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程 凯
(浙江农林大学 311300)
我国的传统文化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几千年来形成的茶文化精神至今还能继续沿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行为的准则中甚至行业的管理中。本文就高校如何结合当今终身教育时代,深入挖掘茶文化的精神,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责任进行简明阐述。
在我国,饮茶用茶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中国人对茶的使用,从最开始的药用价值到后来发现茶的保健和养生等人文功能,到现如今凝练形成的茶文化精神。饮茶已经不止成为一种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从中挖掘出的茶文化精神饱含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茶文化精神涵盖着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精华,其传递出智慧内涵在现如今的各行各业都可以加以继承与创新[1]。以“茶”会友是茶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展示了饮茶过程中人们的开放姿态,接纳他人和包容的状态,其中传达出的开放包容精神给很多行业和机构的管理和创新带来了启发。
自古以来,读书受教育就被看做是能够立身处世,成就自身的必备基础。在20世纪之前,对于大多数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劳作的人民来说,学习和教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教育和学习被认为是社会一部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古典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学习应当持续一生,而对于广大民众学习权的保障问题并没有涉及,特别是学习内容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联性严重缺乏。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思想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以“现在人面临的挑战”为题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他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并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追求,所谓终身教育包括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2]。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政府、社会和学校教育,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使命,通力合作,提供政策、制度、环境和组织,以及资金、人力和物质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为任何学习需求提供现实的机会和平台,使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学习者在一生当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学习,这与茶文化精神体现出来的包容开放不谋而合。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期待和需求是不同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教育理念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不断发生着改变。终身教育思想提出后,不同国家地区根据国情和教育实际,提出了循环教育、继续教育、拓展教育、开放教育、学习社会、终身学习等概念[2]。20世纪60年代后,不少发达国家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不断对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使终身教育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发挥作用。高校从自身的社会服务责任出发,把推进终身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服务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相统一,在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对终身教育的理解和时间也不尽相同。终身教育的现实不能单靠某一方面就能完成,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通力合作。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后,不少欧洲国家积极探索,并率先接受了这一思想理念,提出了“回归教育”的理念,为不能完成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了回到学校再教育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教育的规模以及人民的基本素质;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概念,旨在解决大众化教育背后的教育公平等问题,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学习机会,不断满足民众对知识点渴望和追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因为在传统的日本社会,国民一直保持学习自律,具有个人主体性学习的文化传统,所以提倡“终身学习理念”相较于“终身学习理念”更容易被国民所接受,日本积极倡导终身学习,试图弥补“全人教育”的不足的缺陷,日本已经形成了政府的财政保障、人事制度与薪酬制度支撑、高校作为承担主体、社会广泛参与、民众作为学习主体的终身学习社会体系;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模式,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国应挖掘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在核心价值,以茶文化的开放精神为指导因地制宜,寻找适合国情,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模式来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达成。
高校社会责任是现代高校应当承担的独特使命,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4]。高校社会责任不仅仅为社会输送人才,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等传统的本质属性,同时高校更应该基于自身的智力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引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持续前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多元多面多方需求。高校的社会责任包括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还包括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在目前,高校作为知识的创造中心,保管中心,传承中心,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重要,高校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以及指引未来的中坚力量[5]。但当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来考察高校的功能和发挥情况时,会发现存在以下普遍问题:(1)民众接受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时,存在机会不平均的现象(2)高校毕业失业和人才外流的状况,弱化了个人发展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必然联系,破坏了高等教育在人们心中的信誉。(3)高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等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布局失衡,从而导致社会上某一类型的,或者某些类型的毕业生数量不合理的现象。面对以上问题,需要高校在终身教育时代,不仅承担主要的教学、科研等传统任务外,还要起到社会服务的责任,主要包括(1)通过教育,为社会选拔培养一批精英,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人才(2)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自治地位,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剖析,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3)为满足社会的学习需求,高校可以和社会企业机构等合作,通过格式教育形式,向社会民宗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在终身教育时代,高校可以以茶文化精神为引领,已开放包容的姿态,通过制度和文化的创新应对更广泛的社会需要,在更广泛的教育领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茶文化精神要求高校在制度创新以及文化创新上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其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以及与地方政府共建。在高校,人们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更多着眼于劳动人口整体职业素质提高和满足学历需求层面,主要是以承认高等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开展与职业发展和获得学历以及与各种职业资格获取相关的教育活动。根据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高校的社会责任的体现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研究。(1)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校的教育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拓宽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如何做事,如何思考,如何在社会生存。在终身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重点应当培养学生有责任,有担当,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每一个学科都不应局限于教授专业知识,更不能局限于教授陈旧的专业知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专业知识与社会不同需要之间的接点,以及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多元需要的技能与方法。教学不能仅限于某一专业知识进行传授,要结合多学科,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发挥学生拓展的思维和思考的维度。在专业教育中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社会新闻,现实需要,将课程学习有机结合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应对各类情况的主观能动性。高校需要将终身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指定符合高校发展,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有效模式,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也需要更新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与人观念,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指定合理有效的课程布局、培养计划、评价体系等。(2)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高校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途径是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非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科成人教育是市场过的结果,主要是有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以及高校中的继续教学学院来完成,使高校资源被无序占有的同时其教学质量也无法进行保障。成人研究生学历教育由高校中各个学院承担,一般成人研究生教育,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仅在入学标准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而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位授予与评价,都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没有明显区别,进而产生研究生教育对应性不强、缺乏特色,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成人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职业培训、资格培训和兴趣教养三个方面,教育对象涵盖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各类社会群体。高校作为知识传播中心、知识创造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应该努力应对成人非学历教育需求,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6]。
茶文化精神影响下的终身教育时代,高校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局部、某个层面、某个群体、某类人群;也不能仅仅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层面。对于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需要针对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茶文化传达出的开放包容精神,根据自身不同的传统,学科背景等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法律保障、政策支持、制度建构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从高校的教育理念角度、科研管理层面、质量控制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促进形成有特色,可持续,规范化终身教育体系,为推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