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刘明江 解 航 潘圣文 蒋德明 张炽源
粮食安全历来是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关乎国家安全的大战略。为努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努力打造连片成面“吨粮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常州应有贡献,我们深入实地走访,吸纳多方意见,认真思考、探寻提升常州粮食生产能力的工作路径。
江苏省常州市近年来严守耕地红线,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粮食产量稳中有进。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42.6万亩,总产量69.5万吨,平均亩产948公斤。
牢牢咬住“一个指标”。坚持把粮食稳产增效作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全面出击,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牢牢稳定在考核目标以上。不折不扣落实好责任。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意见,全市重视粮食生产的氛围日趋浓厚。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先后三次专题调研春耕备耕、三夏生产和粮食安全情况。动真碰硬抓好考核。紧盯省定粮食播种任务,进一步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和考核细则,合理拉开考核档次,层层分到板块、亩亩落到地块,以考核促生产,确保面积只增不减。尽职履责联动配合。推动农业农村、发改、统计、国调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全力做好粮食生产、收购、数据统计等工作,确保粮食“产得出、卖得了、计得实”。
认真写好“两篇文章”。抓住种子和耕地“两大关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引领导向作用,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狠抓种业创新,为丰收增底气。实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发挥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优势,加快推广高产、抗逆粮食作物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开展种子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查处“白皮袋”种子等违法行为,保障用种安全。2022年以来,全市已出动执法人员697人次,检查种子生产经营单位310个次,查处种子案件3起。狠抓农田提质,为丰收添硬气。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实地核查等手段,对全市耕地保有量、种植情况开展全面摸排调查,确定全市现有耕地亩数。率先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建立耕地分类清单,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建成省、市、区三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点89个。以规模化高标准农田替代碎片化零散耕地,上图入库、统一管理,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33.55万亩,入库120万亩。按照源头减量、过程循环、末端拦截的总体思路,率先在全省开展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设5000亩。
稳稳撑住“三大保障”。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春耕备耕、夏种夏管等关键措施落实,打牢粮食稳产基础。资金支持实。加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水稻田生态补偿、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落实,2022年已下达各类资金1.5亿元。继续对水稻、小麦、油菜等基础保险保费实施保费全额补贴,农户保费缴纳“零负担”,让种粮有保障、得实惠。农资供得上。强化农资供求信息调度,针对疫情期间农资运输不畅问题,第一时间发布农业生产资料运输车辆通行证办理指南,春耕备耕期间全市供应化肥1.1万余吨、农药500余吨,水稻、玉米、大豆等种子3500余吨,夏种夏管期间共备水稻种子300万公斤、秧盘786万张、肥药1.1万余吨,保障农活不断线。服务不间断。成立技术咨询指导专家团,及时研究制定麦油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推动关键田管措施落实,促进麦苗转化升级,一、二类比例达85.7%,为近五年最高。依托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利用398台无人机开展春耕施肥喷药120万亩次。应用水稻集中育供秧,全面推广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和绿色防控产品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及模式,挖掘水稻增产提质潜力,让粮食安全基础更牢靠。
虽然常州市“吨粮田”建设工作起步早、基础好,但在耕地质量保护、先进技术应用、种粮劳动力、资金投入、种粮收益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
耕地存在“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常州作为人口和经济增长快速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较为突出。据调查,常州稳定耕地131.79万亩,但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已依法批准建设占用13万亩稳定耕地,加上乡镇发展的用地需求,给常州市耕地数量保护带来较大压力。同时,出于经济效益对比,一些农户占用耕地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粮食种植空间。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需加强。农田小而散、设施破而旧,不仅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也增加粮食生产成本。溧阳市某村反映,该村每块耕地面积为1~2.5亩,地块小且地界多,补丁地插花存在。另外,建设高标准农田涉及重新布局和规划田块、修建机耕道和灌排水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势必占据一定的耕地面积,改变耕地权属调整,部分农民积极性不高。
高标准农田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受限于资金、机制等因素,高标准农田建后维护管理工作有欠缺,其使用寿命遭到一定程度压缩。金坛区某村反映,由于难以支付每年46万元的农田基础设施维护费用,部分排灌、机耕道路出现损坏,影响高标准农田长期、长效使用。
高产高效用种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低产低端品种“多而杂”。据统计,常州水稻实际应用品种41种,小麦实际应用品种23种,品种多、杂、小,影响了栽培指导、病虫防控、肥水合理利用等技术措施效果,增加了粮食稳产增产隐患。劳动力年龄偏大。一些种粮大户反映,粮食合作社雇员年龄普遍超过60岁,难以操作各类新型农机装备。基层农技人员偏少。某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反映,因“三农”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原因,导致基层农技人员流失。
建设资金投入不够、产出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偏低。当前常州年均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亩均投入约3000元,对照本省部分地区的投入强度,存在一定差距。种粮成本明显增加。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十三五”初期,常州种粮人工单价为100元/工/日,目前已涨到150元/工/日;稻麦两季肥料农药成本由438.6元/亩上涨到目前496.7元/亩,涨幅13.2%。各项成本上涨压缩了种粮收益,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
守牢耕地资源,让百万良田成为稳产高产“大粮仓”。试点开展耕地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集约化整治、精细化质量、系统化生态、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种植、信息化建设等“六大工程”,实现严守耕地红线、全面提质增效、增大粮食产能、优化耕地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创建“智慧耕地”等“六大目标”。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合理规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充分协调耕地保护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新一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现全市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优化、生态有改善、利用更高效、保护可持续。切实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制度,严格落实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落实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耕地“进出平衡”制度。
改进农业技术,让“吨粮田”不再成为“望天田”。根据各地区生态条件及产业化发展需要,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因地制宜确定当地主导品种,加快推广应用高产、抗逆、优质、专用粮食作物新品种,同步加大宣传推介,推动主导品种、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切实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结合、生态绿色环保要求,大力推广省工节本高效增收新技术、新模式,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广泛建立粮食绿色丰产高质高效示范方,打造一批优质稻麦产业化基地,提高大面积生产管理水平。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活动,让广大种植户及时掌握各种先进适用的粮食生产技术,确保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农田建管,让每一株禾苗都长成“嘉禾穗”。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计,据实投入。加大对丘陵地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丘陵地区实施小田变大田、弯变直等改造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补助修建水源工程、管道灌溉及排水渠系、田间配套工程、喷滴灌工程、田间交通工程和农田林网建设等。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出台市级层面的管护制度,确保主体明确、制度健全、资金明确,实现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对于公益性项目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农民自主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并存的管理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人,签订合同,健全责任制度,确保做到建成一片、管好一片、受益一片。
优化资金运用,让广大种粮农民都挑上“金扁担”。有效整合目前中央的耕地地力保护、稻谷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等政策性支农资金,对种粮农民实施一次性综合补贴,做到“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同时,明确对象,严格审核,规范操作,不断提升补贴政策的精准性、规范性、及时性,切实提高种粮农民对种粮政策兑现的获得感。进一步优化市级水稻田生态补偿政策,借鉴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先进做法,修订完善现有的水稻田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建立三年一调的动态机制,逐步提高水稻田补偿标准。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巩固三大主粮农业保险覆盖率省定80%以上基本面,按照省统一部署,2022年高质高效完成粮食作物收入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加大主粮作物商业性保险险种开发和试点,切实解决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让农民真正挑上“金扁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