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中西茶文化对比融入英语跨文化教学

时间:2024-05-23

袁松,孟新颖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文学院050090)

浅谈中西茶文化对比融入英语跨文化教学

袁松,孟新颖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文学院050090)

虽然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物质及精神层面存在显著区别,但却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对于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国社会应该充分研究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文化元素,将中西茶文化对比融于英语跨文化教学环节中,让茶文化、英语教学适度结合,以促进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中西茶文化;对比;英语;跨文化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东西方文化开始了频繁接触和交流,全社会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作为传统文化内容之一,中西茶文化为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元素。英语学习者在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实践中能直观、形象地发现和掌握西方语境中的语言特点及行为特点,并以茶文化差异为基点,形成对西方文化语境的深入了解。因此如何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培养当代学生英语跨文化能力;如何以茶文化比较为基点,帮助中国学生学习掌握西方文化习惯,发展文化适应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茶叶研究领域、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西方茶文化对比

自古以来,茶文化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虽然茶文化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相似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从跨文化交际视阈对其进行对比的话,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简单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语言对比

语言应用是跨文化交际重要的手段,不同的茶叶相关用语直接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尤其反映出茶文化在异质文化语境中迥异的文化内涵。而中西茶文化的语言应用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茶文化相关的语言应用在我国语境中应用范围相较西方更加广泛。我国茶文化相关语言已经远远超出了阶层观念,自古以来囊括士农工商不同阶层及文化范畴,然而西方的茶文化相关语言的交际范围相对较窄,茶文化词汇较少。这种语言应用的差异主要由茶叶发展历史造成,例如我国茶俗及茶饮已有大约3000年历史,但是西方文化仅是通过16世纪宗教传播及茶叶贸易推广机会才接触茶相关内容,直到约17世纪中叶才在西方封建贵族阶层的倡导下,与英语逐渐结合,因而使用范围较窄,词汇较少,同时具有典型阶级特性,如lord tea”(主茶)、“royal tea”(皇室茶)等。而直到约19世纪末,茶文化才真正实现平民化,逐渐出现了如“morning tea(早茶)等常见词汇。另一方面,茶文化相关语言在我国文化语境中以茶俗为主,简单质朴,而西方茶相关词汇多具有暗示性及社会性的变异现象。例如西方茶文化中语言大都具有“转义、喻义”倾向和现象,将内涵由茶引申向更深的社会内涵和高度。如“tea party(茶叶党、茶花会、吸毒聚会)等词语凸显西方社会物质文化发展带来的文化现象及社会思想变化,可以说甚至西方茶相关语言的应用早已摆脱了东方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独立的语言结构。

1.2 非语言对比

无论是个体或是国家,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依靠语言应用,还要借助某些非语言元素的比较来了解不同文化习惯及社会态度,而在非语言方面,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则更加明显。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中国的茶物质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在茶叶方面主要由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这六大茶叶为主。其中自古以来我国茶文化以绿茶饮用为主。而在茶具上我国以瓷器为主,无论茶壶、茶托、茶杯还是茶饮辅助器具,讲究自然朴素,凸显文化内蕴。然而西方在茶饮方面以红茶为主,茶具主要以银器和昂贵瓷器为主,彰显贵族气质和奢华物质态度,瓷器形式多样,但文化底蕴不足,主要以贵族文化为主。其次,茶饮方式上,中国自古以来重视茶饮的自然性、文化性和单纯性,以清茶彰显人与自然的沟通及人性的单纯。而西方茶饮为突出个性和感官感受,以混饮为主,强调茶饮对身体、社交、商务等领域的影响,无论早茶、午茶或是晚茶都凸显礼仪和社会功效。最后,在思想价值观层面上,中国茶文化将传统“佛道儒”哲学中“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和传统知识分子价值观树为核心,以茶喻人。但是西方茶文化彰显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实用主义,以茶作为社交方式和物质表现方式,用茶礼、茶俗体现绅士精神及贵族身份。

2 中西茶文化对比融入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意义

茶文化尽管是中西异质文化语境中非常微观的内容,但是却因其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而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于中西文化的理解,对于当代社会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也远超其它文化内容。如果当代大学英语能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础和教育内容,指导英语跨文化教学,必将极大帮助大学生减少文化矛盾和误解,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2.1 提供跨文化视角,形成文化差异意识

