会中,即向中外宾客、世界各国运动员、驻华使节和夫人、国际友人、商人及消费者,展示中国茶叶名品,开展茶艺表演、散发茶叶书刊和企业品牌介绍及饮茶有益健康等资料,用各种形式推介优质名茶打造闽台和中国名牌形象。福建著名的“大红袍”、“铁观音”、“坦洋工夫”、“天山绿茶”、“政和工夫”红茶和白茶、“永春佛手”、“福鼎白茶”、“闽北水仙”、台湾企业产制的“永福高山茶”、“阿里山乌龙茶”、“一炮红”等均分别在上述不同场合屡露“头角”、扬名中外,并分别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4 蔡襄柯述与福建名茶

福建茶文化源远流长,知茶人才辈出。北宋福建出现了二位重要的管理茶叶的人物。蔡襄是福建仙游人,在他任福建路转运使时,主管北苑贡茶,是对北苑贡茶有突出贡献的名臣、茶叶专家,他创制有北苑小龙团贡茶,对福州茉莉花茶发展亦有建树。曾编撰有《茶录》、《北苑茶》等茶著和茶诗。

柯述,是北宋泉州人,北宋徽宗年间,曾两度知福州府,近由蔡干豪先生研究考证,早在北宋时,他创新并发展了福州茉莉花茶,为后来福州茉莉花茶的大发展奠下基础。他在福州乌石山上留有摩崖石刻,即“天香台”,“邻雷台”、“游神光寺”楷书、“大宋福州社坛铭”、“二道山亭”、“鸟石山勒石”。其中三处与茉莉花茶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天香台”,直指茉莉花。是他创新茉莉花茶的佐证。上述二位名臣均为福建名茶的发展作过突出贡献,值得后人缅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