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邹小华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宋代咏茶词研究
邹小华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本文介绍了宋代咏茶词存在的背景,并从描物、抒情、言志三个方面进行了宋代咏茶词的审美鉴赏,同时就品鉴咏茶词,促进当代茶文化旅游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宋代;咏茶词;茶文化;鉴赏
咏茶词顾名思义指的是咏叹茶和与茶相关的事物的词,由于词在宋代最为兴盛,故咏茶词也在宋代到达一个鼎盛时期。作为茶的发源地,我国的茶叶贸易不仅带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茶文化的形成与变迁。涉及茶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范畴的内容早在魏晋时代就已出现,然而相较于唐和五代就已有了茶诗与茶文,茶词的出现只能算后起之秀,而因其诞生和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咏茶词便深刻地烙印上了宋代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印迹。
1.1 文化背景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树种和茶产品原产地,中国近五千年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历史早已让这种简单又朴素的饮品积聚了浓厚的文化沉淀,而文化的积淀又反作用于茶,使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家庭中一类符号化的特殊代表。茶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内涵兼备了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形式与内容,物质的一层是指具象的茶属植物和茶人种植、采摘、制作与品饮等行为,精神的一层则是在物质基础之上提炼并升华后形成的思想、意识乃至哲学范畴中的精髓。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理念都与茶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产生了各自不同的交集与融合,因此几乎从茶文化形成之初起,文学艺术创作中就出现了写茶、咏茶的一类作品。这既是其他艺术门类汲取茶文化特点后的创新发展,也是茶文化得以进一步提炼和升华的结果。宋代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和大唐帝国时期已经在茶文化领域发展出了比较繁荣和发达的诗歌、曲赋文化,这些先辈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咏茶的形式和内容给了宋代的作者们以极其丰富的想象空间与创作灵感。因此,宋代的词人们在前辈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开拓出了又一类咏茶的艺术———咏茶词。
1.2 经济背景
唐帝国时代,中国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社会上开始日渐流行“茶宴”风俗,这为进入宋代以后的“斗茶”文化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宋代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无论朝廷还是民间社会的财富都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官宦人家或是普通百姓都有了一定的闲钱和闲时参与到“斗茶”这种风雅的文化活动中,于是有了绵延后世的“斗茶”民俗文化。“斗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其雏形是唐代向朝廷提供贡茶的茶商、茶农在每年春季新茶培制形成后,为了考评茶叶品质优劣而展开的比试。这种最初相对纯粹的商业模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从商贾阶层延伸到了文人士大夫群体,比如范仲淹就曾专门根据斗茶写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绘诗人眼中的斗茶盛况“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而白居易也曾描写过“紫笋齐尝各斗新”,指的就是当时分属浙江和江苏两省的著名贡茶“紫笋”茶和“阳羡”茶之间的品质之争。
2.1 描物
宋人对茶的喜爱和斗茶的盛行都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作为宋代典型文学艺术代表的词创作也不例外。当时的咏茶词中有一类就是纯粹地描绘与茶有关的事物或行为。虽然没有更进一步的情感抒发,却因为描绘的典雅细致而自成一派,同样令人感慨。比如“龙焙头纲春早,古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家。”这是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的词《西江月(茶)》,该词通过描绘盛在名贵的“兔褐金丝”茶碗中名贵的贡茶“龙焙头纲”在“天下第一泉”的“古帘”泉水中烹煮的过程,既表达了词作者对茶汤的喜爱,也借烹茶的过程衬托作者雅致的情趣。“龙焙头纲”指的是早春第一批贡茶,宋代自民间往朝廷上贡的东西都被称为“XX纲”,比如《水浒》中就以“花石纲”指上贡的太湖奇石。这里的“头纲”就是指头道上贡的茶纲。即是贡茶,可知茶的优良品质与昂贵。而冲泡此茶的水也非凡品,而是有“第一泉”之称的“古帘”泉水,此泉位于江西,据称因被“茶圣”陆羽品后赞为“第一”而闻名。茶与水都如此名贵,盛茶的碗也特殊,是“兔褐金丝”。宋代“斗茶”风行,当时的人习惯使用一种黑色釉彩的茶盏,原因在于白色茶汤用黑色容器最能衬托其色度与亮度。这类茶盏中以“建盏”为最佳,即出产于福建建窑的茶盏,因其釉色透黑、紫,故又别名“黑建”、“紫建”或“乌泥建”。而建盏中的极品之一就是“兔毫盏”,指茶盏烧制完成后,盏身上呈现如兔子毫毛般纤细的釉彩纹理。“兔褐金丝”就是指黑底的茶盏上的釉彩呈现出条条细如丝线的金色条纹,华贵异常,故词中特用了“宝碗”形容。
