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宋明冬,宋建平,李 宣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以来,通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即将进入全面小康时代。这一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中华民族洗刷百年耻辱历史,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基本理想基本达成,同时也意味着绝大部分的中国人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美好生活。但同时,中华民族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离全面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还有较为久远的距离,我们在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也同时因为经济发展需要忽略了一些重要精神文明要素的继承与发扬,这其中最为需要在即将到来的全面小康时代得到全民族重视与继承的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说起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也许你会想到中华民族璨若星河的文明史中的很多时代,比如悠远神秘的商周、意气风发的春秋战国、风度翩翩的魏晋、诗词如歌的唐宋、宗教盛行的五代、繁花似锦的明清等等。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一直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我们独有的文化基因传承下来,刻进我们的血脉里,浸润在我们的身体中。这些文化基因包罗万象,丰富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些基因可能是实际存在的文化、诗歌、古籍,也可能是通过精神传承的行为习惯、审美准则、宗教文化等等。拥有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为幸运的一件事情,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往往忽略或暂时的遗忘了它们。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我们在物质生活越来越美好的今天,必然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会越来越强烈,中华文化基因的恢复、保存与发展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强烈。时至今日,我国高端人才的流出现象还未得到根本转变,我国对于外国高端人才的吸引也远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现实物质原因,另一方面是我们自身的文化认同还未真正在全民族得到唤醒,我们的文化输出与文化影响力还未像发达国家那样传播四海。
在所有的文化基因中最温润、最雅致同时也最民俗的就属茶文化了,而最能体现茶文化特色的实际载体就是茶空间。中国的茶空间概念诞生于新世纪,但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时期,古人在从事品茶或者论道的过程中,就非常讲究喝茶时的空间环境。明代陆树声就在他的《茶寮记》之中,向人们推荐了多达十二种的理想饮茶空间,分别为“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这说明早在明代文人雅士们就已经在考虑茶空间应有的属性与特点了。所以从广义上说,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茶空间设计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了。茶作为中华文化基因中最为“柔软”的要素,其实有着巨大的能量,这一现实情况早就已经通过中国古人的著作反馈出来。现代茶空间的理念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的,最早见于刚苍天心编著的《茶之书》之中,在他的这本著作之中明确的写出了饮茶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讲究、泡茶的过程应该是怎么样的、茶品的摆放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空间设计原则,甚至是饮茶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动作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日本茶文化来源于中国,但是经过日本人民的不断吸收深化并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后又将其茶空间设计的文化特色反向输入中国,这样的文化交流同时引领了两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经过日本人吸收改良后的新型茶空间概念先是传入了我国台湾地区,对台湾地区室内设计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后,随着我国大陆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两岸三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后逐渐开始影响我国大陆地区,直至新世纪后,我国大陆地区设计界和茶文化界逐渐出现了茶空间设计这一概念。简单来说,所谓茶空间就是喝茶的空间,这一概念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具象的茶馆、院子或亭子等,也可以是有茶人、茶器、茶仪式融合后形成的一种空间氛围。
目前的中国茶空间设计随着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谓是欣欣向荣,茶空间设计不仅涉及到传统茶馆,也涉及到新型互联网茶饮企业,还涉及到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空间设计等等方面。但目前的中国茶空间设计随着快节奏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我认为目前中国茶空间设计领域的问题主要是:1、设计师缺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往往凭借较为浅薄的文化知识进行设计,往往造成空间氛围粗鄙,形式语言单一等问题。2、设计单位及设计师在茶空间设计中往往过于重视中华文化基因中“形”的要素,而忽略了“神”的要素,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茶空间设计的形式语言流于表面,更为重要的是往往因为形式语言过于强调民族性,从而失去了设计语言的世界性。3、在茶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因为怕现代技术的应用破坏文化感而少用甚至是不用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及艺术,这导致了茶空间设计对于年轻人来说缺乏吸引力,茶空间的视觉效果往往陷入一种“老年化”的尴尬。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设计师怎么运用中华文化基因,怎么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基因的神髓用之于空间设计中就成为了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问题。
