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上海“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建议

时间:2024-05-23

■周留昌 贾 佳

***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统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以立足于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高度,坚持“两个面向”和“两个对标”的总体要求,谋划上海乡村振兴,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等诸多重点工作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取得明显成效。表现在:注重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强的基础不断夯实;围绕生态宜居,实现农村美的形象初步彰显;围绕改革共享,实现农民富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上海超大城市特点,集中精力抓落实,求突破,增动力,强领导,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乡村振兴既有盆景也有风景,成效明显。然而上海乡村发展的短板和问题也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第一,农业比较优势减弱,发展资源和生态资源不够丰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农产品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第二,农村空心化趋势依然加剧,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第三,农民持续增收途径狭窄,增收势头在减弱。第四,城乡之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上海乡村振兴具有小郊区和全球超大型城市的特殊背景,乡村资源空间有限但作用明显。要正视问题短板和乡村振兴的作用,以及抓住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力支撑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应将上海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一并思考,有效衔接,融合推进。我们认为,上海“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应立足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特大型城市的定位和视角,深入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确立上海农业农村区域发展特殊的功能作用和空间地位,更加强调其绿色生态功能和产品应急保障功能,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谋划上海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十四五”上海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建议

(一)建设高质量绿色生态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农业产品

就上海自身,以优质大米和绿叶菜为主的地产农产品,在上海农业生产结构化调整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米袋子和菜篮子,其所发挥的市场应急保障功能和绿色生态品质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上海绿叶菜自给率在75%左右)。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要牢牢抓住现代农业种源科技研发优势和消费市场优势,充分运用现有土地资源,着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满足中高端消费市场的高精特农产品生产和花卉产业经济,以弥补地域空间和土地资源不足,发挥农业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打造高品质绿色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美丽舒适的生态生活空间

上海郊区农村具有城市后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发挥乡村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绿色生态涵养功能,深度提升乡村生活功能,通过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配套,与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谐的建筑景观融合,为农村和城市人口提供宜居的现代生活空间。

(三)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机制,推动城乡发展双轮驱动

重点在于:从城乡居住形态来看,要推进农村小集镇建设与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双轮驱动。小集镇是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农村小集镇建设都是未来的区域重点。应通过公建配套服务设施高水平建设,打造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生态宜居的小集镇环境。从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来看,一方面,要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销一体化和农旅文一体化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释放乡村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生态优化型产业的空间承载能力,立足长三角核心产业发展,吸引高精尖科技企业及各类创业创新群体等逐步向乡村转移。

(四)做强高效多元生产性服务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面支撑。从乡村发展来看,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从乡村规划、乡村设计、乡村建筑到乡村艺术等。从农业产业来看,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等全产业链打造,包括科技研发、农资供应、农机服务、金融信贷、物流营销、品牌打造等。特色地域品牌、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乡村、特色小镇打造均需要相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应全部纳入并成为上海乡村振兴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新多元形式实现与乡村发展的共享共生。

(五)建立健全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政策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推动乡村在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要素的汇聚和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