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万镭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茶名的英译研究
万镭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中国茶史悠久,品种繁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中国每年茶叶的出口量非常之大,而茶叶同时作为我国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在对外宣传时,会特别注意。特别是对于茶名的英文翻译上,会更加的小心翼翼。然而,由于我国茶叶的品种颇多,在对于茶叶翻译的问题上,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少争议和问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首先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概述,并详细的分析了我国目前茶名翻译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翻译目的论视阈下对茶名的英译问题,希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茶名翻译问题。
茶文化;翻译目的论;茶名英译
当代,我们已然处在一个信息透明,文化交融的时代。在如此公开化的时代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大家共享的,这无疑给了全世界人民巨大的福利和便利,同时也给了各国的商品带来了不同的考验。茶叶一直是具有中国特色化的商品,茶文化更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瑰宝。自茶叶对外出口以后,就在世界的市场上激起了千层涟漪。但是,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还缺少足够的经验,因此,面对纷杂的茶叶品种,我国茶叶的名字往往不能统一,这也给我国茶叶的对外宣传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解决茶叶的英译问题迫在眉睫。
1.1 翻译目的论的起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翻译界存在着多种翻译的方法。大家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功能性翻译的出现,才使得翻译界有了比较可依的理论,也让它拥有了一大批爱戴者。而当汉斯.费米尔提出了目的论后,翻译开始真正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的这一理论中,翻译具有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这三个原则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翻译方法论。如果这三个原则出现分歧时,则以目的性原则为先。因此,目的论的主旨也在于将翻译进行的有目的、有方向,不偏离原文的内容。有了这个原则,翻译不仅变得更加准确,也变得更加具有真实性。而有了它的指引,翻译开始有了自己的发展轨迹。
1.2 翻译目的论的发展
翻译目的论一经问世,就引起了空前的反响。面对之前众说纷纭的说法,目的性不仅有了自己的理论依据,更在过程中帮助译者解决了许多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在之后,又有好几位学者在目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著名的有霍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动理论。19世纪末,诺德在继承了几位学者的理论基础上,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又将翻译的方法分为两种,即工具性翻译和文献性翻译。工具性翻译强调了译者自身对于翻译环境以及语感等敏感程度的重要性,而文献性翻译则更加注重源文与译文之间的某种密切的关系。自此以后,翻译已经成为了一门比较专业学问,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它,研究它。他们为缩短各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等差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众所周知,茶叶生于中国,养于中国,绽放于中国。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茶叶成为了中国具有特色的宝贵财富。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茶叶也成为了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商品之一,随着茶叶在世界各国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对于茶叶在对外出口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其中,最主要的就要数茶名的翻译问题了。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在短时间之内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给我国茶叶的出口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2.1 茶名难以分类
中国的茶叶品种高达千种,要将这些茶叶品种意义翻译出来绝非易事。由于品种太多,有的茶叶在发音或者字义上差别甚小,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是很难将其翻译出来的,这也成为了茶名翻译的一个难题。比如绿茶和青茶在英文中可能都会直接翻译成“green tea”,但是从实际上来说,它们无论从口感还是外形,都是有差距的,这些差距会造成外国人的不解。又比如功夫茶和工夫茶,前者说的是一种我国喝茶比较讲究的茶艺方法,而后者则代表了红茶的一个品种。这些在发音上极其相似,在文字上又容易混淆的名字都加剧了外国人区分我国茶名的复杂度。而如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茶叶本身没有做好充足的功课,也许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些差异的所在。但是,以这些茶名传递出去的茶文化,却令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茶文化更加摸不着头脑,更别说从中领悟到精髓的茶艺文化了。因此,过多的茶名成为了译者头疼的问题,若不能适当处理,则失去了茶叶对外宣传真正的意义。
2.2 错误的翻译加剧了理解的难度
