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时代经济管理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与服务创新研究——以茶叶类期刊为例

时间:2024-05-23

王 慧, 曹 巍

(1.湖南工学院图书馆,湖南衡阳 421002;2.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衡阳 421008)

1 引言

传统概念的文献指书面材料,而依据国际定义文献则是指一切有情报的载体。而文献检索则是依据需求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情报的过程。传统的方法大多都是通过检索工具书刊或者专业数据库,但这种方法对于当今的人们而言实在是太过繁琐复杂,很影响效率。如果继续采取这种检索方式不仅耗时日久而且对于人力也是一个重大的浪费,并且一个图书馆不可能收集到全部的信息,即使收集到了也是重复劳动,消耗大量无意义的精力与金钱。但就目前来说虽然有着众多的搜索引擎但依然是信息杂乱无章,并且很多时候难以分辨真假。期刊评价和作者评价,论文评价和科研评价存在紧密的关联。就期刊评价来看,其基本功能是,辅助读者进行文献的筛选,便于科研人员进行文献的检索,将期刊评价工作组织好并开展好,既能让读者实现对文献的高效利用,这对期刊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茶叶科技期刊是记载、报道、传播茶叶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报道茶叶科学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普及茶叶技术知识,指导茶叶生产、科学实验和教学,交流茶叶生产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以及国内外茶叶科技进展和动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本文以《茶叶科学》、《茶叶通讯》、《茶叶》、《茶叶世界》、《茶叶技术》、《福建茶叶》、《蚕桑茶叶通讯》、《中国茶叶》等8家茶叶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媒体时代我国茶叶类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构建与服务渠道创新问题,就此将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制定出来,就此提升茶叶类期刊的影响力,全面支撑并指引其品牌建设。

2 新媒体时代经济管理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构建的现实研究状况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茶叶类学术期刊占据了最为明显的数量及质量优势,在出版产业化方面也占据极大的优势。截止到目前,全国学术期刊的出版量已经多达5300多种,其中具有CN刊号的茶叶类期刊有13种(此外还有27种没有取得CN刊号的茶刊),在全国整个学术期刊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但茶叶类期刊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茶叶科技期刊质量,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纸质媒体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形势下,茶叶科技期刊将面临激烈竞争,如何应对市场化运营、集群化发展、评价体系不利、出版技术实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每一家茶叶类学术期刊深思。[2]在我国文化及出版业两个“走出去”战略被相继制定出来后,四部委随后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七部门也制订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对于茶叶类学术期刊而言,其应该对“开放型高地”影响力提升问题进行重点关注。清华图书馆,中国期刊杂志社和中国文献研究中心在2019年将“TOP学术期刊”共同评选出来,这也成为对国内学术期刊进行国际影响力评判的重要指标。2019年,茶叶类学术期刊共有2种期刊入选“TOP学术期刊”,这体现了茶叶类学术期刊在我国期刊出版中的重要地位。目前,茶叶类学术期刊已经呈现出了走出去的良好态势。

不同类型的茶叶类学术期刊拥有各自不同的定位、稿源和发展目标。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茶叶科学》来看,其创办主体是中国科协和中国茶叶学会,系全国性学术性期刊,亦即唯一的全国性“茶叶学报”。在此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文章,大多属于省、部以上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内容,代表了我国茶叶科学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前沿动向,都带有极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很强。同样湖南省茶叶学会主办的《茶叶通讯》和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的《福建茶叶》都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其稿源特征为:三个一流(单位、作者和作品)。一般的茶叶类学术期刊很难达到这种水平。然而这并非是说茶叶类一般学术期刊就没有优势,例如,《中国茶叶》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此研究院以“茶学”为主打,在研究院农学学科布局的总体指引下,《中国茶叶》的定位逐步转变为“对地方茶业产业和生态保护的关注”,将一些能够将浙江茶叶产业发展状况的主题选定出来,有效的指引了地方经济及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反响度极高。因此,梳理当前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理论内容和评价方法,在当前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加入新型指标,以此构建学术期刊评价模型,丰富了科研评价的方法论,对科研评价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

