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鄂麦011的选育

时间:2024-05-23

佟汉文 刘易科 朱展望 陈 泠 张宇庆 邹 娟 付鹏浩 高春保,2 谢文博

(1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汉 430064;2 长江大学农学院/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荆州 434025;3 武汉市蔡甸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武汉 430100)

湖北省是我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L.)主产区,小麦是湖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1]。2020年湖北省小麦播种面积103.14 万hm2,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2.20%;总产量为400.66 万t,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4.69%[2],分别居全国第6 位和第7 位,稳定发展湖北小麦生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湖北地处我国中部,长期以来市场上小麦品种多乱杂、混种混收现象普遍,给加工企业收购品质一致的原料造成了困难,阻碍了当地小麦产业的发展[3]。同时,多变的气候条件,引进种植的外省品种抗病性和适应性弱也给湖北小麦粮食生产带来了隐患。基于此,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本地适应性较好的鄂麦895 为母本,以北方丰产性较好的邯郸5317 为父本杂交,在其后代围绕丰产性和广适性经过异地系谱选择育成了鄂麦011。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母本鄂麦895(郑麦9023/鄂麦11系谱法选育)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小麦中间材料,春性,幼苗生长直立,具有丰产性好、抗多种病害、株高适中和适应湖北生态条件等优点。父本邯郸5317 为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中间材料,半冬性,幼苗生长匍匐,具有矮秆、优质、籽粒灌浆速率快、籽粒产量高和后期熟相好等优点。

1.2 选育过程2010年春在湖北武汉配制杂交组合3 穗,收获杂交籽粒48 粒。2011年春F1植株田间长势整齐一致,杂种优势明显,同年夏混收F2种子1156 粒,秋播种植22 行。2012年春F2植株开始出现分离,夏收选择矮秆和大穗的单株,结合室内籽粒性状考察优选单株22 株。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秋播在湖北随县分别种植F2、F3和F4选择的优异单株,根据种子量种植2~4 行;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夏收选择矮秆、大穗、成穗率高和熟相好的单株,结合室内籽粒性状考察分别优选F3、F4和F5单 株11 株、11 株 和9 株。2015年 秋播在武汉种植F6,2016年夏收时起始行号66174的株系综合抗性好、丰产性好、熟相好,以编号G7003出圃。2016-2017年G7003 在武汉和随州2 点的观察试验中,平均产量比对照郑麦9023 增产8.9%,在2017-2018年武汉和襄阳点的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比对照郑麦9023 增产9.3%。2018-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以鄂麦700 顺利通过湖北省小麦科企创新测试联合体试验和湖北省小麦生产试验;2021年12 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命名为鄂麦011;2022年1 月正式通过审定,审定编号:鄂审麦20220022。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鄂麦011 偏春性,幼苗淡绿色、生长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耳绿色,旗叶长度短到中、下披,穗下节间长度中到长,茎秆蜡质极弱到弱,株型紧凑。穗长方形、长度中等,小穗着生密度中等,长芒,白壳。籽粒卵圆形、白皮、中等大小、半角质。2018-2020年湖北省小麦科企创新测试联合体试验中,鄂麦011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444 万/hm2(267 万~557 万/hm2)、42.1 粒(29.8~56.8粒)和42.39g(30.30~48.80g),株高、单株最高分蘖数和单株成穗数分别为85.0cm(71.6~96.0cm)、3.42 个(2.51~5.06 个)和1.83 个(1.27~2.19 个)。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出苗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抽穗期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2.2 品质检测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鄂麦011 在2018-2020年2年度品质性状相对稳定(表1)。根据GB 1351—2008《小麦》,鄂麦011的容重在2018-2019年度达到1 级麦标准,在2019-2020年度达到2 级麦标准。根据GB/T 17320—2013《小麦品种品质分类》,鄂麦011 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在2018-2019年度达到弱筋小麦标准,而在2019-2020年度达到中筋小麦标准;2年度吸水量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和能量均达到中筋小麦标准。

表1 2018-2020年度鄂麦011 品质分析

2.3 抗性分析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所接种鉴定,鄂麦011 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抗性水平均达到中感。田间试验中倒伏、赤霉病和条锈病发生情况与对照郑麦9023 相当,白粉病和纹枯病发生情况比对照郑麦9023 略轻。

3 产量表现

3.1 联合体试验对2018-2020年度湖北省小麦科企创新测试联合体试验中的籽粒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年度、地点及其互作对鄂麦011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年度鄂麦011 平均产量5914kg/hm2,比对照郑麦9023 增产4.63%,达显著水平。20 点中16 点增产,增产点率80%。其中襄北、荆州、黄冈、沙洋、十堰、襄阳和钟祥共7 试点2年度均为增产,谷城和武昌2 试点籽粒产量不稳定,而曾都在2年度均减产(表2)。

3.2 生产试验2020-2021年度参加湖北省小麦生产试验,鄂麦011 平均产量5922kg/hm2,其中随县、鄂州、宜城以及襄州张罗岗和古驿镇产量均超过6000kg/hm2。9 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增产率5.32%,其中南漳、随县、鄂州、宜城和荆州等稻茬麦田增产率均超过5.00%(表2)。

表2 鄂麦011 在联合体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4 栽培技术要点

环境以及环境与基因型的互作对现代小麦品种的影响远远大于基因型[4],良种良法对于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意义重大。根据2020-2021年度生产试验以及在随县农科所(前茬水稻)和襄阳原种场(前茬玉米)进行的大面积示范结果,鄂麦011在鄂南稻茬麦产量可达到6000kg/hm2,在鄂北旱茬麦产量可达到6750~7500kg/hm2。结合鄂麦011的特征特性及其产量性状表现,其生产中需注意以下栽培要点。

4.1 种子处理鄂麦011 抗病性一般,播前宜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者种子重量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

4.2 播期播量鄂麦011 属弱春性品种,出苗期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播期宜迟不宜早,鄂东南及江汉平原适宜播期在10 月30 日至11 月10 日之间,鄂北地区以10 月25 日左右为宜。在精细整地基础上,适墒适时播种,播量120~150kg/hm2,基本苗可达225 万~270 万/hm2,整地质量差或播期推迟,可适当增加播量。

4.3 合理施肥鄂麦011 属于高产品种,产量潜力大。在中等地力水平下,全生育期每hm2需施纯氮(N)150~180kg、磷(P2O5)60~90kg、钾(K2O)60~90kg,微量元素缺乏地区可适当对症施用锌、硼、硫等微肥。磷、钾及微肥可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应60%作底肥、40%作追肥。追肥应在拔节前施用,避免贪青晚熟。

4.4 加强田间管理防早衰鄂麦011 穗子较大,生产上需加强后期管理,保穗数增粒防早衰。如播种后保证沟厢配套,雨后及时清沟排渍,促进根系生长;抽穗扬花期做好一喷三防,重点防治条锈病和赤霉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