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问题导向多维聚焦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时间:2024-05-23

周振兴 李 岩 刘 洋/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从问题导向多维聚焦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周振兴 李 岩 刘 洋/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以问题导向来解剖产业。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人群因其对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视角不同,看法各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迥异。本文拟从不同视角多维聚焦蔬菜产业,对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粗浅分析。

一、从不同维度审视蔬菜产业链发展问题导向千差万别

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其实质是对产业链进行系统优化,提高数量、质量和供给效率。客观上,蔬菜产业链长,不同领域、不同主体所面对的问题不同。

(一)蔬菜生产主体的问题导向。不同生产主体,其共性焦点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希望降低成本、提升技术水平,希望外界提供产销信息,关注品种搭配、茬口安排、市场营销等。一是生产性问题。以效益为导向,哪个品种、哪项技术、哪类农机能使成本下降,哪种茬口种植效益高,哪种种植模式能避开一窝蜂式生产,踏准市场节奏。二是市场性问题。希望有关部门提供免费或低偿市场信息、气象信息,提供种植茬口建议,有市场经纪人、终端客户与其进行销售对接;对于优质农产品生产者而言,关注建立新型销售渠道,实现优质优价。三是融资与保险问题。生产者特别是农业合作社、生产企业希望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从银行得到低息贷款,希望政府能提供金融与保险保障,在市场与气候风险中,能得到稳定合理利润。

(二)农业科研人员的问题导向。普遍关注产业技术问题,受科研项目管理考核导向影响,技术人员往往只从技术研发角度,优先考虑技术机理、先进性。省级以上单位侧重于理论研究,以论文、成果为目标,技术实用性、集成性、经济性不强,缺乏长期系统性研究;对难出成果、SCI论文的种植模式、技术集成、产业示范项目较少有人研究。论文、成果优先(尤其是SCI论文),较少考虑成果转化(品种和产业化成果除外)及技术集成推广与应用成本。一些所谓高新技术在农业园区示范后就没有推广价值,离开政府补贴就不被农民所接受。

(三)政府管理部门的问题导向。政府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保供增收。一是关注蔬菜产业布局,建立一批优势蔬菜产区,一批菜篮子基地,关注蔬菜总体产能与市场销售,尽量保证蔬菜生产均衡供应,尤其是夏淡、冬淡及重大节日期间蔬菜供应。二是关注蔬菜生产安全与标准化,加强蔬菜安全生产与市场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事件。三是关注生产组织与产销衔接,关注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力求推进产销信息衔接;关注今后谁来种菜问题,关注技术集成示范,降低产业生产成本。

(四)种苗农资企业的问题导向。为蔬菜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农机等农资企业,迫切需要找到合适的推广人群,实现精准推广。一是关注产业区域规模,包括单个主体规模和区域规模。在生产规模大的区域,便于种苗工厂化,以种苗为载体,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在区域规模较大特别是单品规模较大的地区,利于蔬菜生产种植机械推广。如蔬菜移栽机,因购置与使用成本原因,单品生产规模较小的主体或社会化服务组织普遍不接受;反之,则较易推广。二是农资产品及相关技术示范。在农资企业看来,其关键点是在传统营销渠道之外,如何让生产者知道自己公司产品特性与优势,如何让更多生产者现场了解企业产品特性与应用效果。

(五)城市蔬菜经营者与消费者的问题导向。对城市消费者而言,主要关注产品质量、价格、购买产品便利性。对农贸市场批销商而言,流通前端(基地—批发市场)经销商,关注产地蔬菜价格与产品外观质量,对内在质量关注较少。受销售渠道和经销方式影响,流通终端的批发商欢迎基地对蔬菜产品进行分拣分级,但对增加的销售成本敏感。对终端销售商而言,部分超市、直营店、门店经销商希望得到真正优质产品,优质而不超价,但目前难以在传统“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流通链条中建立新型可盈利的优质优价模式。希望在蔬菜基地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优质产品直供直销渠道,既保证蔬菜产品新鲜度,又能质量溯源,形成良好的蔬菜销售口碑。

二、从不同维度聚焦蔬菜产业,剖析蔬菜供给性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以问题导向入手,从各个层面关注的核心问题出发,从蔬菜供给与需求侧两个角度聚焦,从生产端和消费端着力,推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一)确保生产者合理利益是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导向的聚焦点

审视蔬菜产业链,无疑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是产业健康发展的焦点,当生产者长期无利可图时,必然放弃生产造成供应紧张;当政策或市场再次刺激生产时,不可避免地造成蔬菜总量、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生产过剩,造成产能波动的魔咒。

