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郝玲玲(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
郝玲玲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随着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英语系统中的茶类词汇也逐渐增多。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人们生活习惯不同、使用语言的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从茶类词汇的英文翻译来看,有效避免中西文化间的差异,结合当时语境,有效翻译出词语的意义是最为关键的。影响茶类词汇翻译策略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针对这些因素以及翻译的策略进行几方面浅论。
关键词:茶类词汇;英译策略;成因
茶文化真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却得益于英国人对于茶的热衷和青睐。由于英国人对茶的极度狂热,使得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茶文化逐渐兴起,并且开始深度影响英语语言系统,大量有关茶的词汇得以产生和流传。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茶类词汇作为中国文化词汇输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英文翻译也更加受到文化领域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研究茶类词汇的翻译策略以及成因,对于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以及传承都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中茶类词汇的翻译与普通语言翻译基本一致,常见的策略有音译、意译以及约定俗成等三种,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1音译
从英语体系中茶类词汇的引入情况来看,音译是主要的方式:比如:tea(茶),bohea(武夷茶),congou(功夫),Twankay(屯溪)等等。
1.2意译
这部分词汇如果严格说来属于意译+音译,结构式定语+名词tea,其中tea属于音译的部分:比如:green tea(绿茶),jasmine tea(茉莉花茶),Yony hyson(雨前茶)等。
1.3约定俗成
这个部分的翻译主要是针对英语体系中那些经过漫长生活积累,由群众实践作为基础而形成的词汇。这些词汇如果严格来看,有很多是不符合规则的,或者是没有规则的,但是它们就是这样的存在着,人们习以为常的使用着,这就是约定俗成。这类翻译的词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茶”,英语翻译为“black tea”,而不是直接使用“rad”翻译“红”这个词,之所以会这样翻译,是因为在17世纪的时候,英国刚刚开始进口茶叶,当时是从我国福建等地开始进行收购,当时所收购的茶叶中大部分是武夷茶,武夷茶外表色黑,因此当时被直接翻译为“black tea”,并且一直沿用下来,虽然后来茶学家根据茶的制作方法以及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类,武夷茶冲泡后颜色为红色,因此被定义为红茶,但是英国人一直习惯将武夷茶成为“black tea”,也就是现代的英国红茶。
语言是人们通过交流而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语言具有相互性,而这种相互性也同样会体现在词汇层面上,随着语言的发展,借词被引入并逐渐普及。美国的语言学家霍凯特认为借词在英语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借出语言的优势地位以及原本语言体系上空白导致的。英语体系借用汉语体系中的词汇,丰富了自身,主要也是因为以上两个因素。而介入语言在词汇方面的空白,是导致借词出现的直接因素。从英语体系的整体情况来看,其中很多都是表示食品、服饰以及官职等概念性的名词,但是在其他领域一旦需要新的词汇,英语体系中原本又没有这些词,那么就需要引入借词,借词是非常直接、简便的翻译方法,而英语中的茶语就是最早被引入英语体系的借词。中国的茶叶是在17世纪左右被引入英国的,一经引入就受到了人们极大的青睐,起初在英国贵族中开始盛行,那个时候茶叶被视为一种奢侈品,在茶叶更加普及之后,英国社会的普通群众才有机会饮用,进而逐渐成为英国一种全民饮料,目前喝茶对于英国人来说,如同吃饭一样不能舍弃,因此英国人对于茶类词汇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对于茶词汇需求也更加迫切。这样一来,从汉语语言中引入的茶类借词越来越多,英国最早引入茶叶,是在我国的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因此这些词汇的音译词中的“音”基本都是来自于闽语以及粤语等方言中。除此之外,由于英国人非常重视饮茶文化,对于茶的品种非常了解和熟悉,甚至很多茶叶品种中国人也不一定了解。就是在这样的普及之下,茶类词汇借词在英语系统中的数量,也是其他类型借词所不能匹比的。
文化得以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语言的普及,带动了文化的普及。从根本上来看,语言与文化是不可脱离的,两者是相互依存发展的。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流通与改变,外来词汇的引入,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不同种族、不同经济背景下的文化体系差异明显,语言与语言之间的交流也很难对等,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强势语言文化与弱势语言文化的区别,在两种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交流的方向由强势一方决定,也就是强势一方向弱势一方大量输入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正是霍凯特所说的借出语言优势,从英语系统中茶类词汇的进入情况来看,基本都是在17世纪到18世纪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英国学者对于我国茶文化的敬仰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风”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基于这个背景,我国先进的文化以及制度对英国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此时英国正处于变革时期,文化体系相对薄弱和动荡,中国的茶文化当然不让地进入了英国的文化体系中。