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卖稻谷”到“卖大米和卖大米+”松江区提高粮地产出效益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4-05-23

■ 王东荣 马 佳 顾吾浩

作为土地资源稀缺的地方,上海近年来已经按中央精神落实了基本粮田,但对上海到底要不要种粮食作物,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上海级差地租高,种粮食土地产出效益太低,缺乏竞争力;另一种坚持种粮食已经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民投工少而且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针对这一问题,今年以来我们专题到松江区进行了调研,与区农业农村委、泖港镇及叶榭镇政府、泖港镇农技中心等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了充分的座谈,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并选取不同模式的典型家庭农场进行重点访谈,结果发现种粮食也能提高农地产出效益。为此形成了一些观点和想法,供本市各级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进一步深入研究。

这几年来,松江区在依托家庭农场,推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发展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转变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品牌化和优质化,而且基本上实现了从“卖稻谷”到“卖大米和卖大米+”的转变,粮地产出效益有了显著提高,种粮农民人心稳定,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一、松江区推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主要做法和成效

这几年来,松江区在提高粮地产出效益的方面,主要在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上下功夫。

(一)发展家庭农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007年,松江区初创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通过发展家庭农场,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实解决了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带来的农户经营土地过少、土地细碎化、农村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发展家庭农场后,农地经营主体减少,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增加,从原来每个分散农户耕种3-4亩土地提高到100-150亩,农村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松江区家庭农场种植粮食主要以水稻为主,原来分散经营3-4亩土地,每户每年只有几千元收入。创建家庭农场后增加到平均每户13.8万元以上。亩均净收入从460元持续提高至973元。目前,松江全区共有家庭农场906户,经营面积13.8万亩,占粮食生产面积的95%,户均经营面积152亩。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提高,耕地得到了更好保护。

(二)延长水稻产业链,提高了农地产出率

松江区家庭农场的收益,一部分是来自土地规模经营,更重要的是来自延长粮食生产产业链。这几年来,大部分家庭农场已经开始从单纯种粮食卖稻谷,发展到粮食的深加工后卖大米;有的甚至发展到卖米糕、搞旅游。目前,松江区有486户种水稻的家庭农场,实现了从“卖稻谷”到“卖大米和卖大米+”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从面上统计数据及典型案例调研情况看,不同模式的家庭农场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据家庭农场主曹有明反映,他2013年起搞种养(猪)结合,水稻亩产600公斤,卖大米平均3元一斤,亩产值达1000多元,加上养猪,一人相当于干了三人的活,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而石湖荡镇家庭农场主沈万英,经营190亩优质品种水稻和25亩葡萄,实行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新米可卖到8.8元一斤,礼盒米卖到15元一斤,水稻亩产值达到4450元。通过大米深加工,做成沈万英品牌米糕,每包150元(合15元一斤),亩产值可达到10000多元。该家庭农场年收入超过60万元。

(三)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

松江区家庭农场获得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推行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2004年,松江开始探索畜牧场与果园的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2008年开始,开始发展“猪—粮”结合型生态循环家庭农场。即在成片的粮田里规划建设每批饲养500头规模肉猪的封闭式标准化现代化养猪场,猪场远离农民居住处,所产生的粪尿经收集处理再就地还田。标准化养猪场的选点和硬件、软件建设都在政府指导下统一进行,从饲养环节、猪棚舍设计、粪便收集处理利用,都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安装了现代化的畜牧饲养设施机械。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既解决了养猪粪便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使粮田土壤改善、获得有机肥源,化肥使用量减少了30%,而种出的稻米质量得到普遍提高。目前,松江已建成91个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形成年出栏15万头猪的产能。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不仅为稳定粮食和养猪生产作出了贡献,而且又提高了农地资源的利用率,为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闯出了一条新路。2019年,单一粮食生产经营的家庭农场收入在13万元左右,种养结合的达到20万元以上。

