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李书红,陈 野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工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
——以食品工程专业为例
李书红,*陈 野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目前,我国把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2种培养模式。食品工程学科面向食品产业实践,有着典型的工程应用特征。基于工程应用的人才特点和需求,分析了现阶段以食品工程为代表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紧密结合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类型、培养过程及方式等方面,借鉴模块化教学思想,从学科专业出发,提出工程应用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同时,针对该模式的架构、模块化规则和实施方案进行分析。围绕工程应用型研究生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展开探讨,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程应用;研究生培养;食品学科;模块化
发展工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也是研究生高学历人才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食品工程学科的高学历人才培养,有着典型的工程应用特征,它面向食品产业实践,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食品工程类人才的多元性,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和企事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与协同构成了该类人才的教育本体。
2013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强调了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诉求,特别是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对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加强在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方面的力度提出了指导意见。因此,把工程应用作为研究生能力素养的基本要素非常重要。本文在此背景下,以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了现阶段食品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现状,提出工程应用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并针对该模式的架构、模块化规则和实施方案进行分析。
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分为以强调学术素养,同时兼顾专业实践的学术型研究生,以及强化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专业型研究生。自从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该学科的高学历人才培养已经总结出了许多优秀的培养方案。随着食品产业的深化发展,对于既具有高水平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人才的需求愈显突出,社会需要大量的食品工程高学历人才。但是,高校的食品工程研究生就业并不乐观,市场需求的加大并没有拓宽研究生的就业渠道,更没有提高此类人才的待遇水平,很多人的薪酬停留在学士水平。随着市场口径扩大,研究生自身也有了新的择业标准。用人单位和研究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和谐有效的双向选择关系,存在人才供需的瓶颈。因此,食品工程研究生的招生并不乐观,所培养的研究生就业和深造也是差强人意,市场需求的人才供给目标也是惨淡收场。
1.1 学术型研究生“学术不突出,技能不明显”
食品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进入了一种困境,培养目标是有较强的学术素养,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生阶段培养起较强的学习和自习动力,以拥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自主实践的基本学术能力[1]。现实情况是,虽然持续努力地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拥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却未能有效掌握基本学术能力,低效学习绩效使学术成果不甚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选题不是研究陈旧,就是难度太大;②导师对学生采取放任态度,导师规则没有落到实处;③学科建设、专业方向定位及科研项目运作与市场需求、人才需求没有达成统一。显然,一个没有市场的专业定位,人才同样得不到市场的肯定;④技能训练,缺乏大量实践课题的亲身参与,许多研究到底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学生并不清楚,看不到研究到实践的终端目的。
1.2 专业型研究生“专业存短板,学术较浅陋”
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强调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2]。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需要6个月的项目参与经历,在学术方面一般不做硬性指标。但从专业研究生的实际培养情况来看,并没有强调目标要求,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并没有真正得以体现,专业硕士培养仍停留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层面,在相对短的培养周期内,很难达到学术型硕士的学术深度,结果造成专业存在短板、学术较浅陋的问题[3]。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①以协同创新为主体的专业型研究生实践应用平台并没有真正搭建起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仍然停留在导师的科研项目上,而这些科研项目需要较深的理论厚度,这并非适合专业型研究生培养;②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实成可实践的实际培养方案,许多课程的开设仅仅是依附于学术型硕士,成为学术型硕士与本科的边缘化学生,理论被动,实践滞怠;③专业型研究生招生要求相对放宽门槛,影响了生源质量,也影响了培养单位对该类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视和投资;④社会和市场对此类人才的定位与需求依旧不明确,多半形成了非学历人才的印象。
工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强调研究生在实践场景与专业实训中创造和使用知识,在工程化的应用研究中发展提升从业能力和择业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实践问题。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其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离不开自主的技能和适应能力,同时在坚持线索化和目标化的牵引动力中,根据工程应用特点和市场需求,横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为研究生选择合适的课题,围绕应用,从纵向角度选择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的理论课题。
2.1 科研模块化制定研究题目
以学科模块为牵引,研究生科研过程的模块化运作以团队建设方式得以具体体现,并由此带动导师管理的模块化。食品学科的科研包括2个模块: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从这个角度讲,科研整体上就是以此为基准的两大关联模块,但这种划分,模块间有着较大的耦合度,因为工程应用的研究生培养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存在关联的,理论需要厚度,实践需要达成适应度。归整研究方向,根据应用背景和前景,导师所研发课题和学术关注点,划分成培养单位的科研模块。
在实施中,食品科学整个学科可分化为几大科研模块,如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保鲜、生物技术、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等。研究生根据导师指定课题并进入相应模块。不同的模块需要制订不同的科研进展计划,定期组织研讨会,到一定阶段将进行科研总结和考核;同一模块内的参与人可以共同承担科研项目,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议题讨论和学术论证。在理论与实践的团队融合中,建立稳固的产、学、研输送渠道。
2.2 就业深造模块化
研究生毕业的出口是就业和深造。因此,学生的去处也就被分成这2个模块。科研模块的凝聚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会带动整个团队的实力,研究生培养的梯队建设也会形成良性循环,研究生的从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也会提高,研究生的择业区间也会就此拓宽,以此获得更大的选择余地。另外,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升和学术视野的开阔,会刺激更多研究生继续求学深造。反过来,好的毕业研究生,会在人才市场带来科研模块的口碑,更好地支持产业研发人才通道的建设与加固;继续求学深造的研究生也会影响科研模块的壮大,可以为团队发展提供更多的学术合作机会,整体上带动整个工程应用学科的发展。
工程应用型研究生模块化培养模式的探讨,是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也是模块化教学理念的积极借鉴和改进。食品专业的工程应用人才培养,必须较好地实现研究生学业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的融合,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1]田晶.专业式与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3(1):30-32.
[2]梁传杰,毕姗姗.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 [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11-15.
[3]路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时代教育,2014(21),104-105.◇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Master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Exemplified by Food Engineering
LI Shuhong,*CHEN Y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China)
At present,the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includes two types:academic-orientation and profession-orientation. The discipline of food engineering orients the food industry practice which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features and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the current status and major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are analyzed.Combination of the raising goal,types,developing process and method,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modular training mode is put forward drawing on the thought of modularization teaching.Meanwhile aimed at the model architecture,modular rules and implementing scheme are analyzed.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modular training mode has a positive effect to form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mode with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postgraduate education;food subject;modularization
G640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6.12.049
1671-9646(2016)12b-0070-02
2016-11-01
李书红(1984—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
陈 野(1968— ),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