当代社会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适应中西文化差异,在语境变化中熟练解决文化冲突,达到在不同语境的无障碍沟通。而通过中西茶文化对比,可以让中国文化语境中学习者认识西方的茶文化、茶俗,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对西方社会文化的整体理解。英语学习者通过中西方茶叶及茶文化内涵的对比,感受到异质文化带来的心理及认知冲击,从而从语言和物质等多方面对西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对中国和西方的思维、价值观、习俗等内容形成全面的判断和反思,为将来正确认识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现象,以英语思维实现中西方文化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丰富跨文化元素,形成跨文化教学内容

中西茶文化对比能促进英语教师及学生发现中西方饮茶习惯、饮茶风俗、饮茶行为等方面存在的语言及非语言元素,进而让教师和学生形成对中西方语言元素、物质文化元素、行为文化元素及价值观元素的辩证认识,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体系。中西方茶文化,尤其在语言方面的对比可以极大的拓展跨文化交际的实例范围。学生可以在语言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正确认识、学习、运用茶叶英语知识,并在语言理解基础上形成对茶文化其它元素的正确认识。将英语能力与特定文化语境密切结合,形成中西文化间自由的思维切换,英语理解力、文化接受能力及适应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2.3 形成跨文化实践,激发学生跨文化兴趣

中西茶文化中有趣的异质文化特点,能极大的吸引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参与兴趣,在茶的跨文化实践中形成中西方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意义。中西茶文化对比在英语课堂的应用在本质上属于非常新颖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中西文化差别的判断和感受中得到激发。中西茶文化对比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纯跨文化教学枯燥性的固有弊端,解放了学生天性,让英语学习者在茶文化或茶文化活动中尽情感受异域风情。同时茶文化的对比能极大拓展英语课堂形式,茶文化中丰富的文化元素能以多种形式与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互动教学及任务教学等课堂模式结合在一起,满足了英语学习者的现代学习心理和特点,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 中西茶文化对比融入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策略

3.1 以中西茶文化对比确定跨文化教学内容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涉及中西语言差异、茶俗差异、价值观差异,如果直接全部与课堂接轨,势必造成知识量过大、知识不系统等问题,影响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难度和质量,因此必须选择中西茶文化具有代表性对比元素,确定教学内容。首先,以茶文化语言为核心,以茶物质、茶俗、茶精神文化为辅的跨文化教学内容体系。英语的跨文化教学根本目标是培养英语学习者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语言理解力和应用力应该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必须将中西茶相关语言、词汇、句法等内容对比进行系统化归纳、讲解,以茶物质、茶俗、茶饮精神等内容作为教学导入环境,调节学习气氛。其次,以实践性茶文化对比为课堂教学内容,摒弃中西茶文化中纯理论性和技术性内容。中西茶文化对比应该注重可操作性元素的挖掘,避免茶文化中纯技术性和理论性内容对英语学习者造成认知难度及认知兴趣的阻碍。教师应该将语言内容进行分类,将口语性、实用性较强的茶文化元素展示给学生,提高其语言应用兴趣。

3.2 以中西茶文化对比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以中西茶文化对比提高英语学习者交际能力和交际意识,要在教学方法贯彻茶文化对比意识。首先,茶文化对比的实践法。中西茶文化尽管为英语的跨文化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如果还是单纯的书本讲解对纸质资料进行对比,很难让英语学习者形成直观、形象的茶文化差异的认识,对茶俗及其它文化现象难以理解。因此,必须在跨文化教学中引入以茶文化对比为内容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训练,让学生在茶饮、茶俗等活动的接触和实践中,感受中西茶文化的语言差异、习惯差异及行为差异,进而熟悉、掌握西方社会语言与行为习惯,促进跨文化能力。其次,茶文化多媒体比较法。中西方茶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不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生的认知习惯、行为习惯都存在着极大的距离,因此必须要将茶文化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适应当代学生的文化需求及心理特性,同时也避免纯书本知识灌输带来的负面影响。

4 结语

虽然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语言、茶俗等显著的差异,但却为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对比性元素,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形成对跨文化交际的正确认识。我国英语教学者应该通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挖掘有利于跨文化教学的有益元素,以开放、积极的态度将中西茶文化对比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对现有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改革,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质量和水平。

[1]王淑丽.融入中英茶文化差异的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87-188..

[2]王超.中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6):107-111.

[3]肖小月.语言交际下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6-118.

袁松(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孟新颖(1978-),女,河北衡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