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23年元旦起施行

时间:2024-05-23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日前表决全票通过修订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此次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坚持全面体现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从生产环节到加工、消费环节,做好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

压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将农户纳入监管范围,明确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应当对其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地方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负责;加强收储运环节监管,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食品生产者等的检测、合格证明查验等义务;针对出现的新业态和农产品销售的新形式,规定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从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和标准制定。明确实行源头治理、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的基本原则,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农产品品种的风险管理。同时,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进一步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内容,并确保严格实施。

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管控措施。坚持源头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价制度,对控肥、控药、控添加剂,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农产品生产者的内部质量控制;明确储存运输环节的监管要求,防止对农产品造成二次污染;建立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和追溯管理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实现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责任可明晰。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明确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健全随机抽查机制,并明确采集样品应当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同时,强调农业农村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和执法衔接,建立全程监督管理协作机制,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质量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地方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与食品安全法相衔接,提高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对做好行刑衔接作出规定。此外,考虑到我国国情、农情,对农户规定较轻的处罚,既起到震慑作用,又兼顾农户的发展现状,引导农户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强调,充分发挥渔业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拓展食物来源、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外交大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生产和生态、外延和内涵、国际和国内、发展和安全、监督管理和支持关爱五个关系,着力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立足大食物观,以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宜渔则渔,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和安全统筹,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渔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提高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全面提升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现有生产能力,着力抓好水产品稳产保供;管好用好大水面,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扎实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强化改革创新,提升渔业治理水平;加强执法监管,守住渔业发展底线;提高远洋渔业发展和对外合作水平,推动渔业“走出去”。

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专题交流活动日前指出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关键是创新村民议事协商的渠道、方式、载体,拓展议事协商的范围,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关键是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关口前移,坚持综合施策,畅通调解、仲裁、复议、诉讼等多元化解决机制;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关键是坚持党委政府主导,自治组织主推,营造整治的氛围,形成高压的态势,一鼓作气、务求实效,并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实现以新风易旧俗。

全国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培训班日前要求各地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等关键环节,健全推进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平台载体,加强宣传推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引领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5)》,将着力从加强农资保供工作机制建设,健全提升农资流通网络体系,创新优化农资供应服务方式,做强做优做大农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资数字化建设,切实加强农资质量管理等6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到2025年底,推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流通主渠道地位得到巩固提升,县域农资流通网络体系健全优化,社有农资企业市场份额、直接面向农民销售的肥料占比明显提高;农资经营服务和应急配送能力显著增强,未来3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达到年均5亿亩次以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肥料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成熟模式在更大范围得到推广;推动系统农资企业综合实力增长,联合合作有效加强,数字化和品牌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供销农资、放心农资、绿色农资”形象得到进一步彰显。

江苏省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全面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牵引性工程。聚焦延链壮链,打造产业融合高地。大力发展8个千亿元级产业,做强10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园区平均产值80亿元,主导产业产值比重超过80%。聚焦利益联结,打造主体培育高地。建立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培育培强一批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方式。2021年省级以上产业园平均带动农户就业1.5万人,园内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聚焦高质高效,打造“五化”发展高地。积极推进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园区绿色农产品占比75%、高标准农田占比超过90%、设施化生产达75%、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聚焦先行先试,打造改革创新高地。推进农业农村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创新“产城相融、园村镇结合、一体化发展”路径,着力破解人、地、钱等方面瓶颈制约。整合各级财政资金超300亿元支持园区建设,产业园适度规模经营率达83%。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召开全省饲料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力以赴抓好下一阶段饲料、瘦肉精、生鲜乳监管工作:一是持续推动玉米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加大宣传和利用好农业农村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及应用平台,深入开展替代资源调查评价,大力推广应用减量替代技术,做好案例征集和示范推广。二是扎实抓好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坚持“权限下放、标准不降”,严把准入关口,加强事中监管,扎实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检查、质量监测和专项检查,对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加大查处力度依法惩处。三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思想认识再提高、工作措施再落实、攻坚行动再发力,坚持压紧压实责任与细化实化措施相结合,防控大风险、整治大隐患、杜绝大事故。四是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规范开展饲料生产、生鲜乳收购、运输等许可审批工作,加强饲料统计工作,提高填报质量,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五是更大力度加强“瘦肉精”监管。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建立监管清单,切实做好产地出栏、屠宰入场和外省入苏三个关键环节的“瘦肉精”监测,强化执法联动,始终保持“动态清零”的高压态势。六是不断强化生鲜乳监管。建立清单管好主体、明确要求管好流向、加强监测管好质量,全面抓好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质量安全监管。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强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成果应用,满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需求,提高农村资源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大流转交易市场金融有效供给,鼓励各类银行、保险、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围绕交易主体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各环节中的支付、结算、融资、保险、担保等需求,加大资源投入,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和便利度等。