设计师在茶空间设计过程中,因该更为重视中华文化基因的深层次内涵,不应该只注重传统设计中的形式语言,而应该更重视文化基因的神髓,也就是所谓的“重神髓、轻形式”。有些设计师每逢设计茶空间,马上就会想到形式上用中式窗格、中式月洞门、中式字画等形式语言,材料上用原木、原石等中式材料装点茶空间,其实固定思维是设计师最大的设计障碍。设计师应该更多去研究中华文化基因中关于茶的部分,比如茶的“精、行、简、德”的文化基因等。笔者于2016年负责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的中心场地展馆设计,设计任务中需要在中心场馆越8000 平方米的场地中在线我国著名作家王旭峰老师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茶人三部曲》中的忘忧茶楼和忘忧茶庄,当时面临时间紧、任务中、预算低的现实情况,我们设计团队只能从中华文化基因库中寻找要素,最终用蓝印花布这一象征江南地域特点的文化要素完成了忘忧茶庄这一设计任务,当时的设计稿(见图一)和现场照片(见图二)如下。由于使用了大面积的蓝布营造氛围,这样简单有效的设计语言既节省了成本,又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图一)
(图二)
设计师在茶空间设计中,应该重视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一对矛盾体,往往形式语言过于民族性就会导致世界性视角的缺乏,而过于强调世界性视角,又会导致设计的民族感缺失。这其中的“度”就是考验一个设计师设计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关于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是设计界始终存在争议的一个热点话题,早期中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醉心于将中国文化通过直白、显性的设计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不管是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电影,或者是赵无极的油画作品,亦或是吴为山的雕塑作品,都是这一特征。不仅是艺术界,设计界也受此影响,设计师们都喜欢用中华文化基因的显性要素,比如著名的香港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作品等。在当时的艺术界及设计界,大家始终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名言。直到时间来到新世纪,中国设计发展进入到了瓶颈时期,中国设计界出现了设计师人数世界第一,设计作品数量世界第一,但却极度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设计师的怪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设计界及设计教育界始终倡导坚持民族设计有直接的关系,知道2010年后,当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师出现在设计舞台,这一传统观念才得以扭转,其中以马岩松为首的新一代中国设计人终于真正学会了将中华文化基因的隐性要素用于设计作品,这样才最终促成了现代中国设计的全面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基因显性要素更多的是视觉形式上的,比如传统构造、传统材料和传统图案等。隐性要素多为精神内涵上的,比如传统哲学、传统民俗、传统民族精神等。如果我们的关注点在茶空间设计方面,那么设计师应该少关注传统茶空间的造型语言,而多多关注茶文化的隐性要素,比如中国茶的精神是什么?中国茶人的典型特点是什么?中国民间关于茶的民俗与仪式有哪些?总而言之,设计师只有坚持表现中华文化基因中的“隐性要素”,才能较好的处理好这两大概念的平衡关系。就是形式设计上用世界性语言,而内在表现内容上用民族性语言,这样既可以符合全球视角下的审美需求,又能够较好的反应茶空间的中国文化属性。笔者两年前受邀设计上海斗贤茶道布艺品牌在广东的一个展位,当时受限于是标准展位,不能做过多的特装效果,甲方还要求展位需要做模块化、轻量化设计,便于有上海携带至广东参展。对于这样的茶空间设计,我们设计团队运用了老式染布坊的晾布架这一概念,用意向性的设计语言表达了整个设计,此设计项目并没有选择用具象的显性设计要素,而是用抽象的隐性设计要素进行设计,从而达到了前文所说的目的。
设计师在茶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不能局限于老的传统思想,老是担心现代科技手段会破坏茶空间设计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时至今日,设计师如果还不能做到突破思维固化模式,是没法吸引今天的年轻人的。我国的茶产业今天发展最为蓬勃的就是快销查品牌,而茶空间设计最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也是快销茶品牌,以喜茶、一点点等品牌为代表的新型快销茶品牌非常重视茶空间设计的风格定位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样的现状值得所有茶空间的经营者与设计者深思。当今时代,以VR、AR 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及其科技手段的运用是所有空间设计师不应该忽视的技术手段。中华文化基因的运用与发扬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重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我们的文化基因数字化、数据化。而能够利用好这些文化基因往往是现代茶空间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性要素。
中华文化基因即是每个中国设计师先天具备的文化财产,但同时也使压在每个中国设计师肩上的重要责任,在茶空间设计中,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思维方式的枷锁,勇于突破,力求以新的方式阐述我们独有的文化基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