二、松江区提高粮地产出效益的几点启示

(一)提高粮地产出效益需要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松江区在提高粮地产出效益方面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坚持以种粮为基础,完善产业链,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用松江农民话讲,叫做“接二连三”。从纵向看,在产业前端向农业科技、种子、农资、农机服务延伸;在产业后端又不断向农产品加工、网络销售、旅游业延伸。从横向看,开展种养结合,推动了生猪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种植粮食农户的农地产出效益。据松江跟踪的50户家庭农场统计数据,2018年,粮食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机农一体家庭农场、三位一体家庭农场的年均净收入,分别为14万元、25万元、58万元、85万元。实践证明,种粮的产业链延得越长、越宽、越厚,其收益就越高。

(二)提高粮地产出效益需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松江区家庭农场劳动力以农场主夫妻两人为主,为当地的自耕农。一个家庭农场两个劳动力要完成150亩左右的粮地耕作,每批饲养500头规模肉猪,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人民公社时期一个生产队的规模,如果没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是难以完成的。松江区政府站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从家庭农场创建开始,就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统一供种,加强农技培训。全区已建立了3个良种繁育基地,统一供种,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同时,选派农业技术骨干对家庭农场主进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完善农资服务。全区建立14家连锁农资超市门店,做到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统一到村送户服务。三是推进机农一体,实行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目前,已建成机农互助点100个,每个点服务面积达到1000亩。四是建立现代收储体系。目前,已建成日均2800吨烘干能力的设施,2.2万吨储量的冷链仓储,基本实现了家庭农场粮食收割、稻谷交售、精米加工和营销等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五、建立养猪产、加、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以松林公司(原县属食品公司)为龙头,建立了松林专业合作社,连接各家庭农场肉猪养殖场。公司对各养猪场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收购,统一屠宰、分割、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松林专业合作从成立开始,没有发生过“非洲猪瘟”等疫病,“松林”牌冷鲜肉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称号,“松林”猪肉已经成为上海品质高端的知名品牌。公司对养殖户以每头肉猪100元左右的保底分红,同时设置指标考核,对养得好与差有所区别。按1个场500头饲养量,1年出栏2.5茬计算,每年每个场农户能增收12.5万元。六是开展信息服务。区农业部门联合电信部门为辖区所有家庭农场经营者配送一部手机,及时提供气象、植保、市场、价格等信息,方便家庭农场开展农业生产经营。

由于松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备,家庭农场主只要专心种植或饲养,不担心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和产品销售,任何农事都能按照计划安排开展标准化生产。

(三)提高粮地产出效益需要提升品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松江区提高粮地产出效益还有一条重要经验,是摒弃过去只讲产量不讲质量的粗放经营发展模式,走精致农业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海郊区的水稻,过去一般多以产量较高的晚熟品种为主,一是缺乏有比较竞争力的高端品种,二是收割上市时间比较集中,卖不出好价钱。这几年来,松江区家庭农场开始改变发展思路,按照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变单一的晚熟品种为早、中、晚合理搭配,不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重在追求产品的品质,把质量放在第一,把效益放在第一。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户收入。

