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改革开放40年海门崛起三个千亿级产业

时间:2024-05-23

■成青青

40年改革开放,40年砥砺前行。海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先后崛起了家纺业、建筑业、装备制造业三个千亿级产业,更加令人瞩目。

海门,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县级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74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100亿元;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4633万元上升到2017年的72.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78的1.07亿元上升到2017年37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2824万元上升到2018年3月末的809.1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4.58亿元上升到2017年775亿元。与此同时,2017年,海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2.6%,海门城乡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4万元和2.25万元。海门进入全国县域千亿GDP俱乐部,名列“2018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18位,2018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1.1亿元。

据《海门市志》介绍,1976年,海门工业产值仅为1.91亿元,1978年3月,海门将28个家具厂、手工业综合社及1622名职工划归社镇统一管理,当年实现产值1853万元。目前海门工业,已经拥有纺织、轻工、建材、机械、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12大产业,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163.3亿元。

一、家纺业从“露天地摊”到年生产能力超2000亿元

海门素有“家纺之都”美誉,拥有的“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以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塑造出了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叠石桥原架于海门与通州两地交界的河上,地处偏僻,因其桥墩用小石条井字形叠起,故名叠石桥。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这里成了农民偷偷进行商品交换活动和躲避打击的“避风港”,市场得以在夹缝中生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批头脑灵活和善于经营的人,冲破精神枷锁,放开手脚搞起了家纺业,如今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叠商。

叠石桥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缩影。自1978年以来,市场先后进行了六次改扩建,从起初的露天地摊,到简易竹棚,到砖木结构营业用棚,再到1992年兴建了叠石桥绣品城,2001年扩建了叠石桥国际家纺城。2010年扩建的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三期工程,占地606亩,总投资25亿元,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包括核心交易区、步行休闲区、布艺广场等5大功能区域,成了集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第六代现代化家纺专业市场。目前,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总建筑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拥有2万多个商铺。

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以“产业链条完整、公共服务优质、功能配套健全”设施,覆盖周边8个县市区、30多个乡镇,从业人员50多万,拥有家纺企业5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家纺企业3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及外贸企业300多家,家纺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35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家纺业是海门的传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叠石桥加快实施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工程,以创新求发展,以转型求突破,形成了产业与市场、开放与开发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2018年9月,叠石桥家纺国际博览会开幕,3000多个品牌集中亮相,20多个国家的采购商参会,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叠石桥市场的生机和活力。

“互联网+”电商,为家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叠石桥家纺和阿里巴巴1688联袂,建成了国内在淘宝网“中国质造”唯一上线的家纺产业带。据介绍,在叠石桥市场从事家纺电商近2万家,网上交易量占实体商铺销售总额的30%以上,仅2017年叠石桥市场线下加线上年销售已达1000亿元,其中线上销售已超300亿元。叠石村被省商务厅评为“江苏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突出专业市场,加大政策创新。201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叠石桥正式成为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为此,相继出台了《江苏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商品认定体系与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持续完善了“主体准入、通关便利、免税、外汇管理”等方面配套政策,以及面向外贸公司、中介机构、采购商、经营户的优惠政策、激励措施,不断优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基本流程,吸引了贸易、报关、物流、翻译等中介服务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进驻。至2017年底,叠石桥累计报关近5万票、通关出口近60亿美元。

“跨国直营”闯荡世界,境外叠石桥华侨超过5万人。先后在非洲、南美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境外公司,在智利、德国、罗马尼亚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专业家纺市场、分拨中心、物流中心。叠石桥家纺境外商会协会达到20多个,叠石桥市场超过15%经营户直接从事外贸,30%经营店铺间接供货业务。位于叠石桥市场的林西村,被评为江苏首个“华侨村”。同时,为更高端地服务外商,使外贸商品提挡升级,市场不断整合优质资源,拓展外贸服务功能,开辟了国际外贸专区,让外商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未来3年,叠石桥市场将以现代家纺产业为依托,确立目标取向和重点。

