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曲《四渡赤水》,红军将领罗炳辉之子罗新安从青年唱到暮年,打着节奏哼唱这首歌,父亲那高大威武、英勇作战的身影浮现在他的眼前。
一首父亲写的十言诗
罗新安两岁半就失去了父亲,对父亲没有太多印象。小时候,他的朋友圈里大多是革命将帅的子女,孩子们经常在一起说父亲打仗的英雄故事,一到这个时候,快乐的罗新安马上不说话了,或是悄悄地走开。回到家,他总缠着妈妈问爸爸去哪了。在罗新安懂事时,妈妈给他念了一首父亲写的十言诗:“正酷暑夜露树下荷塘边,逢明秀安儿同我共帐眠,巧满天无云浩月风清爽。忆暴动成红军内战九载,在敌后抗目屈指已八年。身经数千次战阵今余生,反省服务人民心如日月,牺牲一切忠贞共产主义。尚希子继余正义立志行,求共产社会主义早实现。”
月光如水,树影婆娑,夜风送爽。烽火连天的岁月,常年征战沙场的罗炳辉难得有温馨的家庭生活,看着蚊帐里熟睡的爱妻和孺子,罗炳辉浮想联翩,当年征战沙场的情景在脑海里翻腾壕情如虹,提笔在油灯下写下这首诗。常年紧张的征战和过度的劳累,使罗炳辉积劳成疾。1946年6月21日,在陈毅等领导同志的守护下,罗炳辉将军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是年49岁。当时,罗新安跟着妈妈在灵堂吃饭,突然跑到棺材旁,边用小手拍打棺材,边叫爸爸吃饭。见此情景,全场无不动容,一片哭声。
当年还是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儿童如今已成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今年适逢罗炳辉将军逝世70周年,记者来到罗新安位于上海徐汇区太原路的寓所,一进门,就被眼前的场面所震惊:十余平方米的房间,即便开着灯也很昏暗,书刊堆满四处,包括那张窄窄的小床,也被书和杂物占领,屋内唯一的亮色是几棵散落在已掉漆的木头桌上的“上海青”(小油菜),这是他烧午饭剩下的食材。
去年,罗新安编写了一本关于他父亲生平的书,这本书凝聚了他退休后20年来的心血,他四处寻访,到父亲当年作战的地方收集采访,每有新的发现,就回家在电脑里一点点敲写出来。罗新安一生最大的遗憾是父亲留下的印象太少,但他追寻父亲的脚步一生都未停歇。日积月累,父亲的形象在他心中渐渐清晰起来,“父亲是一个特别能讲大局的人!”罗新安掷地有声,给父亲作出这样的评价。
以少胜多的战斗典范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采用更加灵活的运动战与蒋介石周旋。红军在黔北虽数度摆脱敌人尾追,但都没有彻底甩掉敌人,要大幅度地摆脱敌军,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诱敌。但是,要用少数兵力牵制大量敌人,绝非易事。毛泽东在思考这一战略决策时,首先想到罗炳辉率领的九军团。“老九”能跑善打,敢于独立作战。
1935年4月1日,红九军团接受中央军委命令,伪装成红军主力,诱敌南辕北辙。在主力红军渡过乌江后,九军团被隔在北岸,前面是滔滔江水,后面是敌人重兵。大敌当前,临危不乱,方显出英雄本色。罗炳辉从大局考虑,果断决定放弃渡江,留下来与敌人周旋战斗。在罗炳辉的动员和领导下,指战员英勇拼杀,仅菜子坳一战,就以仅17个连的兵力打垮了黔军3000多人,俘敌1800多人,缴获枪支千余、弹药万发。战士们欢呼,“这一仗打得好,是罗团长指挥得好!”菜子坳战斗,成为红军以少胜多的一个战斗典范。毛泽东同志一生指挥战斗无数,用兵如神,但其平生最得意的一役莫过四渡赤水。罗炳辉领导的九军团,是毛泽东走赢四渡赤水这盘棋最重要的一个棋子。
“四渡赤水,父亲完成中央交给他的任务,成功掩护了主力红军渡过乌江,按常理,他也可随后渡江,但他认为这样对已渡江的主力部队十分不利,便留下来与敌人周旋。”此时,好多指战员觉得不去找中央会合,好像失去娘的孩子,没有依靠,担心孤军作战会被敌人吃掉,消极紧张情绪挂满在战士的脸上。“父亲就去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强调要从革命的全局出发,只要党中央和红军主力存在,中国革命就有希望,红九军团就有希望!
父亲让警卫员认错
罗炳辉短暂的一生,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都留下英勇作战的足迹,是有名的“铁面将军”,这种“铁面”似乎可以看作不讲人情。罗新安说,“他也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总会站在大局的立场作出取舍,而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罗炳辉这种性格也熔铸到罗新安的血液中。他牺牲后,罗新安跟随母亲生活,他的母亲张明秀是一位从长征中走出来的杰出干部。1937年9月,经毛泽东介绍,在延安与罗炳辉组建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张明秀听从组织分配到上海工作。罗新安学习优秀,就读于上海著名高中——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哈尔滨军工大学,学习无线电专业。1968年,罗新安从学校毕业,当时新成立的无锡无线电厂需要技术人员,罗新安没有犹豫,收拾好行李到厂里报到了。4年后,苏州电视机厂又调他去研发技术,罗新安也欣然答应,“父亲想让我当军人、学技术,就是让我服从命令。和平年代,国家建设就是命令,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罗新安在不同的岗位上总能干得风生水起,取得骄人成绩。在苏州电视机厂工作了5年后,上海体育科技研究所希望他能为运动员训练建设录像分析系统,他又投入到这个全新的领域,技术研发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获得了三次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的科技成果奖。
罗新安自评是个“好奇心、求学欲强”的人,这也酷似他父亲。罗炳辉年幼离开家乡参加革命,目不识丁。走上革命道路后,他注意学习文化知识。“我妈妈常敬佩父亲的学习精神,有几年他俩在武汉工作,三伏天里,晚上回到家,他也不放松学习,席地而坐,刻苦攻读,身上的汗水成片往下流。后来父亲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还经常给家里面写信。”上世纪80年代,罗新安在《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促成监察部门的成立。这篇文章的缘起是罗新安受邀参加纪念罗炳辉的一个活动。“到了当地,我受到公社的热情款待,但很快我就发现铺张浪费的现象,中午公社上了一桌子饭菜,我知道当地是贫苦地区,好多老乡都吃不饱饭,对着这桌子饭,我一点胃口都没有,我想如果父亲看到这个场面,肯定会很生气的!”“父亲很痛恨假公济私的事,对部队执行纪律工作抓得特别紧,他不能容忍有任何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存在。淮海抗日根据地人民称爸爸‘罗青天,父亲把严于律己的观念也带到家中。有一次,妈妈进屋,警卫员马上给她倒了一盆洗脸水,正准备退出去,立刻被父亲叫住了,严肃地问道,组织上派你来干什么的?警卫员答,照顾首长。父亲说,那你为什么给她倒水!警卫员只得承认错误,并保证下不为例。我妈妈也是老红军,给她倒一盆水也是情理之中,但是,父亲却让警卫员承认错误。”
邢大军据《党史文苑》整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