一是从产业健康发展角度看,一定数量的规模生产者和产业规模是产业链的核心。在保供增收前提下,防止产业大起大落是维护蔬菜生产者合理利益的基础,而避免播种面积上的潮汐现象,保持种植规模合理季节均衡性,减少市场供应大小年是确保市场平稳的关键。在蔬菜区域规模化的基础上,加快农机应用,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是从技术推广角度看,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最终目标是节本增效。“成本”是一个相对概念,蔬菜生产成本不能简单以生产过程中投入品总量绝对值去评价,而应以投入品与最终产出的比值去衡量。所有技术(包括种子、农资产品)载体均为生产者及其产品,在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时,必须要从生产者最终利益去通盘考虑研发,优化技术的整体应用成本。推广部门从大面积推广角度考虑技术集成与示范,创新示范推广方法;科技管理部门从市场应用角度去评价科技项目,才能使技术成果能落地生根。

三是产销对接角度看,产品顺销是确保生产者合理利益最终实现的关键。只有销售畅销,价格合理,才能对生产产生良性循环,对应用新技术形成正面拉动。反之就会造成产业波动调整,价格与产品质量不可控。因此生产者、经营者迫切需要提供精准的产能与市场信息,一方面帮助生产者合理确定生产品种、茬口布局,帮助其找到市场;另一方面,帮助经纪人找到生产者,甚至可以按照生产与交付标准提前锁定基地,以订单确保产品质量。政府部门在生产和市场之间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从供给侧入手,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产消对接”, 将优质优价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带动蔬菜生产质量稳定与效益提升。

(二)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共鸣点

共鸣点之一:如何提高蔬菜产品数量与质量。目前全国范围内蔬菜产品总量平衡,2015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32999.6万亩,总产量78526.1万吨;江苏蔬菜播种面积 2147万亩,常年菜地面积 1137.2万亩,总产量5595.7万吨,蔬菜产业产值1691.4 亿元。由于蔬菜的季节性与生鲜特性,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指标不能保证周年均衡供应,全国范围内季节性和区域性供给不平衡,品种结构性、产品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容易造成气候性、季节性市场短缺,引发气候性区域产品“撞车”,导致市场波动。解决蔬菜全时段均衡数量、品种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按照“叶菜本地供应、产能信息监测、果菜市场调配、错峰均衡发展”原则,稳定蔬菜播种面积,合理调节品种结构和茬口安排。一是解决季节性、区域性数量短缺问题。针对大中城市夏季、冬季叶菜紧缺,在蔬菜基地发展夏季遮阳网、防虫网及喷滴灌叶菜生产。确保“两淡”叶菜工作。二是做好蔬菜生产产能与市场监测预警,从品种、技术(包括茬口安排)、生产组织等方面入手,优化品种布局,增加田头冷储设施,调节上市日期;实行产品分拣分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好全国大型蔬菜生产基地产能监测工作,做好生产与市场信息发布,做到果菜生产异地基地化、产销连锁化、信息联动、错峰供应,确保蔬菜产业合理利益。

共鸣点之二:如何优化蔬菜产品供给效率。提高供给效率,必然要缩短“产地——终端”供应时间,降低生鲜菜品损耗,在产销信息及贮藏运输环节上着力。一是建立高效市场流通体系。一方面在传统“基地+田头市场+经纪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流通链条上,依托“互联网+”,利用大数据资源,建立蔬菜产地产能与市场价格预测预警系统,利用APP发布产销市场信息,通过产地产能预测预警,优化品种茬口,防止产品滞销;另一方面,对优质产品建立产地直供模式,利用“互联网+”,从产地与市场的“产销对接”,变为产地与消费者对接的“产消对接”,聚产聚消,缩短流通环节,提高供给效率。二是发展壮大蔬菜生产载体。立足提高生产者效益,形成区域专业化的蔬菜生产群体,形成单品与区域产业规模,推进蔬菜生产从单体变为合作社生产,促进合作社从单社走向联合,联社内部从联合走向生产与服务分工,增加合作联社的市场话语权。三是建立江苏果蔬农产品网上批发市场。改变传统网站信息发布做法,探索建立农产品O2O线上线下批发模式,以蔬菜企业、合作社、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为供应主体,探索建立蔬菜“订单生产、期货管理、全程溯源、异地交付、信用管理”模式,建立新型高效的蔬菜市场流通体系。

共鸣点之三:如何提高蔬菜产业市场与科技竞争力。在大市场、大流通背景下,蔬菜产品成本与产品上市时间、消费群体认可度成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是实施蔬菜全成本控制。帮助生产者、经营业主在生产与流通环节降低成本。要破解人力资源紧缺问题,目前人力资源成本占蔬菜生产总成本30-60%,茄果类人工成本更高。而生产总成本占蔬菜产值的45%-75%,规模经营户成本普遍高于一般户,土地租赁、设施大棚固定资产折旧、农资成本、人力成本等刚性成本居高不下。通过蔬菜作业机械、智慧农业技术,降低日益增长的蔬菜生产成本。二是降低流通环节损耗。逐步建立蔬菜全冷链流通,通过田间冷藏设施、分拣分级、全程冷链运输,减少流通环节损耗。三是加强产业品牌建设。通过产品质量提升增加区域产品美誉度,发展蔬菜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蔬菜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

