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高云江奕君*林青山刘志霞胡巍冯道基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2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广州510520;*通讯作者:jyj2928@tom.com)
近年,消费者越来越青睐软性优质稻米。选育优质软米品种是水稻食味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固广油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2014年早季育成的品质达国标优质2级和广东省标优质2级的软性常规籼稻品种。该品种蒸煮品质甚佳,米饭软滑,饭味浓郁,2017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170046)。
2010年晚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白云试验基地,采用“温汤杀雄”的水稻经典杂交育种技术,以固广占为母体、黄广油占为父本进行杂交。母本固广占产量高,品质达国标2级、广东省省标2级,品质软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穗大粒密,抗倒力强,耐寒性中等,熟色好;父本黄广油占产量高,品质未达优质标准,软性品种,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和耐寒性中强。固广占和黄广油占均为感温型常规籼稻品种,适应性广。
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的模式种植,结合病区自然抗性鉴定试验,通过感官判别和仪器鉴定等方法对分离后代连续选优汰劣。系谱种植试验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试验基地和大丰基地进行,自然抗性鉴定试验则分别在属不同优势稻瘟病种群的广州市从化区吕田试验基地和广东省阳江市基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原种繁殖试验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进行。蒸煮品质鉴定和考种等工作在室内进行。通过对杂交后代材料进行株型、熟期、产量、品质、抗性等综合性状的一系列科研活动,于2014年早季选育出遗传性状稳定、各项指标与育种目标吻合的优良品系固广油占。
2015、2016年晚季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平均单产分别达450.46 kg/667 m2和441.55 kg/667 m2,比高产对照品种粤晶丝苗2号分别增产3.12%、1.79%,增产幅度均未达显著水平。2016年晚季参加广东省大面积生产试验,平均单产456.89 kg/667 m2,比对照粤晶丝苗2号增产1.64%。日产量达3.94~3.97 kg/667 m2。
广东省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固广油占品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和广东省标优质2级,为软性优质籼稻品种。米粒晶莹剔透,大长粒,蒸煮品质好,米饭软滑可口,饭味浓郁。整精米率55.6%~59.9%,垩白粒率2%,垩白度0.3%~0.4%,胶稠度63~78 mm,直链淀粉含量14.7%~16.5%,长宽比 3.5~3.7,食味品质 76~80分。
广东省区域试验结果显示,固广油占抗稻瘟病,中B、中 C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 80.77%~92.30%、100.00%、82.86%~95.00%,病圃鉴定穗瘟 1.4~2.0级、叶瘟1.0~1.8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5级,Ⅴ型菌5~7级;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等,孕穗期和开花期均表现为中等。
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后期熟色好。在广东省晚季种植,平均全生育期112~113 d,与对照粤晶丝苗2号相当。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结果为:株高101.8~103.0 cm,穗长 23.0~ 23.3 cm,每 667 m2有效穗数16.9~17.1 万,每穗总粒 137~148 粒,结实率 85.1%~88.3%,千粒重 22.5~23.2 g。
固广油占属感温型常规籼稻品种,早晚季兼用,适应性广,适宜粤北以外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同类型地区也可以引种试种。
固广油占具有适应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农艺特点,可以进行机播、工厂化育苗、机插、机耕、机械植保、机收等生产作业。
本文在参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制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1]的基础上,结合固广油占的品种特性和实践经验,简要总结出固广油占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广州地区早季于3月初播种,4月初移植;晚季于7月中下旬播种,8月初移植。秧田播种量一般为13 kg/667 m2,培育壮秧;本田用种量一般为 1.5~2.0 kg/667 m2,适当密植。
早季大秧(5~6叶)移植,秧龄约 30 d,晚季插大秧,秧龄约 16 d,栽插规格 23.3 cm×16.7 cm,宽行窄株,每 667 m2约插 1.7 万丛,每丛插 2~3 苗,基本苗以5~6万/667 m2为宜,高峰苗控制在33万/667 m2左右,有效穗数争取达18万/667 m2。
若采用抛秧栽培,抛秧前尽力平整本田。早季抛秧秧龄约15 d(3~4叶),晚季抛秧秧龄约12 d。每667 m2抛秧 1.6万丛,每丛 2~3株苗,需抛秧 32~34盘(每盘502孔)。
早季以450~500 kg/667 m2为目标产量进行施肥(无氮区产量250~300 kg/667 m2):每667 m2施碳铵20.0 kg 或尿素 7.5 kg、过磷酸钙 25.0 kg 作基肥;插秧后 15 d 施分蘖肥,每 667 m2施尿素 5.0 kg、氯化钾 4.5 kg;移栽后30~35 d施分化肥,每667 m2施尿素5.0 kg、氯化钾 4.5 kg。
晚季以500~550 kg/667 m2为目标产量进行施肥(无氮区产量250~300 kg/667 m2):每667 m2施碳铵20.0 kg 或尿素 7.5 kg、过磷酸钙 15.0 kg 作基肥;插秧后 12~15 d 施分蘖肥,每 667 m2施尿素 6.0 kg、氯化钾5.0 kg;移栽后 30~35 d 施分化肥,每 667 m2施尿素 6.0 kg、氯化钾5.0 kg;始穗期施粒肥,每667 m2施尿素1.5~2.5 kg或不施粒肥(依叶色而定)。
浅水插秧或泥皮水抛秧,薄水促分蘖。达到目标有效穗数的70%~80%时即排水露田,穗分化前7 d争取能轻晒田。穗分化至成熟这段时间,除了施肥时需灌浅水外,一般灌“跑马水”保持田土湿润。抽穗扬花期灌回浅水。收割前保持田土湿润。
在最佳时机进行病、虫、鼠、螺和草害的综合防治,掌握好用药的种类、用量和时机,尽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对水稻、人畜产生危害。
移栽前本田用杀螺胺或其他杀螺农药统一毒杀福寿螺。移栽后结合第1次施肥用稻无草等农药除草。够苗后至抽穗前使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并同时重点施药防治螟虫。始穗期重点防治稻瘟病。齐穗后重点防治稻飞虱和稻曲病。整个生长期间在田基安全位置摆放毒鼠谷灭鼠。田基杂草要用除草剂及时喷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