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中英文化差异的茶叶商标翻译探讨

时间:2024-05-23

易衡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基于中英文化差异的茶叶商标翻译探讨

易衡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中国的茶文化是与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相结合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典范,也是经过几千年发展,所沉淀形成的内容。我国历史上,也围绕茶文化形成了一系列文学作品,从诗歌、到专著等等,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文化内容。如果只是想简单的按照字面意思对其进行英译,不仅破坏了原有诗句的含义,同时也是对茶文化的片面性继承。通过追求茶叶商标翻译中的完美,最终细化整个翻译工作,通过翻译技巧的全面融入和对茶文化的有效了解、继承,最终实现将茶文化的全面、有效传播。

中西文化差异;茶叶商标;翻译

茶叶商标是茶企对外展示的一扇窗口,本文基于茶叶商标翻译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关联翻译方法。本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先找准一组褒贬中性词库,然后提取出待测词与词库中基准词词汇的极性义原、词性、其它义原,计算相应的相似度,并分别给出合适的权重值,由此计算出待测词与基准词的相似度,最后判断待测词的关联倾向,希望该方法的提出可以进一步加快中国茶叶商标的国际化进程。

1 茶叶商标翻译的内涵与要求分析

应该说,英译不只是简单的翻译。不是一般意义上用英语对汉字进行转化的活动,而是在充分理解原有语句意义基础上的所进行的一次含义再创造过程。因此,想要用英语来表达茶文化,需要在对茶文化直接理解基础上,对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刻认识,通过扩展表达而达到的过程。对茶文化进行翻译和表达,不仅是要实现语言上的统一,更是将中英两种文化有效统一,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融入文化深刻含义,进行扩张表达。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最深厚的国家,因此茶文化的表达词汇和语句远远多于英美国家,所以很难寻找到完整的英语词汇来表达中国茶文化的意境。而翻译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不破坏原有内涵,也就是表达其唯美意境。因此,要想满足这一翻译要求,必须在充分了解茶文化基础上,进行意境传递。当遇到较深层次内涵的语句时,如果能够深化表达,就选择深化表达。如果不能深化表达,就选用最接近的词汇予以替代、阐释,尽可能保留语句原有意境,而翻译中的“唯美”实质上就是对原有内容及内涵进行深化。

我国描述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已经深度完善,因此只有深入理解其中内涵,并且了解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才有可能准确、恰当的用英译的方式来表达、阐述茶文化。比如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有篇诗歌《冬夜即事》中有句诗歌: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这句诗歌的大致意思是:赶紧呼唤侍女扫将新雪烹煮鲜嫩的茶叶。如果我们在英译时,直接按字面内容进行翻译,那么不仅很难表达诗歌原有的意境,同时也极不准确。因此,要翻译这句话,就必须深化原有内涵。以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为例,可以充分感受到如何更好的要国外读者表达诗歌中独有的茶情茶韵,Happily the maid 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and g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杨宪益老先生在反映时,将原来诗句中的知试茗翻译为:“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将“扫将新雪及时烹”翻译为:“g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形象描绘了中国人喝茶的场景,可以说是从传统茶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英译。

2 基于中英文化差异的茶叶商标翻译技巧

2.1 词性标注

茶叶商标翻译中的词性也将它定义为词类,是词汇基本的语法属性。当前,我国茶叶商标翻译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汉语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词的形态变化不多,因此不能通过词的形态来对词的类别进行简单的判断;二是常用词兼类严重,虽然兼类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的比例很小,但由于它的使用频率较高,兼类现象比较繁多,覆盖面广,牵涉到汉语中大多数词类,因而造成在文本中词类歧义排除的任务量大,面广且复杂多样;三是由于研究人员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在词性划分的标准及目的等问题上,语言学界仍然存在着分歧。接下来用到的中文词性标注规范。词性标注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

基于统计模型的词性标注方法。I.Marshall(1983)建立的LOB语料库词性标注系统CLAWS是基于统计模型的词性标注方法的典型代表,该系统通过对n元语法概率的优化统计,实现了133个词类标注的合理标注,为我国茶叶商标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集统计及规则方法于一体的词性标注方法。周强(1995)提出了一种集规则方法与统计方法于一体的词性标注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对汉语句子的初始标注结果,先对它们进行规则排岐,将比较常见和明显的歧义现象排除掉,然后使用统计排岐的方法,对那些剩余的多类词进行处理及未登录词的词性推理,最后通过人工校对的方式,获得准确率较高的标注结果。

基于规则的词性标注方法。作为一种比较早的词性标注方法,基于规则的词性标注方法的主要思想是根据兼类词搭配关系及上下文的语境构建词类消岐规则。刘开英(2000)依据兼类词与兼类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构造了词类识别规则,对于其中存在的动名词兼类现象,总结出了九条词性鉴别规则。E.Brill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获取规则,它的获取途径是大规模的语料库,该方法为实现茶叶商标翻译中基于规则的词性标注系统提供了极大便利。