江苏首单政策性小龙虾收入保险日前正式落地徐州市丰县。据悉此次保险项目是由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丰县支公司推出的农业保险创新产品。此次保单将为丰县1328亩小龙虾养殖地提供318.72万元的风险保障。

江苏省淮安市近年来发展“五大集群”,做强园区平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五大集群”,乡村振兴有源头。淮安市稳步推进稻米、小龙虾、规模畜禽、螃蟹、特色蔬菜五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全市特色高效种植优良食味稻面积280万亩,认定绿色蔬菜产业基地93个。以小龙虾、螃蟹为特色的水产健康养殖面积59万亩;“盱眙龙虾”以306.5亿元品牌价值雄踞全国水产类榜首。做强园区平台,乡村振兴有龙头。淮安市深化农业园区建设,创成国家级农业园区5家、省级农业园区13家,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产业强镇4个,省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2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引领生产要素加速向园区集聚,保障产业加速发展,有力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江宁区“十四五”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聚力打造都市田园乡村示范样板的实施方案》日前正式发布。方案提出,将构建四大片区、五条示范带、十个聚落体系的“4510”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以聚落为建设单位,实施片区化、组团式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产业、文化、人才、数字、治理等集成赋能,高水平高质量建设经营乡村。到2025年,农村厕所、污水、垃圾治理标准更高,村容村貌更具特色,长效管护全面落实,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保持100%,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700个以上;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街道、示范村覆盖率达30%以上;建成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各30个,数量继续保持省市前列,形成一批特色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共富乡村样板,力争创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省级示范区。全区每年将重点打造3~4个聚落,同步推进5条美丽乡村风景示范带建设。2022年,将重点推进湖熟水乡、青龙山、金牛谷3个聚落建设,统筹推进其他7个聚落建设;同步推进西部丘陵田园、东部运动康养、中部水韵田园示范带建设;建设水美乡村3个、绿美村庄14个、美丽乡村宜居村80个;全年争创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400个,打造更加美好的都市田园乡村。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过6.3万个,较2012年底增长了320%。“十三五”以来,每年向社会提供农产品实物总量超过2亿吨。

我国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提升,农业用种得到有力保障。目前,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培育推广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超级稻多次创造水稻高产世界纪录,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取得突破,品种对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断加速。研发推广稻田绿色种养、水产养殖水质调控、降解地膜和残膜回收等绿色技术,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等农业绿色行动,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农膜回收率超过80%。

上海市日前举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启动仪式。自2022年起全市每年培育50名带头人,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250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辐射带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培育对象要做到心中有目标、事业有追求、学习靠主动,要站在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位置、为城市核心功能服务的角度、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战略空间的高度去考虑产业发展,努力挖掘上海现代绿色都市农业所承载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通过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经营主体的发展空间。为培育对象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培育方案,20位本市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领衔成立的“头雁”项目导师团,将根据培育方案进行跟踪服务指导。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浙江省未来农场建设导则(1.0版)》,要求加强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与管理理念,系统性地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分配体系优化重构,实现农业要素集约化、生产智能化、产业生态化、管理高效化、功能多样化的未来农场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新型组织。

建设类型。科技引领型。面向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充分激发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潜力,充分应用新一代科学技术与智能装备,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强化农业产业科技赋能的实效性,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方面取得有效成果。产业引领型。通过规模化经营、全产业链配置以及经营模式再造,创新农业经营管理理念、模式与制度,打造产业链条齐全、品牌效益突出、规模效益显著的生产经营模式。建设构架。未来农场的建设可概括为“3+5+N”,“3”为农业产业大脑、“浙农”系列应用、未来农场数字化管理应用等三个关键支撑;“5”为5项能力建设;“N”为未来农场、未来牧场、未来渔场等N个应用场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