茶叶作为具有特色的商品,带动了我国茶域经济的发展。像西湖龙井茶、崂山绿茶、信阳毛尖茶等都有这个特点。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往往不能做到准确无误。如果翻译的太过于复杂,会破坏了茶名的美感;而如果翻译的太过于简单,又无法体现当地的特色,也无法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有的译者直接将西湖龙井茶翻译成xihulongjing tea,这样的翻译显然大大的破坏了茶名的韵味,而外国人对于longjing这个词,也没有太多的认知。如此梦幻的茶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变得黯然失色,不再具有任何的吸引力,更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如果中国独有的地方特色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加以灵活运用,是不会得到尽如人意的结果的。
2.3 翻译中存在“一茶多译”
与其他商品相比,我国关于茶名的翻译的研究实在少之又少,更没有专门的学者来研究此类的问题。而针对茶叶的地方性的特点,不仅存在着错误的翻译,更存在着一茶多译的现象。就拿信阳毛尖茶来说,市面上存在的翻译名称就有xinyang tea、xinyang fresh tea、xinyang souchong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这些翻译名称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茶名的独特性,也让消费者丧失了购买的兴趣。
由于中国茶名目前所处的尴尬局面,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格外的心力,才能够使得译文变得通俗易懂。
3.1 灵活的使用翻译方法和技巧
我国繁多的茶叶品种拥有各种各样的命名方式,有的茶叶的命名是根据茶叶自身的特点,而有的茶叶则在其中添加了地方名或者地方特色的名字,有的茶叶的命名甚至还与地方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等有关,这都让茶叶的命名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因此,在对茶名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最好准备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有的茶名可能需要直译的翻译方法,而有的茶名可能需要采用音译或者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如果仅仅靠单词的力量不足以将茶名的特色突出,那译者也可以采用小注的方法,将比较复杂的引申义写进注解里,这样不仅能够方便消费者理解,也能够让茶叶显得格外有内涵。
3.2 充分的理解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作为一名中国人,有义务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文化的传递者,译者不仅需要向外国人准确的进行翻译,更应该将这些精髓传达出去,影响更多的人。因此,如果想要将茶名翻译的尽善尽美,除了扎实的翻译功底,译者还需要对我国的茶文化的内涵理解得非常透彻。在实际案例中,有很多错误的翻译都是因为译者对于我国茶文化了解的不够而引起的。由于他们对茶文化中的专业词语并没有多加研究,只是凭借着些许的翻译经验就将茶名翻译出来,给茶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如果译者能够在平日里对于茶叶的背景以及来历进行多加的了解,多方考证,就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当然,这不仅需要译者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更需要译者用心的体会茶文化的真谛,感受茶文化的内涵。
3.3 考虑到中西双方文化格局的差异
翻译是一门十分高深,难度颇高的学科,这不仅体现在对多样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在译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上。对于茶名的翻译而言,除了茶名本身的复杂多样,译者更要考虑到中西双方的文化差异。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双方在人文、风俗、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在茶名的英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译者除了要对本国的茶文化全盘皆知以外,对于西方文化的风俗文化也需要颇有见地。中西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西方消费者理解的偏差,更能够避免在翻译的过程中触碰到敏感的文化边界,造成西方消费者心理上的不适。而为了避免一茶多译的情况频繁出现,在对于专业名词的命名上,译者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当然,这不是译者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和茶协会等也应出面给予一些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茶名在西方人的眼中才不像是一盘错综复杂的棋,而是一首美妙绝伦的诗歌。
综上所述,在经济互通的今天,任何封闭的生存方式都将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能够我国的茶叶在世界范围内迎来更好的市场,也为了我国的茶文化能够发扬光大,我们必须致力于做好茶名的英文翻译工作。在不违背原义的基础上,运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将我国的茶名变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标志,一直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给目前的茶名翻译一些帮助,也希望我国的茶文化能够永远闪耀。
[1]张倩.基于翻译目的论下我国茶产品说明书的英译[J].福建茶叶, 2016(6):44-45.
[2]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51-54.
[3]赵军.目的论视阈下的英译茶叶广告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6 (3):55-56.
[4]康翠链.目的论视阈下的广告翻译——以英译茶叶广告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1):194-195.
[5]卞建华.略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变译理论的异同[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32-635.
万镭(1979-),女,湖北黄冈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