二、建筑业年产值从2948万元到1729亿元

海门系长江冲击平原,成陆时间久远,但涨坍不定。历史上鉴于需要护坡治坍、建房造屋,催生出众多能工巧匠。1978年之前,海门建筑泥木匠主要依靠师傅带徒或以亲友搭伙形式从事建筑业,文化水平偏低,技术要求不高,徒工学手艺主要靠心灵手巧。1958年,海门成立建筑工程公司,至1978年海门建筑工人参与大庆、新疆等地建筑工程,从业人员增至8800多人,实现建筑业产值2948万元。

40年的改革开放,海门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筑队伍、建筑企业、建筑工程、建筑市场和建筑管理等不断迈向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海门被誉为“建筑之乡”“建筑铁军”。2013年,海门建筑业产值实现1050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到2017年,海门建筑业产值实现1729亿元。

近年来,海门建筑业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向高端转变、企业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转变。同时不断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内涵,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建筑产业,全市建筑业规模在全省各县市中连续多年位居前列。目前,海门现有各类建筑企业265家,列全省县市第一。其中拥有南通三建、中南建筑、龙信建设和中联世纪等4家特级资质企业。海门成为“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是全省唯一县市。

面对建筑业的“品质革命”,海门建筑不断放大科技品牌效应。按照“建筑工业化、产业集群化、技术集成化、低碳节能化、全产业链化”的发展方向,推动海门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多年来,海门建筑累计已捧回34座“鲁班奖”,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45%。南通三建通过物联网、智能设备等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创建智慧建工,2018年5月,被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评定为2017年度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发展“最佳”实践案例。龙信集团与东南大学合作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南集团的NPC技术、龙信集团的PC技术等高新技术,经受了市场的考验,引领着行业的发展。

勇于拓展国际建筑市场,“脚手架”搭到南非、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门建筑充分用好南通三建、苏通建设等企业对外经营签约权,坚持外援项目承包、国际工程承包、外资开发、劳务输出并举,扩大海外经营规模,提高盈利能力,在江苏省建筑外经领域保持领先。2016年,海门建筑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南通三建与中信建设、中建国际、中工国际等国际承包商合作,在赞比亚、安哥拉、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先后承揽各类大型工程20多项,先后成功中标援建多哥议会大厦项目、亚美尼亚中文学校、刚果(金)加丹加省综合医院项目等8个项目。

实现海门建筑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推动海门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转变。海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海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新建建筑预制装配率达到25%以上,装饰装修装配化率达到30%以上,新建成品住房全装修率达到40%以上。

三、装备制造业从零起步到年产值1243亿元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十二五”以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海门装备制造业从零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17家。2017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24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7.5%,成为继家纺业、建筑业之后第三个超千亿元产业,撑起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海门注重装备制造业项目的集聚。现有23家世界500强和央企在海门投资兴业。近两年,海门招引的200多个超亿元项目,其中六成以上是装备制造业。如招商局集团在海门投资200亿元,建设豪华邮轮制造及配套产业园项目。目前,为豪华邮轮制造积累经验的国内首艘极地探险邮轮船体已经合龙。“十三五”期末,我国第一艘豪华邮轮将在这里诞生,并将在海门形成千亿级邮轮制造产业。

在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中,海门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拓展。据统计,海门每年实施的工业投入中,六成以上来自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改投入。已经形成了一批如石油钻井平台、特种功能船舶、特种工程船舶、液压成套装备、RV减速器及工业机器人、工业模块装置、车用空调压缩机、“轻量化”汽车配件、核电站用特种管材等高端产品,并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居于领先水平。涌现出了招商局重工、通光集团、中兴能源装备、金轮针布、振康机电等一批发展前景好、主业突出、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大型装备制造集团。

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中,海门不断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海门装备制造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多家、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17个。2017年海门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2件,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海门制造业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73%,全市共有60多家企业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共168项。中兴能源装备入围“2016年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核电站用特种管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油威力液压科技的高端液压阀填补国内空白,并成为全国液压行业前三强。

海门装备制造的快速崛起,已经形成了工业机器人、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同时形成了船舶制造、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三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初步建成了江苏海门装备产业园、江苏省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东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高端输变电装备科技产业园、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园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