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杨素军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3000)
粤北采茶戏唱腔特点及音乐探析
杨素军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3000)
粤北采茶戏是戏曲的一种,兴起于明清时期,在闽赣地区逐渐形成规模。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华文化一起进入岭南地区,在粤北地区也流行开来。粤北小调通过不断的吸收赣湘地区的民俗民风及歌舞歌剧的表演形式,逐渐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今天,粤北采茶戏的研究和发扬保护极具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
粤北采茶戏;唱腔;民俗歌剧
远在明朝,就有关于采茶戏的记载,这表明远在17世纪,岭南地区的采茶活动就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如今发展到另外一个令人惊奇的阶层,为现代社会我们的艺术生活带来了多彩的变化。伴随着采茶戏的发展,人们逐渐将采茶戏的动作、唱腔及歌舞进一步加工,并与当下的流行歌曲舞蹈和戏剧相结合,形成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演唱片段。在粤北地区的特色山歌和舞蹈的基础上,粤北采茶戏逐渐形成地方戏剧,深受客家人的喜爱。粤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其表演有不同角色的分工,主要的形式有生角、旦角和丑角的分配。丑角和旦角都有别致的表演方法,将人们劳作的动作融入其中,并通过优美的舞蹈形式加以创作,同时也从别的剧作中吸收精华,加以提炼。
在广东省东北部山区有大量的茶树种植,于是采茶戏逐渐流行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采茶戏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采茶的歌舞戏主要有采茶戏、唱花灯和唱花鼓的形式,随着采茶戏名声远扬,演出活动规模和地区也不断扩大,逐渐走向广东省及其周围的各省市。在上世纪中期,粤北采茶戏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小团体,拥有了完善的演出团体机制,一步步正规化,并改名为采茶剧团。在当时,粤北采茶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流派:南雄灯子、连阳调子和韶南大茶等这几个流派。粤北地区夜间采茶的茶花灯是南雄灯子的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创作和改进,连阳调子是主要源自于舞狮所在的狮子堂,而韶南大茶的原型是粤北地区所流行的纸马和花灯。这几个主要的流派在当时共同称作粤北采茶戏。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戏剧,粤北采茶剧逐渐发展壮大并走上世界的舞台,而它的发展及其迅速。
粤北采茶戏的唱腔优美、声色动人、让人极具共鸣,并且具有较高的地域文化色彩,深受群众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来,粤北采茶戏创作了较多的作品,并在各地进行巡演,其中较著名的作品主要有:《夫妻采茶》、《打狗劝夫》、《釣拐》等。这些作品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在政治宣传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短短十几年,粤北采茶戏已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已发展成为粤北地区最大的剧种。粤北采茶戏的唱腔独特,声音优美,在许多歌唱创作中都借鉴参考它的唱法,是经典的创作素材,是别具一格的艺术类型。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粤北采茶戏是独特的艺术,在民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具有极具生命力的音乐精髓。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对粤北采茶戏的探索和发扬,是学术价值不断深入的体现,也具有时代意义。
在粤北采茶戏的传统唱腔上来看,主要是由山歌形式的唱腔为主,随着不断的发展,粤北采茶戏逐渐引入和曲牌体,并且有部分板腔体存在。这与粤北地区所在的地理位置、当地的风俗地貌、当地方言形成语音习惯、当地民众的审美取向的影响息息相关,同时这也与当地采茶业的发展及采茶艺人所具有的政治地位,知识水平和艺术审美等相关联。目前,经过代代相传,流传下来的牌曲有300多首,经过整理分类,人们将其称为“三腔一调”,三腔主要是灯腔、茶腔和路腔,一调是指杂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术形式的演变,粤北采茶戏的唱腔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特色,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粤北采茶戏唱腔的音乐旋律起伏较大。从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曲牌中有这样的特点,在曲牌的开始阶段的音较高,唱腔的不断进行和发展,中间阶段的音向上或不变,在句子尾部是低音部分。这就形成由高到低的旋律。(2)在曲牌的尾部往往具有往高走的趋势,这样的走势与客家的方言特色相结合,体现了客家人爽快和活泼的性格特点。在曲牌的中部习惯于用级进和小调的节奏,表现行云流水和舒展细腻的曲风。(3)与当地的客家文化和歌唱旋律相一致。粤北采茶戏的唱腔表现出极强的歌唱性,贴近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和语言特性,唱腔表现出极强的张力和敏感度,在较多的曲派中都能够显现出这一特色。这样的旋律朗朗上口,易于识记,辨识度高,能够完全反映出客家人温暖的生活内涵。
