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与发展思路

时间:2024-05-23

高 飞 宋罗娜 侯军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2)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我国在政治、经济、科研体制等方面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带动了中国种业的大发展,种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产业仍然落后近20年,尤其是在种子产业科技创新、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我国是种植养殖业大国,种子产业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如何确保种子产业能够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1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1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我国种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初步建立和发展。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根据全球农业市场研究公司kynetec的统计,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居世界第2 位。种业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482 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5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为18.34%。预计到2025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将增至73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增至21.37%。未来我国种业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增长动力将主要来源于生物育种和通过消费升级来推动优质蔬菜种子需求快速增长等。

1.2 制种产量与质量大幅提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40 多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加强农业农村发展为主要内容。2021年我国夏粮产量高达1458 亿kg,全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6500 亿kg 以上,为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国水稻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单位面积产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 倍,单产、总产均位居世界第一;小麦总产量稳坐世界头把交椅,单产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小麦出口大国高70%左右[1]。

1.3 民族种业企业不断崛起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种业企业正在成为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的中坚力量。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高达5000 多家,其中有373 家种子公司的资产超过1 亿元,水产苗种繁育生产企业近1.5 万家。与此同时,我国种业企业在国际上也开始展露锋芒,并得到海外种业企业的高度认可,隆平高科更是跻身全球种业前十强。在国内种业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下,形成我国民族种业崛起的新发展格局。

1.4 良种繁育工作扎实推进,提升了供种保障的能力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作物育种,大力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装备,培养了大批育种人才,为我国种子产业的后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十三五”期间,种业机构经受住了改革的考验,推动种业绿色优质发展,期间审定绿色优质品种2669 个、特色品种551 个,促进了特色种业的发展;引导种子企业不断优化和改进生产加工技术,提高玉米等作物种子质量要求,种子质量整体提高了2 个百分点;同时,制定并发布了30 多个种子标准和多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管理[2]。

1.5 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努力建立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资源保存总量居世界前列,珍稀、濒危、独特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资源深度识别评价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提出了5 项政策措施:第一,要进行系统的收集和保护,确保尽可能多的保护。第二,加强识别和评价,提高利用效率。构建资源鉴定评价和基因探索的专业化、智能化平台,建立国家统筹、分工、协作的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第三,建立健全防护体系,提高防护能力。第四,促进开发利用,提高种业竞争力。第五,完善政策支持,加强基本保障。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表彰奖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1.6 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通过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探索形成成果权益共享、转让、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的制度性成果,科研人员的创新势头前所未有。针对种业科研体系的顽症,组织开展了全国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建立并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品种创新取得突破,体制创新取得成效。此外,大力推进种业放管服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先后下放或取消7 个许可审批项目,改革品种管理制度,开放品种绿色通道,提高品种审批标准,建立品种登记和经营实体备案制度,全面完成科研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办的种子企业的“事企脱钩”,极大地释放了种子产业的发展活力。

2 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理念依然滞后我国种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但整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种子企业、农户甚至科研人员的发展理念还受到传统方式和数量水平的制约,过度追逐品种数量、规模、短期效益,不同程度地忽视种子质量、活力和市场;现代农业、现代种业和高质量意识,以及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尚未真正得到全面普及,导致产业发展低质、低效、粗放[3]。同时,一些企业和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进一步阻碍了现代种子产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

2.2 种子大量依赖进口近年来,国际种业巨头控制了我国大部分种业市场,包括全球前十名种子企业在内的70 多家国际种子企业进入中国,导致不少种子严重依赖国外。一大批国外种子进入了我国的田间地头,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在国际种子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而且还伴随着更大的风险。调查发现,在我国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大豆、小麦种子基本为国产品种,玉米、马铃薯种子部分依赖进口,不少蔬菜品种像辣椒、番茄、西兰花等严重依赖洋种子,严重阻碍了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2.3 种业监管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国种子市场监管力度空前,但种子市场乱象问题依然突出。在如何解决种子市场秩序混乱、品种多乱杂、基地抢购套购严重、套牌侵权等方面,监管机构无疑面临着责任“重压”。而且农业部门本身在种子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注重事前审批而不注重事后监督,注重品种展示而不注重监督办案,执法不规范等[4]。

