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身边
1954年春天,我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物资保障处做文书,与副院长兼物资保障处处长刘秀武一个办公室,随时完成他交给的具体工作。
刘秀武副院长原本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威震敌胆的回民支队参谋长,曾经屡立战功。乍开始和这样一位身着绿呢子军装的首长待在一个办公室,不免一举一动有些拘谨。然而过了些天,这些拘谨便完全打消了。当时我刚到任,对于该做些什么工作一窍不通。一天,刘副院长抽出空闲耐心地跟我讲:“要做好机密文件的呈、传、保管,不该看的人不许看,万万不得失密。军队机密可是党和国家的大事,按要求这些工作应该是党员来做的,你还不是党员,这是对你的信任,你应该按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好。”这不多的几句话使我身上像一束电流通过,我自1949年入团以来,曾经萌发过的入党意愿一下像火苗一样点燃起来。打这以后我每天的生活都感觉很充实,有奔头,工作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为了适应军队建设的需要,全军又掀起学习文化的热潮,医院政治处通知,要我担任业余初中语文班教员。当时,一怕妨碍自己的学习,二怕教不好丢面子,于是就谢绝了。不料这件事传到了刘副院长耳中。一天下午,他开完院党委会回来,笑眯眯地对我说:“听说请你当老师你咋不干呢?干吧,我支持你!”
1956年春节刚过,处里新调来一位副处长张琳,是位老红军,待人也很亲切,没有官架子,我也很敬重他,我们很快就和谐相处了。我办公的三屉桌上经常有人给放一张《人民日报》或《解放军报》,上边准有用红笔圈了的关于迎接党的“八大”即将召开和模范共产党员事迹等报道文章。我知道这是刘副院长给我放的,他工作再忙也没忘记关心我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张副处长也相处得更加亲密,他也经常和我谈心拉家常,并常常问起我对党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也特别叮嘱我: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召开了,要多注意学习这方面的有关报道。又过了不久,记得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他拿着一份铅印的表格,把我叫到他办公桌前郑重而严肃地问我:“吕鸣乡同志,你的入党申请支部转我看了,你是不是决心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我一愣,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果断地回答:“是!”这时他把手中的表格摆在桌上,说:“这是《入党志愿书》,要如实填写,不得对组织有任何隐瞒。至于能不能批准,还要看支部大会全体党员的意见。我愿做你的入党介绍人,你同意吗?”我一听高兴极了,说:“老红军、老首长亲自当我的入党介绍人,这是我的荣幸!”张副处长回过头又郑重地接着说:“党内没有官兵之分,现在你面前的人叫张琳,不是领导,是普通党员。希望你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就在大会召开期间,我的入党申请被批准了,我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心愿。
吕鸣乡
【图片说明】照片中这位英俊的军官就是文中提到的刘秀武,他在抗战时曾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参谋长兼第一大队大队长,与民族英雄马本斋一起抗日杀敌。
18岁高中毕业,同学中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上了大学。一晃54年过去,如今都已年过七旬。重阳节当日,我们二十个高中同学高兴地欢聚在一起,共度重阳老人节,共同深情回忆从初一到高三共六年的美好时光。二十个老同学中有七个属鸡的同学高兴地照了一张合影,另外十几位同学都比我们大个一两岁,因为我是年底生人,还算是二十几人中的小弟弟呢。
北京五中是一所市重点中学,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以优异成绩走进五中大门,初中毕业后又因成绩突出被保送直接上了高中。在五中6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和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们一起钻研学业,一起排戏打球,放学后又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有时我们还一起去离学校很近的交道口电影院去看电影,或去东城区少年宫唱歌排练小话剧,无忧无虑的中学生活又精彩又有意义。当时的北京五中是男五中,不招收女生只招男生。男孩子淘气,我们玩的游戏不是耍刀挥棍就是弹球拍洋画儿,一玩就玩到天黑,爸妈不叫不回家吃晚饭。逢到节日有演出,我们就邀请友校女二中的女同学来助演。
五中有一个全市闻名的保尔班,只有品学兼优的班级才能获此殊荣。每当市里有重大活动,外校的老师同学和不少家长都会慕名到保尔班参观,了解班史,参观中苏小朋友交往的信件及互赠的小礼物,墙上还张贴着“中国保尔”吴运铎赠送的书籍和他的题词,哪个同学能进这个班学习都倍感自豪。1963年我们从五中高中毕业,大家难舍难离,记得和一位也属鸡的同学还紧紧拥抱在一起,相约要常见常聚。后来大家有的上了大学,有的进了工厂,那个也属鸡的同学则当上了小学教师成了孩子王,再后来就慢慢失去了联系。半个多世纪一晃而过,当年的英俊少年现在都当上了爷爷,我们七个属鸡的老同学吃着相聚饭,喝着重逢酒,高唱幸福之歌。大家五十多年后又相聚,这个高兴大笑,那个激动掉泪,我们畅谈当年情谊,笑叙今日幸福,共祝晚年健康。
辛述光
■蓝镜头
人生足迹 情缘再现 时光留痕
我的父亲当年曾赴朝作战
1950年11月,我父亲王剑魂作为志愿军九兵团二十六军的一员,和同志们一起跨过鸭绿江,进入了风雪弥漫的朝鲜战场。从1950年10月25日到2017年10月25日,67个年头过去了。如今父亲已经作古,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撰文:王小雷
整理:庞文升
这张拍摄于1951年1月份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在朝鲜前线的志愿军军人生活的艰苦和斗志的昂扬。
1951年3月,我父亲光荣地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归国代表,从朝鲜回到祖国,向人民汇报英雄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打击美国侵略者的光辉业绩。
回国后志愿军代表受到祖国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是在车站站台上,姑娘们向最可爱的人热情地献上了鲜花。左一为我的父亲。
履行了归国代表的职责,我父亲又回到了朝鲜战场。在低矮阴暗的隐蔽部前,他若有所思地眺望祖国的方向,思念着祖国和亲人。
寒冷的冬天又降临到朝鲜。战斗生活虽仍很艰苦,但至少可以不啃冻成冰坨的土豆,缴获美军的毛皮帽子也比关东军的帽子暖和多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