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陇东南旱地冬小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时间:2024-05-23

李天祥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种业服务中心,天水 741000)

陇东南地处陕、甘、川、宁、青五省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中东部为秦岭山脉绵延区,总面积11.7 万km2[1]。由于深居内陆,地形差异较大。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气流暖湿,气温偏高,四季分明;雨量较大,年降雨量418~769mm,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 月份;年均气温10.1℃,无霜期170d。陇东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常年占粮食作物总面积之首。

随着土地大规模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兴起,粮食播种面积稳步提升。为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械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这就为农机具在大田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天地。通过对陇东南冬小麦实际生产过程的总结,得出实现旱地冬小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有三大环节,分别是耕种环节、植保环节和收获环节。

1 耕种环节

1.1 机具准备与调试整地机械具有代表性的有铧式犁和圆盘耙犁。早期在生产中使用的以圆盘耙犁为主,通过近几年的改进和发展,铧式犁在复式作业机械中使用更为广泛,这两种整地机械均可与80~120 马力的轮式拖拉机配套使用。在播种施肥阶段为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选择使用免耕施肥播种一体机。在实际进行作业前,需要对免耕施肥播种一体机的播种量进行调试,让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在路面上进行实际播量试验,使开沟器不入土,种箱装入应播的小麦种子行走一段距离,统计出1m 长的距离内各行种子粒数是否与计算理论播种粒数相一致,如不一致则通过调节手柄的位置来调节排种量,直至与理论计算数值基本相等为止[2]。在拖拉机牵引作业过程中,行进速度要均匀,折返注意压茬前进,尽量不要漏行和重行,随时注意观察排种器和排肥器各部件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排除,从而达到精量播种、均匀施肥、节种节肥的目的。

1.2 整地麦田的耕作整地一般包括深耕和播前整地2 个环节。深耕可以加深耕作层,有利于冬小麦根系下扎,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养分吸收,保证冬小麦播种后正常生长。一般土壤耕地深度在30cm 以上[3]。

播前整地通常采用自带耙耱功能的旋耕机操作,旋耕深度10~15cm,整地质量应达到土壤细碎、上虚下实、土地平整,以保证播种质量,为后面冬小麦的苗全、苗齐、苗壮创造有利条件。

1.3 播种要求做到不漏种、不重行,无缺苗断垄现象。包括良种选用、适期播种、合理密植3 个环节。

1.3.1 良种选用及种子处理良种选用应结合当地生态类型、产量水平、栽培条件、自然气候以及耕作种植制度特点进行。在海拔较高的半山区宜选用抗旱性强、丰产性好的中早熟冬小麦品种,如兰大211、兰天42 号、中梁34 号、宁麦5 号等;在高寒阴湿区宜选用稳产抗锈病的中晚熟强冬性冬小麦品种,如宁麦9 号、天选57 号、兰天26 号等;在海拔较低的浅山塬区宜选用丰产性好、弱冬性的冬小麦品种,如陇育5 号、天选54 号、陇鉴9825、兰天36 号等。播前要进行种子处理,使用拌种器具将无杂质、净度高、粒大饱满、外观整齐一致的种子进行药剂拌种,种子量大可以采用电动式拌种机拌种,量小可以采用手摇式拌种机进行拌种。陇东南地区冬小麦常见病以小麦条锈病和腥黑穗病为主,可以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 拌麦种150kg 进行有效预防,注意种子要干拌且用药不能过量,否则会发生药害。

1.3.2 适期播种陇东南旱地山区以9 月中下旬播种为宜,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土壤墒情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播种。采用施肥播种一体机工作时对土壤墒情要求比较严格,土壤含水量高、黏性大影响播种下种,容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土壤含水量低影响出苗。以黄墒最佳,即用手抓一把土,捏之成团,放开松散,此时进行机播最为适宜。

1.3.3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包括合理的播种方式、基本苗数、群体结构和最佳的产量结构等,生产上通常采取“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的“四定”原则确定实际播种量,以每667m2播量12.5~15.0kg,保苗数以25 万~30 万株为宜[4]。

1.4 施肥冬小麦属于需肥量比较大的作物,根据生产经验,每667m2目标产量在400~500kg 的小麦田块,约施用纯氮(N)10kg(折合尿素21kg,含氮量≥46%)、磷(P2O5)6kg(折合普通过磷酸钙50kg,含P2O5量≥12%)作基肥,同时还需施用一定量的有机肥,为方便机械操作最好选择颗粒状有机肥。对于出苗以后有脱肥症状的地块,在春季冬小麦拔节之前趁小雨天或者墒情好时以尿素10kg/667m2进行追肥。