2.4 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种业高新技术掌握程度不高我国暂时还没有集生物科技、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大型种业企业,无法与世界种业巨头匹敌。在种业产业化过程中,我国种子研究面临起步晚、规模小、投资不足的问题,导致国家、社会和相关市场主体重视技术应用而忽视基础研究。大多数种业科技工作者更愿意投入到技术应用的研究中,造成在生物基因等原理和基础研究领域,特别是区域资源研究方面落后,在基于基因重组技术的靶向改良育种等先进应用技术领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2.5 产业分散,宏观调控不力,市场化程度低我国是世界上种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种子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相对分散,集聚过程停滞。多数种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科研投入不足、注重产销、经营产品同质性强、相互模仿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我国种子市场已逐步成熟,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一些小种子公司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以县为界,封锁市场,禁止其他单位在当地销售种子,实现区域内独家经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中国种子市场的分割和行政垄断,不仅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而且削弱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

2.6 本土种子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绝大多数种子企业是国有种子公司,它们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基本封闭运作,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观念落后,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在管理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任不清等情况,容易导致管理改革不彻底、管理困难和不到位,不能用市场手段调节生产和流通。在生产加工领域,种子生产加工的滞后也导致了竞争力的下降,阻碍了种子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形成。此外,种子企业竞争力不足、实力分散、发展能力弱、产销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的缺乏也是制约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 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路

3.1 全面更新理念,增强法规意识把绿色发展战略作为重要契机,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坚决彻底摒弃“着眼当下、重速轻效”的传统落后发展理念,真正全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同时必须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切实维护品种权人利益,促进种业自主创新和种业振兴,营造创新和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确保种业绿色、高效发展。

3.2 完善种子检验认证体系,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监管与扶持相结合,在进一步净化种子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树立一批代表性样板,带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优化种子质量监管,加大对品种真实性的监管力度,适时推行对种子健康、活力等质量的管控,逐步构建并开放涵盖审定和登记作物的全国统一的DNA 指纹数据平台,种植鉴定与分子检测相结合的品种真实性鉴定平台,升级种子质量与检验标准。完成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修订,修订一批种子健康与活力标准,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要求[5]。

3.3 加快我国种业的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对外开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业始终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对待外来种业。数据显示,我国水稻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前列,显然杂交水稻已成为我国种业“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我国应积极推进种业创新国际合作,外国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投资我国种子企业。同时引进先进理念、高新技术、尖端人才,支持与外国企业之间共同开展种业研发平台,并鼓励我国企业大胆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

3.4 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仅能带动农业企业结构改革,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更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鼓励,从资金支持、税收减免、风险评估、市场开发建设等方面,切实利用政策引领作用。其次企业应坚持以市场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打造优质农产品,推进农业特色一流产业布局区域化,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优势农业的转变,积极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5 大力发展数字种业数字种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5G 技术的到来,传统农业依靠种业数字化向智慧种业不断迈进,实现种业园区基地GIS 管理、制种过程管理、种子检测管理、种子质量溯源监管等。农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种子质量安全信息的全程追溯,有效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同时数字种业与传统种业相比,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3.6 建立风险基金,保障粮食种子生产安全由于不利的自然环境等因素,种子产业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包括种子生产风险、气候变化风险和种子推广销售风险。如台风、气温异常等,台风造成的年损失率为20%~30%,最严重年份超过60%。因此,应该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建立粮食种子产业保险制度,开展种子生产保险试点,以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保险资金可以由三方承担:一是企业投保并支付一定的风险资金;二是用户在购买时也要支付一定的风险基金;三是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6-7]。

总之,我国种子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我国种子企业要做大做强,不仅要了解自身优势,还要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在国际竞争中,我们也要肩负起弘扬我国民族种业的使命和重要任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