三、从产销对接入手,突破蔬菜产业发展瓶颈

(一)以蔬菜产销衔接为切入点,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做好产业大数据资源整合。一是从大众蔬菜产品产销衔接入手,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建立产销大数据平台。从农户、农业企业的销售入手,由省级农业部门牵头,与现行蔬菜生产监测、市场价格监测体系结合,基于移动互联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开发涵盖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情监测、农技推广、农资服务、农业保险等功能于一体的手机功能平台,利用农民培训工程、高效农业保险推广至基层一线;利用大数据,对蔬菜生产产能与市场价格作出预测预警分析,为菜农提供相应的农技咨询与农资品牌推介服务,为蔬菜生产保险提供相关数据。二是从优质农产品直营直销、联产联营入手,针对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标准园,跳出传统“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销售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市场聚消、基店互动、统分结合”的互联网模式,推广田头分拣分级包装,开展溯源生产,与终端超市、农产品直营店、集团客户对接,实现优质优价。

(二)以蔬菜产业区域规模+区域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增强“苏菜”产业形象,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在蔬菜基地建设基础上,分区域建立优势蔬菜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苏北沿陇海线冬春设施蔬菜产区、沿海塑料大棚春提早蔬菜优势产区、南京周边叶菜类优势区、苏南环大中城市精细蔬菜生产区、里下河地区水生蔬菜优势区。在其他区域发展大蒜、芦笋、山药、牛蒡、白芹等特色蔬菜产业基地。按照“蔬菜基地化、基地规模化、田头市场化、储运冷链化、交付标准化、产销信息化”原则,打造一批优势蔬菜品牌产业基地。一是积极探索新型土地流转机制,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改变传统土地租赁流转模式,从土地入股、技术服务、订单生产、统一标准联产联销等方式,将蔬菜生产基地向生产专业化、规模化转变。培育一批蔬菜单品专业村、镇、县(区),如胡萝卜专业乡、西葫芦专业镇、黑木耳专业镇等,在专业化、规模化的基础上,建立田间批发市场。二是推进产业链生产环节专业化,降低生产成本。如种苗专业化、技术服务专业化(如机械移栽、植保服务、营销服务等),防止区域内种植品种多乱杂,形成规模。在淮安红椒、宝应荷藕、东台西瓜等地理标志品牌产品基础上,新培育一批蔬菜区域公共品牌。三是加强对区域公共品牌宣传,解决一家一户品牌宣传不到位问题。由政府部门出面,加强对区域公共品牌宣传,增强江苏蔬菜在全国知名度。

(三)从蔬菜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化入手,做好产业链集成创新示范,实现蔬菜生产标准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是推出一批真正实用蔬菜新技术、新模式。针对蔬菜生产中品种、技术和模式问题,根据生产需求,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相关农科教单位开展技术集成创新示范,以降成本、增效益、重实用为导向,以最终成果可推广率为评价标准,使蔬菜技术创新成果具有较长生命力。二是发展蔬菜创意农业、众筹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推进大中城市周边蔬菜基地,针对市民需求发展创新创意采摘、订单生产、社区支持农业、众筹农业等模式,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高蔬菜产业效益。三是创新蔬菜技术推广方式,借助互联网思维,通过蔬菜生产技术挂图、技术推广关键节点的微视频,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蔬菜生产关键节点图片+视频,实时全天候推广蔬菜新技术,通过专家视频连线、离线咨询等方式解决技术推广问题,同时开展网上品种、技术、农资、农机推广示范,加快蔬菜新技术推广速度。

(四)从蔬菜生产金融保障与生产保险入手,解决生产者融资问题。一是加快农业金融创新,建立新型农业保险制度。围绕蔬菜产品夏淡、冬淡两个关键时期,针对不便于长途运输且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叶菜,建立价格指数保险与气候保险制度,在稳定叶菜种植面积,保证均衡供应特别是保障“夏淡”、“冬淡”供应,确保农民合理收益。二是建立新型蔬菜无抵押小额贷款机制,建立保险公司、银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三方“互联网+农业+金融保险”评估信贷机制,与生产保单、生产信用、产品质量结合,发展无抵押小额担保金融服务,引导农民、企业、合作社使用蔬菜生产新技术,生产优质蔬菜产品,在保障蔬菜基本供给同时,确保菜农取得较好收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