2 植保环节

在冬小麦出苗到成熟中间这个生长阶段必须要加强田间管理,通过植保措施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以实现目标产量。

2.1 植保器械的选择植保器械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在生产中应用的是手摇式喷雾器,操作简单,应用时间久。其次是推车式机动喷雾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前者负载量大、工作效率高,但是受地形和道路情况限制比较大;后者是在手摇式喷雾器的基础之上改进发展而来,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适宜山区地块使用。现阶段又研发出了自走式和履带式新能源多功能无人植保车、植保无人机以及可与拖拉机配套的自由式喷杆喷雾机,有些喷杆带有自动折叠平衡系统,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精量施药技术和远程喷洒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具体选用哪种植保机械,主要取决于地形、面积、交通条件、生育时期等因素。在川区开阔地,土地面积大,可以采用智能化第三代植保器械,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山区干旱地,土地面积较小,可以采用第二代推车式机动喷雾机或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使用方便,雾化均匀,防治效果好。

2.2 植保技术主要是应对冬小麦生长期的病虫草害技术。

2.2.1 麦田杂草的防治麦田杂草的防治宜选择在春季冬小麦返青以后,在杂草的生长初期进行化学防治。麦田杂草主要以看麦娘、野燕麦、猪殃殃、荠菜等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为主。以看麦娘、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每667m2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0~200g 或10%膘马乳油75~100mL或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20~40g,兑水30~40kg喷雾;以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等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40~50mL 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20g 兑水25~30kg 喷雾防治[5]。杂草严重地块可以间隔7~10d 再防治1 次。

2.2.2 锈病的防治冬小麦锈病是我国各小麦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气传病害,根据发病部位和病斑形状的不同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3 种。对锈病的防治在采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可于播前进行药剂拌种,成株期用15%三唑酮粉剂80~100g 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40g,加水50~75kg 喷雾防治。

2.2.3 “一喷三防”技术“一喷三防”技术是促进冬小麦增产增收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指在冬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防早衰、增粒增重的目的。“一喷三防”的喷药时期掌握在冬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约5 月中下旬。按照“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理念,每667m2用44%三唑酮悬浮剂20g+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40g+氨基酸水溶肥料20g,兑水30kg 均匀喷雾防治。使用手动喷雾器时建议每667m2用水量不少于30kg,使用机动喷雾器时用水量不少于15kg,特殊干旱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喷液量[6]。一般选择天气晴朗、无风的10:00 之前或者15:00 之后进行喷雾防治,避开高温时段以免发生药害,喷后6h 之内遇雨需进行补喷。第1 次喷雾5~7d 后再喷施1 次,以保证防治效果。

3 收获环节

冬小麦适宜收获的时期比较短,又正值雨季来临或伴有风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威胁,及时收获可减少小麦断穗落粒、穗部发芽、潮湿霉变等造成的损失。

3.1 收获机具的选择和调试冬小麦收获机械经历了背负式、割晒式、自走式3 个发展阶段,目前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为自走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机收每667m2可减少损失约4.5~6.0kg,比人工收获少40%左右,而且成本比人工收获低30%[7]。陇东南地区应用比较多的为久保田、沃得、中联收获等中型机型,其自动化程度高、作业范围广、效率高,可一次完成切割、脱粒、清选等多项作业。在作业前要求进行割茬高度调整,一般调整范围是60~150mm,同时做好切割器间隙调整,并对输送槽、脱离装置和清选装置的状态认真检查[8],从而保证小麦机械化收获的顺利进行;作业后收割机应及时清仓,既有效避免机械收割引起的品种混杂,还可以防止病虫害跨地区传播。

3.2 及时收获人工收获以蜡熟末期为宜,收获后晾晒1~2d 后即可脱粒;机械收获以完熟初期为宜,完熟期的植株全部枯死变脆,易折穗、落粒,籽粒全部变硬,呈现品种固有特征,且含水量低于20%。小麦收获后应及时晾晒,籽粒含水量降到12%以下时才可以贮藏[9]。

4 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持续提高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围绕粮食生产开展新技术、新机具引进示范,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步伐,促进先进、实用、高质、高效、环保的新型农机具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换代。

4.2 创新推动社会化服务依托各级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开展订单作业和耕种收全程作业服务,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拓展服务领域,跨县(区)、跨乡镇开展机械作业服务,拓展作业环节,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主导地位,建立完善机械化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粮食生产参与者的经济效益,增强社会化服务发展后劲。

4.3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优势,根据各地不同的生产条件选择适宜机型在当地大力推广,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注重平安农机建设。同时培养种粮大户,选用优良品种,把农技和农机相结合,保证田间管理措施做到位,增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