引入借词的策略与语言文化的地位有关,强势语言基本都是以“归化引入”向“异化更新”发展,而弱势语言则刚好相反,它开始倾向“异化”借词的方面,而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逐渐进入到“归化”阶段。17-18世纪,英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这个时候茶类词汇以“异化”的形式进入到英语体系中,但是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这些“异化”的词汇开始逐渐消失,随之出现是其他形式的词汇,这个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congou tea(功夫茶),它是一个音译词汇。一直到了上个世纪的中期,我国著名武打巨星——李小龙,在西方影视领域闻名,使得“李小龙”第一次被记录到了英语词典中,为:Kungfu。受到李小龙功夫的影响,“功夫茶”也变成了“kungfu tea”,这与开始的“congou tea”相比,显然是向“归化”发展了。
英语中的茶类词汇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根深蒂固,英国人将这些语言运用得如鱼得水,甚至比传统的英语词汇使用频率更高,但是与中国庞大的茶类名称相比,英语系统中的茶类词汇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想要中国茶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和发展,还是需要建立更加完善、规范的茶类词语翻译体系。宏观地看英语中的茶类词汇,我们能够总结出以下启示:
首先,英语是目前世界通用语言,是最普遍、最强势的语言种类,因此汉语与之相比,处于一个相对劣势的地位,目前,“中国风”已经不可能向17-18世纪那样在西方国家中大规模、快速度的普及,也不能被大量吸收到英语体系中。更何况,异质语言文字的译入都会有一定的期限,在借词超过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生变化,在现阶段的茶类词汇英译方面,最好的选择是能够利用已经存在的词汇构成新的词汇,能够运用现有的,就不要再去创造新的词汇。比如:pekoe和souchong这个两个词汇是比较早进入到英语体系中的词汇,因此Peoke oolong在英语中的普及也就远远高于Bai Hau oolong。从目前人们的喜好程度来看,以两个词为基础构成的茶类词汇是比较受欢迎的,比如orange pekoe(橙白毫)或是broken pekoe(碎白毫)、flowery orange pekoe(花橙白毫)、pure souchong(正小种)等,这些词汇是茶类术语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突出的术语特征,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要确保准确、单义性、系统性、稳定性。根据这些也可以看出,pekoe 和souchong的成熟度,已经可以直接作为茶类属于直接使用了,如果将这些现成的词汇舍弃,非要找一些其他的翻译方法,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而且还要考虑普及和推广的问题,因此是非常不可取的。
其次,英语中的茶类词汇毕竟不够丰富,仅仅依靠原有的词汇构成新词是有所局限的,因此,还需要适当的进行新词汇的创造。创造新的词汇要依据一定的规律,不可随心所欲,根据属性以及要求进行,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词汇的系统性,也就是词语之间的连接性与融合性,比如puer tea(普洱茶),这个词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音译词,不但形式简单,便于记忆和推广,同时还具有系列性与整体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这样的词汇,创造这样的词汇,是符合英语发展规律的。
最后,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对中国语言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英语体系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英国人民对于茶文化的狂热追求下,大量的英语茶词汇产生和被创造。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英语茶语的现状以及翻译的需求,选择已有的词汇,或者是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进行组合,或者是创造新的词汇,这些都是需要翻译人员了解和熟知的。翻译策略的合理运用,是英语茶语意义得到正确诠释,茶文化得以普及和传承的关键。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的茶文化历经了4700多年,历经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依旧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和光辉。不仅如此,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使得英语体系中的茶类词汇不断增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翻译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为更多学者所关注,英语茶类词汇的翻译策略要依据茶语的起源以及现有的数量等情况进行,一旦使用不当,必然回答导致听众理解上的错误,阻碍茶文化的交流,本文基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能够为翻译领域的发展以及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姜晓杰,姜怡.《茶经》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语言教育,2014(3):61-66.
[2]姜欣,杨德宏.《续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2-95.
[3]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51-54.
作者简介:郝玲玲(1980-),女,河北秦皇岛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语文学、英语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