2.1 筛选评价指标

(1)传统指标。此类指标以被引频次及作用因子等元素为主。1955年,加菲尔德提出了被引频次的概念,具体指的是科研人员引用期刊发表论文的引用次数。相对于被被引频次而言,影响因子不再受论文数量的影响。2013年,李志文等人对浙大改革学术奖励机制后所获取到的学术成果展开了研究,就此指出,学者在期刊上进行成果的发表,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其设置了众多的学术奖励,浙大才就此具备更强的学术生产力;又如刘雪立(2018)在对他引率等指标和作用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认为操纵影响到了期刊作用因子,就此意义而言,作用因子的产生指引了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4]

(2)指数型指标。2005年,J.E.Hirsch将h指数率先提了出来。2019年,俞立平围绕h指数展开了重点探究,以指数自身以及其在论文、学者和合著者等评价方面的有效性为主要侧重点。[5]L.Egghe(2006)基于h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高被引论文且受刊载文献量影响较大的缺点,提出g指数。2009年,Zhang Chunting立足于高被引论文,将e指数提了出来,就此来完善并推展h指数。以此为根基,学者们又将R、AR、hg、SJR和SNIP等众多指数提了出来,从不同方面出发,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A.Bihari和S.Tripathi在2017年对h、e和多维h这三种指数优势的共同支撑下,提出EM指数,但由于该指数出现时间较新,因此研究成果也较少。

2.2 评价指标选择研究综述

上述分析显示出,与学术期刊评价有关的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富的,但也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

(1)评价指标。就当前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在对不同指标相关性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拓展,学者们以丰富新指标为立足点,尚未深入研究指标整合问题,指标不够有序。

(2)评价体系。期刊评价通常关注于质量和影响力两方面内容,某些情况下,二者往往被混在一起,影响力评价通常都依赖于质量评价,对期刊质量不管不顾,仅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重点关注;期刊影响力对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研究都具体评定并排名学术期刊,很少分析有关影响因素。[6]

3 新媒体时代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术期刊服务水平的对策

(1)建立具有国内特色的评价指标:国内在具体评判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时候,对影响因子等指标的依赖度过高,评价指标和国内现实情况不太相符。现实情况是,假若对国外评价指标减少了依赖,对中国特征明显、与国内学术发展实况相符的影响力评价指标进行设置,势在必行。国内学者应综合评判了期刊评价指标的优势和不足,并就此作出改进,对全新替代指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7]因此,茶叶类学术期刊应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关于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政策措施;树立文化自信,开创出适合国情的办刊之路;加大中国茶特色的茶叶类学术期刊OA平台建设,抢占全球茶文化知识服务平台的阵地。

(2)进一步规范同行评审制度:一是在众多学术领域进行了遴选专家库的创建,对有关遴选条件进行了设置。二是对回避和保密机制进行建立。评审方对专家进行选择的时,需要注意对那些与评价工作存在利益关联的专家进行回避,专家评价期间,应该对保密制度进行严格遵循。三是对专家复评机制进行建立和推行。对复评专家组进行组建,再次评价初评专家的评价结果,就此获取到客观,公平且精准的评价结果。四是对专家信用档案进行建立,对评审规则等进行完善。

(3)改变组稿、约稿模式:经济管理专业学术期刊在约稿过程中,可由“无题”转向于“选题”,也就是说,在约稿过程中,对以约稿意向的表达为主,对选题范围要求不高的情况进行改善,约稿与专家共同研讨而得出的选题为依据。以此保证约稿质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编辑还应对选题多样性进行重点关注,对某方面的独特性、创造性及启发性极强的文章进行重点关注。如《福建茶叶》高被引文献的核心关键词涉及了茶叶加工、茶博览和茶文化等,这些选题都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4)对热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以“新”,“快”为核心。对热点给予应有的重视,帮助普通期刊找选到合理的发展点,将“新”和“快”当做法宝;此外,立足于特定背景,借助于热点话题的讨论会,将“现象级”研究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就此更加频繁的引用一些文献资料。[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