粤北采茶戏完全从劳动中创作形成,是劳动人民将劳作的过程、经历和感悟用歌舞的形式展现出来,是劳动者们用自身的经历及灵感创作出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从田野逐渐走进百姓当中,更登上了正式的大舞台,是百姓讲述劳作的故事,让观众有共鸣。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次来看,粤北采茶戏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戏剧,从创作者的生活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与人们的真实生活想接近。在粤北采茶戏兴起的时代,创作者只是进行小众的表演,是真实的农民戏。所以,观众是身边的邻居、朋友和亲人,采茶戏的表现形式最为真实动人和亲切,也更为被人接受。当时演员们的唱作最为真实,较少地尝试其他声音的表现形式,这与其他剧的形成不同,在不断的变革中建立起庞大的体系。粤北采茶戏的表演一般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这需要演员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而早期的演员们只有朴实的表达自身,而没有科学的发声训练,在表演过程中,不能更好地将故事和艺术相结合。好的戏曲不仅包括优美的唱腔和文辞,还需要有优美的发声和极具表演形式的演唱。所以,要展现一台丰富的戏剧需要有好的创作剧本和音乐。当地方言特色是当地剧种形成的重要条件,对于戏曲的唱腔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地域文化的差异,戏曲的流行和发展也有相应的变化,由于语言和表演的多元化,采茶戏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经过不断的演变和进化,粤北采茶戏也不断完善和发展。粤北采茶戏是无数代的粤北人民经过时间的历练、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创作形成的艺术结晶,其表现形式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又能反映高雅的艺术情操,深受群众欢迎,具有浓郁的客家民风。粤北采茶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改革,既有传统的采茶戏中经典的传统风格,又有时下流行的具有现代美学的唱腔。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仍是一种具有现代艺术气息的适应性强、辨识度高的旋律,让观众朗朗上口,过目不忘。粤北采茶戏从剧本的创作、伴奏的协调、舞蹈的排练及服饰的搭配方方面面都营造出一种具有生活韵味和高雅品味的感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联系,演员们展现出优美的采茶表演和浑厚的唱腔,让采茶戏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而采茶戏要长久持续的发展,仍有需要和进步的地方,在此有以下的几点建议:(1)在采茶戏的剧本创作中要有故事性和逻辑性,故事新颖有吸引力,唱词通俗易懂又不失高雅;(2)具有鲜明的舞台风格,采茶戏是在客家文化基础上创作形成的,在现代创作中融入了较多地其它元素,但一定要保留原汁原味的客家记忆,特别是在客家方言的唱腔上,不能破坏客家语言独特的美感;(3)在注重唱腔的同时也要关注于唱腔与伴奏相结合,演员不能一味地依赖伴奏去寻找唱腔的感觉,在有辨识度的唱腔里,用伴奏更好地烘托唱腔,在高低音的切换中运用自如,如鱼得水。(4)粤北采茶戏更要与现代的声乐训练相结合,经过系统科学的发声训练,从科学发声的原理的理论知识入手,建立正确完整的发声体系,接受歌唱训练,从而唱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茶韵。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舍弃一些不够完美的部分,留存其中的精华和独特的价值形态,展现其真正的价值。粤北采茶戏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文化形态,在这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善尽美将其传承和创新。粤北采茶戏所倡导的积极正面、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和乐观精神也将一并传承下去。
[1]范炎兴.粤北采茶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陈洁,汪海生.浅论中国戏剧中的谐谑传统[J].文史资料,2011(11);11-13.
[3]马可.从戏曲艺术的特点看戏曲音乐工作[J].人民音乐,1962.
杨素军(1978-),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