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陈尧荣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农业服务中心,福安社口 355015)
小农生产在茶叶产业价值链中的作用及对策
陈尧荣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农业服务中心,福安社口 355015)
调研了福安市社口镇的茶叶种植农户,茶叶经销商,茶叶合作社,茶叶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状况,掌握了福安市社口镇茶叶产业价值链发展和基本情况,发现了茶叶价值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福安市社口镇茶叶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小农生产;茶叶产业价值链;对策
社口镇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是中国红茶“坦洋工夫”的发源地,“福建名茶之乡”,现有人口2.7万人,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527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358元)。近年来,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动下,“坦洋工夫”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坦洋传统茶文化也日渐复苏并逐步发展壮大。目前,社口镇茶园种植面积达4.2万亩,占福安市种植面积的七分之一,有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78家,其中福建省级龙头企业及合作社3家,宁德市级龙头企业5家,2016年产值达1.71亿元,全镇从事种茶、制茶、销售的茶产业链从业人员在2.1万人以上。
社口镇作为福安市茶叶核心产区,现有茶园面积4.2万亩,人均1.5亩,主要以福云6号、福云7号、坦洋菜茶、金观音等茶树品种为主,种植方式有企业基地化种植、合作社联合种植及农户个体种植,其中小农生产种植占面积的80%以上。从事种植茶叶的农户有6000户。其中大户110户,户均种植规模可达22亩左右,如坦洋村种植大户谢成言,自有茶园6亩,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流转茶园10亩,共种植茶园16亩,种植福云6号、7号等品种,年产茶青0.48t,生产成本1.5万,年收入约8万元。一般农户平均种植规模约为4亩左右,年产茶青0.15t,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而大规模的茶叶种植主要以企业及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为主,如福安市七月七茶业种植专业合作,现有会员115户,注册资金368万元,现已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600亩,低产改造茶园100亩,年可产茶青210t,会员人均收入可提高10%-20%。
社口镇具有着千年种茶、制茶的历史,现全镇共有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78家,其中福建省级龙头企业及合作社3家,宁德市级龙头企业5家,小型企业及家庭作坊40家,2016年生产成品绿茶1432t、红茶1357t,占福安市茶叶年产量的10%,以福云6号、福云7号、金观音等茶青为主要原料,规模以上茶叶企业的生产人员可达百人以上,如福建省龙头企业—同泰春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科研、旅游、茶艺、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企业,现拥有标准化初制、精制加工厂各一所,标准化生产加工设备36套,茶叶生产基地3100亩,年生产和收购茶青在2000t以上,收购网络遍及闽东各产茶县市,年加工茶叶产量可达500多t,并带动农户长期就业85人,季节性农户就业168人。而一般的小型及小农家庭式的企业从业人员只有10人左右,主要通过自家茶园种植及向周边农户收购茶青用于茶叶生产,年产成品茶叶平均在30t左右,年收益平均为16万元。
目前,社口镇茶叶主要以初级加工的成品茶为主,中高端的品牌不多,主要市场依然以国内市场为主,兼顾东南亚市场。如福安市茶花开茶叶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家族式初制茶叶加工厂,现有茶叶从业人员21人,年产初制成品红茶150吨,初制成品绿茶400t,是社口镇最大的茶叶初制加工厂,主营东南地区市场,年营业额1700万元,年利润在200万元左右。菊茗香茶厂,是一家典型的高端红茶生产企业,2017年春茶季,生产成品红茶40t,供应国内高端红茶市场,顶级成品红茶价格每斤500元,春茶季销售额600万元,但主要仍是以订单式的生产为主,没有自身的品牌店。
社口镇作为“坦洋工夫”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对发展“茶旅结合”的产业模式拥有很大潜力。近年来,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口镇先后争取各级资金投入1800余万元实施“坦洋工夫”中国红茶文化产业园项目,围绕着坦洋村先后完成了主题公园、茶文化广场、古码头、古廊桥修复、河道整治等二十多个项目工程,并在社口镇区及坦洋村分别建设民富中心和“坦洋工夫”电子商务实体店,计划通过“互联网+”模式推动传统工艺制作的精品“坦洋工夫”茶的销售,5月25日,在坦洋村成功承办了2017中国坦洋工夫茶文化节暨“张天福”杯福安市第十二届坦洋工夫斗茶展示会,有力地提升了“坦洋工夫”红茶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由于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资本积累速度慢,受产业整体情况的影响大,在茶产业出现价格波动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茶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茶农收入高低,不利于致富增收。
茶叶有机种植规模不大,现有标准化的茶园面积仅5000亩,仅占全镇茶园面积的八分之一,部分茶农绿色食品意识相对淡薄,种植管理上不规范使用农药、化肥等种植方式仍然较为普遍,户均农药、化肥成本在6500元左右,绿色防控等茶叶“五新技术”急需加快推广。
家庭式的小农生产规模小,难以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以2016年社口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为例,全年共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710户6300万元,户均不到5万元,仅能用于茶叶初制加工,无法投入资金进行厂房、设备等的改造,提升茶叶品质。
虽然小农生产对保留传统的制茶工艺有利,但目前社口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业主以40-50岁、初高中学历的农民为主力,对新知识、技术的再学习需求不强,在一年中多数都没有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距离成为现代农民仍有差距。
依靠传统店面及订单方式进行销售,没有自身品牌,市场多是以国内为主,销售渠道狭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极易因市场价格波动而亏损。
广泛开展茶农技术培训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培训工程,增强茶农科学种植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育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新型农民和产业带头人,提高创收能力,为小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村居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茶农科技种茶水平。二是充分发挥职业中专、劳动力培训基地、广播电视等作用,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学会1-2门茶业种植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讲座,分析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增强信心,推动茶产业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行。在依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管理、依法依规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财务账簿,实现盈利分红和年终盈余分配,加大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确保依法依章规范运营。
整合资源,共同发展。鼓励农户以合作方式,开设合作社、集体企业等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提高资金利用率。针对资金匮乏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加强信贷支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的发展给予信贷扶持和便利优惠,切实提升小农生产的资金支撑水平。二是完善奖励机制。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实行“以奖代补”办法,给予一定奖励扶持。三是强化项目扶持。进一步加大农业项目扶持力度,在一些农业项目安排上,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倾斜,使其具备规模生产条件,快速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以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建立国内一流的茶叶产品研发中心、茶叶精深加工中心和茶产业培训中心,建立完善的茶叶科技支撑体系,共建共享科技资源;二是依靠“产品创新”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实施好茶叶加工改造工程、茶叶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开发新特色坦洋工夫红茶及茶饮料、袋泡茶、保健茶、茶食品等新产品。建立速溶茶生产基地,利用茶叶原料优势,为国内外市场生产茶饮料原料。
一是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等发展小农生产,创办农业经营主体;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群体到农业领域大显身手,成为小农生产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体,为小农生产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三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小农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鼓励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小农开展“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应用培训。鼓励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小农因地制宜,围绕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服务业等返乡创业,加快培育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小农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让小农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
加强合作。积极与旅游发展部门合作,带动本土茶叶“坦洋工夫”等优质品牌知名度。联系宣传部门,及时宣传到位,以点带面,辐射全球。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用新兴渠道,带动茶叶品牌推广。积极与文化部门合作,设立“茶文化节”、“坦洋工夫杯”、“我眼中的坦洋工夫”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推进品牌建设。建设新型茶叶销售渠道,在扩大品牌知名度同时,加强与市场协作,带动产业销售转型。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不同种类的产品,提高市场粘性。◇
陈尧荣(1973-),男,福建福安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