2.2 文本预处理

茶叶商标中的中文分词是关联翻译理论的前置过程,简单的说,中文分词的任务是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在中文文本语料中的词汇及词汇之间自动添加空格或或者是其它的边界标记。分词问题看起来比较简单,实则不然,对研究者者来说仍然是个比较巨大的考验。中文分词的几个基本问题是:未登录词识别问题、汉语分词规范问题、歧义切分问题及语料库的建设问题。中文自动分词问题被提出后,茶叶商标翻译译员提出了很多分词方法。

2.2.1 基于词典的方法

茶叶商标翻译中经常会用到正/逆向最大匹配和正/逆向最小匹配方法,顾名思义,前者的基本思想就是字串以ML为长度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对字典进行扫描,如果扫描到该字串则对这个字串进行切分,然后将指针往后移动ML个长度继续扫描,否则以(ML-1)为长度继续与字典进行匹配。后者基本思想与前者差不多,主要区别在于匹配顺序从后面开始执行,通过对简介中文字的智能匹配能达到很好的翻译成效。

2.2.2 基于语义分析的方法

茶叶商标翻译中时常会遇到语义不明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Gao et al.(2005)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的中文分词方法,传统的分词方法只是简单的将机器学习或篇章语言学应用于中文分词当中,该方法是在分词的过程中通过句法分析器先对句子的语义及句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一种语用数学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词的切分和生词类型的检验能同时进行,最后,该方法认为中文的分词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存在多重标准和不一样的词汇粒度。现在,该方法已经应用在微软的亚洲研究所开发的适应性汉语分词系统中。

2.2.3 基于统计的方法

简介翻译同时也是行业内语言转换的结果,通过建立如Hidden Markov Model、互信息等统计学习模型来提取文本的特征词,由于在统计的过程中存在着共现率高但对关联倾向判定没有意义的词,所以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通常需结合词典法使用。

2.3 停用词处理

传统的茶叶商标关联翻译的主要任务包括词性标注、自动摘要、句法分析和指代消解等,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性主义方法,另一种是经验主义方法。理性主义方法主张人的很大部分的语言知识是遗传下来的,是与生俱有的,在具体的自然语言问题研究中,该方法主张建立符号处理系统,由人工整理和编写初始的语言知识表示体系,构造相应的推理程序,系统根据规则和程序,将自然语言理解为符号结构,在关联翻译理论系统中,一般首先根据词法规则,利用词法分析器对输入的句子词汇进行词法处理分析,然后语法分析器依据语法规则分析输入的句子语法结构,最后再将语法结构映射到语义结构(如逻辑表达式、中间语言、语义网络等)。

实际翻译茶叶商标中,文本经过分词处理后会出现一些对词汇关联倾向判断没有帮助的词,这些词就称为停用词。停用词通常有两类:

(1)虚词,它们不能独立的充当句法的成分,意义不是很明确,一般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针对茶叶商标中常见的虚词,可以经验主义的方法来翻译,也是从假定人脑所具有的一些认知能力开始的,它主张通过建立特定的数学模型来学习复杂的语言结构,然后通过模式识别、统计学和机器学等方法来训练模型的参数,从而扩大语言使用的规模,它是以统计学为基础建立的,因此我们也将它称做统计关联翻译理论。

(2)虽然在训练样本中经常出现,但没有实际意义,对训练样本的关联倾向判定影响不大。例如某茶叶商标中的“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精辟诠释,通过关联翻译理论,可以先构建一张停用词表,在分词处理过程中将得到的结果与停用词匹配,若匹配成功,就将这个词去掉,否则就保留下来。

3 结语

随着中西方沟通交流不断开展,全球在逐渐融为一体的同时,各种文化之间也互相融合,并且相互借鉴。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初期,茶叶和丝绸、瓷器都是主要物质载体,随着茶叶输出的,还有丰富的茶文化。帮助多元文化实现实质化沟通的要素就是翻译,通过将一种文字语言按照某种约定含义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就是文化沟通、交流的过程。之所以要探究唯美,主要是由于我国博大的茶文化中,有很多深层次意义,是无法用直白的英语来翻译的。只有尽可能保留其中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1]何文静,王春燕.茶叶商标的英译策略与方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17.

[2]冯克江.论茶叶商标的翻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 (8):34-37.

[3]张峰.译者唯美的追求翻译理论的完善[J].时代金融,2015(11): 76-78.

[4]王华.英译探语言共性视阈下的茶诗翻译[J].中外文化论坛,2016 (1):192-196.

易衡(1982-),女,四川彭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