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运河史话(二)

时间:2024-04-24

木匠

大运河史话(二)

木匠

柳孜镇

上周我们说到,隋炀帝登基做了皇帝的第二年,即下令开挖了从淮安到洛阳的通济渠,且仅用了六个月就完成了,创造了人间奇迹。然而,这种奇迹的创造,也使王朝付出了血的代价……

皮日休《汴河怀古》的第二首: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是千古名篇。

历代诗人咏运河的诗不少。但十有八九都是借此河批评隋炀帝荒淫无度,骄奢淫逸,搜尽民脂民膏的,所谓“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再不就是写写运河两岸的风光。立意,也就是所站的高度,都无法与这首诗相比。

比如,唐人胡曾的《汴水》: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人李商隐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文印设备作为企业对内对外的重要沟通工具,不仅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充当着信息传输的重要节点,同时其使用和管理本身,也正在向信息化方向演进。目前,企业整体打印架构部署正在为企业管理者所接触和认知,这其中不仅包括简单文档的打印输出,同时也融入了包括设备管理维护、信息安全管理、运营效率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因此,对公司来说,兼具安全可靠与高效严谨的整体打印管理解决方案,将成为其实现设备高效管理与文印信息安全的有力手段。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堤》: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还有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和宋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等等。

而皮日休的这首诗,却一反众口一辞地将大运河的开凿视为隋朝灭亡的一大祸根的这种陈腐的论调。批评持这种观点的人,完全看不到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明显改善,对发展经济的莫大利好。“至今”二字,说明这条河造福后世的时间之长;“千里”二字,说明了得益于这条河的地域之广;“赖”字则表明这条河为国计民生的不可或缺。当然,诗人也没有完全无视隋炀帝的“水殿龙舟事”,但诗人更看重的还是这条河为华夏民族带来的好处,并抬出了大禹治水的功业与之相比,可谓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说它是千古名篇,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通济渠一直通航到元朝,大约有720年。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渐减弱,位于河南郑州的通济渠历史上著名的惠济桥,渐被淤埋在了泥沙之下。

2014年,河南郑州文物部门曾对惠济桥进行过一次考古发掘,该桥是当地最古老的石孔桥,始建于隋唐时期,后经历代加固修复,现存的这座桥是明代时修建的。现在的通济渠几乎是一段消失了的运河,但历史上通济渠的漕运,从江南运来的物资,给沿线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中原城市带来了繁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写的就是北宋时期,开封运河两岸的景象。

淮安水利枢纽

又,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通济渠上的安徽淮北柳孜镇,发现了8艘唐代的沉船,船中还有大量精美的唐代瓷器。发掘出来的一个宋代石砌建筑,据考证为当时的货运码头。这个发现震惊了考古界,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如此之多的古代沉船还是首次。其中有一艘船,是用一整棵大树雕凿而成的独木舟,更为难得。

柳孜镇历史上因通济渠穿镇而过,非常发达,是唐代淮北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南北漕运、商旅往来不绝。据史书记载,因黄河经常泛滥,唐代每年都会疏通一次通济渠。到北宋末期,政权衰败,对运河的管理也逐渐废弛了。黄河数次大决口,导致了通济渠高出地面五米之多。

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塞,柳孜镇也就此衰落下来。

永济渠和江南运河的开凿

在通济渠开通后的第三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了从洛阳到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通州的广济渠。广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全长900多公里。

公元611年,隋炀帝自江都沿运河北上,仅用了50多天,就到达了涿郡。要知道隋炀帝既不是轻车简从,也不是只带了一两千人,从江都到涿郡的。不包括沿途使用到的迎来送往的人员,只计一路随行的诸王、百官、后妃、宫女、太监、普通下人和禁军,就超过了15万人,肯定还有大量的物资。由此可见,通、广两渠的通航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大!

广济渠不仅是隋朝调运黄河以北粮食的主干线,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军队和战备物资的主渠道。历经千年风霜,如今留下的只有几段残存的古河道了。

千年古县河北管陶县因为地处永济渠畔,曾经兴盛一时。当年这里出产的陶罐沿着运河运往全国各地,现在这种技术依然保留了下来;离管陶县300公里的沧州,还有一段保存得较好的永济渠。到过沧州的人都知道,在沧州市东南郊、距离市区16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我国保存年代最久(铸于公元953年)、形体最大(长6.3米,宽3米,通高5.5米,重约32吨)的铁狮子。这个铁狮子就是为镇实穿城而过的永济渠而铸造的。

公元610年,隋炀帝又下令疏通了从镇江到杭州段400公里的运河,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开通全长2000多公里大运河,后人称之为“隋代大运河”。隋代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是隋晚期的国都洛阳,这里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代中原王朝也因为大运河的存在,更多地关注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南宋时代,已运转了五百多年的隋代大运河因管理不善,竟至逐渐荒废,很多河道都出现了断流。中国大运河需要新的开拓者。这新一代的开拓者,就是来自草原的蒙古人。公元十三世纪,当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将元朝的首都确定在北京的时候,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作用,让他无比惊讶。帝国必须要有一条运河,沟通南北!为此,开凿和疏通运河工程再度启动了。

公元1289年,忽必烈下令开凿了会通河,这条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的安山。如此一来,大运河被拉成了一条直线,漕船再从江南开到北京通州,就不必绕行洛阳了。这就是今天人们说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相比,从杭州到北京的距离被缩短了900多公里,大大降低了漕运的成本。但漕船只到达通州还是不够的,忽必烈继续开凿运河,又把运河从通州延伸到积水潭,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通惠河。

今天的北京后海是元朝积水潭大码头的一部分,元朝时的积水潭大码头包括今天的后海、前海和西海。大运河全线开通以后,元朝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漕船,每天川流不息地将来自江南地区的粮食运送到积水潭。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隋代开凿的通济渠和永济渠的重要性大大地降低了。官府几乎放弃了对这两段河道的管理,河道的淤塞与消失也就成为了必然。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太湖四大湖泊。

京杭大运河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不仅是因为它的长度为世界第一,也是由于它复杂的工程技术。黄河每次决口,淮河首当其冲,大运河也会随之受累。历史上的淮安清口水利枢纽就是针对黄河夺淮而设计的大型水利工程。在这个区域内,修有多个拦水坝,可以起到拦沙、泄沙的作用。

今天,在江苏淮安城郊,有一个2003年建成的水路立交工程——淮安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大型货轮在京杭大运河上南北交通,而在水面下自西向东流淌的则是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呈十字形交汇,这是亚洲最大的水路立交工程,也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淮安的古今两大水利枢纽都是我国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高超智慧的集中体现。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