构成品茶的基础材料茶、水、碗的描绘已然非同一般,而“嫩鹅黄”则形容了茶叶的质、形、色,是如同鹅毛般的嫩黄,说明了茶叶的新鲜、纤细与小巧。“浮蚁、松风、蟹眼”都是用来形容水刚刚开始被加热冒出点点泡沫,尚未完全沸腾翻滚时的状态,这与“想见、无因”两句的内容形成对比。虽然水还在慢慢煮沸,可词人已经十分不耐,因为“翻成雪浪”是沸水注入茶碗时末茶翻滚时的形与色,也是烹茶进行到后半程才会见到的情形,可词人眼见着点点泡沫泛起,脑海中就已经见到了乳白的茶汤。不仅如此,“更发次公狂”则借了“次公”的典故形容词人自己心中渴望饮这贡茶时急不可耐的情绪。水的慢煮与人心的急待形成鲜明对比,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衬了贡茶之非同凡响。
2.2 抒情
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创作绝大部分都是作者借着字里行间抒发心头的情绪与感念,这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国人个性倾向于含蓄、内敛的特点所致。体现到宋代咏茶词上就形成了借写茶抒情咏怀,比如陆游《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词中描绘了作者手端茶盏,热茶汤中飘散出的缕缕茶烟中既饱含着阵阵茶香可被鼻端轻嗅,又飘散在人眼前,犹如雾气笼罩。写家书、等回信、寻兄弟以及被茶烟氤湿的鬓丝都是在为“愁无寐”的抒情做铺垫。一纸书信来回就要一年,作者却又是“行遍天涯”,远离家乡,不知何日才能乘着一叶扁舟回家见到兄弟,无奈只能寄语“桥下水”,对这些情境的描写都在深深地加重作者因一缕愁绪而辗转难眠的情怀,也让读者在看似轻无飘渺的“茶烟”中对作者的满怀愁情感同身受。
2.3 言志
比抒情更进一步的是借诗词言志,尤其是在宋代那个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却始终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政治环境的压抑让众多词作者空有济世报国的一腔热血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因此,宋词中也就十分自然地出现了一批借写茶言志的咏茶词。比如王质的《蓦山溪(咏茶)》——“枯林荒陌,矮树拂鲜叶。不见雅风标,十二分、山容野色。因何嫩茁,舞动小旗枪,梅花后,杏花前,色味香三绝。含光隐煌,尘土埋豪杰。试看大粗疏,争知变、寒云飞雪。休说休说,世只两名花,芍药相,牡丹王,未尽人间舌。”此词通篇使用对比手法,将茶喻为具有雄才大略却被埋没的民间人才,而“名花”则是忝居高位、不谋其政的皇亲显贵。词中上半阙尽数描写茶,却不见一个茶字。“枯林荒陌、山容野色”字面上写茶树生长的环境是山间野外,用以指代以作者为代表的民间的人才栋梁。而“色味香三绝”字面上写茶叶和茶汤,实质上是隐喻即使是在野之人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也都有令人叫绝之处,是能够为国出力的人才。然而下半阙的“含光隐煌,尘土埋豪杰”却写出了朝廷政治局面的黑暗,豪杰都被尘土所埋,人才得不到施展才干的机会。至于“芍药相,牡丹王”则以两种当时最为世俗之人喜爱的所谓“名花”芍药和牡丹“封相、称王”指代皇亲显贵之流占据了朝堂,可这两种表面光鲜的花朵却“未尽人间舌”,既不能吃也不能饮,半点不能和乡野山间的茶相提并论。全词字面上只见花花草草,却借之抒发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怀,也以比较激愤的笔触暗讽了当时朝廷政治的昏聩与黑暗。
宋代咏茶词中不乏著名词人的作品,这些饱含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作品对于当今的人们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的人们面对古人留传下来的茶文化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而途径之一就是将文学艺术的成份妥善地融入到当代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比如在各地的茶博会、茶艺馆、茶博物馆或者与之相关的旅游与文化机构、设施中,适当选取符合当地茶文化发展特色的宋代咏茶词作为宣传古典文化知识的内容就是不错的选择。文化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加入更多知识性、教育性内容,在比较初级的观光游、购物游基础上体现出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不仅如此,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化,宋代咏茶词对于提升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这一特点可以运用于开展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过程中。作为文化旅游业的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知识不仅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起到提升工作品质的作用,而且对于工作人员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宋代咏茶词是继承了前人的咏茶诗歌、曲赋之后又一类借写茶描物、抒情、言志的艺术作品创作,这是宋代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茶文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的必然。鉴赏宋代咏茶词的目的之一在于理解古人创作作品的初衷及了解词中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其次则是通过对这一古代艺术的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发展。
[1]张爱红.论艺术史是“艺术共性”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6-90+128.
[2]姜欣.吴琴.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现象及其翻译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52-155.
邹小华(1980-),女,四川安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