选用优质高效品种,也是松江提高粮地产出效益的一大法宝。松江水稻原以引进上海周边地区的品种为主,产量比较高,但品质一般。从本世纪初开始,松江建设了水稻育种“南繁”基地,选育培育了品质较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早熟“松早香1号”和中晚熟“松香粳1018#”两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种植后受到家庭农场和广大市民的欢迎,市场销售供不应求,粮农收入持续增长。早熟“松早香1号”成熟时间比较早,产量低一点,但质量好,又是市场没有新大米时上市的时令产品,可以卖出好价钱。中晚熟品种“松香粳1018#”,色香味具佳。2016年、2017年连续获得上海市优质稻米评比金奖,2019年4月松香粳1018#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成为上海地区唯一入选水稻品种。从2014年开始,“松江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由松江经验联想到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调研中我们发现,上海不同地区对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的想法不一样,有的地区对种粮积极性比较高,有的地区对发展经济作物积极性比较高。其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主观上的原因,有的也确实是客观上的原因造成的。建议在确保完成中央下达粮食安全任务的前提下,应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宜粮则粮、宜种植经济作物的种经济作物。我们认为,像松江这种地方就应该鼓励他们继续种植粮食作物,并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向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其主要理由是:一是松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多为青紫泥,是种植水稻最合适的地区,历史上一直是鱼米之乡,当地农民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习惯和丰富经验。上世纪50年代全国著名的水稻专家陈永康就出身于松江农村,他发明的“老来青”水稻良种曾被全国22个省市和世界上15个国家引种。松江农民对种植水稻充满感情,对调整种植其它作物动力不足。另外,松江现有的农地主要集中在黄浦江南岸地势低洼地区,适应连片种植水稻作物,不适合“水包旱、旱包水”粮经作物夹种,不适合种植对土壤湿度比较敏感的农作物。二是种粮也能提高农地产出效益。松江种粮食的家庭农场农户收入,已经不亚于甚至超过其他区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家庭农场经营者队伍稳定,不少年轻农民还排队等老年农场主到达退休年龄后,来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由于粮食作物实行全程机械化后,农民投工大大减少,一户两个劳动力可以管理一个150亩左右土地的农场;反之,若调整为种蔬菜等经济作物,势必造成劳动力大量增加,需要招聘外地农民工,付出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巨大,基层干部也没有调整的积极性。三是松江发展家庭农场已有10多年的时间,各类为种粮食服务的农业机械已配套成龙,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日臻完善。一旦调整产业,相应的农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和机械装备等都要作相应调整。不仅会造成农业投入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调整后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形成,没有10年左右的时间难以实现。

(二)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根据中央对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目前上海各区也正在研究对策措施,有的区把重点放在引进一批现代农业项目上,有的区则把重点放在培育和提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上。我们认为这些都十分重要。但在调研中,松江区提出的一条建议,我们认为需要引起各级领导重视:这就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增收不能忘。农业要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农民能不能得到实惠。结构调整了,农民得不到实惠,这不能算成功。松江区家庭农场全部由本地农民承包经营,随着家庭农场的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粮食产业链不断配套,农民收入正在不断提高。从事家庭农场经营已经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需要竞争上岗,而且收入水平比较稳定,往往高于工厂的打工者。建议今后引进的各类现代农业项目,可以提倡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的办法,为农民增收建立保障机制。

(三)提高农地产出效益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1.加大对土地流转扶持力度,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成本。近几年来,随着上海建设用地出让金的不断提高,农地的流转费也呈增长趋势。目前全市农地流转的年平均价格已经达到1172元/亩,以上海单季晚稻平均1100斤/亩左右,每斤稻谷1.3元收购价计算,1亩单季晚稻总收入大约在1430元左右,土地成本已经占了82%。松江区为降低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土地流转费用,从家庭农场成立起就及早谋划,他们在浦北地区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笔支持浦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基金,并用这笔基金为浦南土地流出方老年农民一次性交纳了城镇社会保障金,使他们享受城镇退休人员的待遇,从而有效降低了农地经营者的用地成本支出。2019年松江区土地流转均价为765元/亩,仅为全市平均价的65.3%,比全市平均价格低了407元/亩。以松江每个家庭农场平均经营152亩土地计算,每年可以节约用地成本6万多元。

2.加快落实“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产出率、农村资源利用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就必须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做到全产业链发展。这就涉及目前影响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最大难题,农业发展的产业用地和乡村发展用地落实难的问题,农村基层反映十分迫切。对这一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系列解决“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的政策,十分鼓舞人心。在调研中大家希望加快出台具体操作性文件,进一步落实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业设施用地等政策,及早解决审批问题。建议自然资源和农业农村等管理部门,加强对政策落实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