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甘肃武威玉米制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4-05-23

董军亮

(甘肃省武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武威 733000)

制种产业作为甘肃武威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几年,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玉米制种产业长远发展。从武威市种业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全市制种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建议,旨在破解玉米制种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推动全市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种业可持续发展,力争把武威打造成全省一流、中国知名的玉米种子繁育加工基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1 玉米制种产业发展优势

武威市现有耕地面积42.56 万hm2,常住人口144.33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4.73 万人;海拔1367~3045m,年平均日照时数2954h,年太阳总辐射量5530~6300MJ/m2,年平均气温7.9℃,年平均降水量165.9mm,无霜期85~165d,土壤污染和病虫害较少,天然隔离条件好,还有祁连山冰川雪水供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境内有2 条铁路和4 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这些独特的优势,使武威成为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的最佳产区之一。2013 年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还被原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2 玉米制种产业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粮食安全、吃饭问题、种业振兴发表重要讲话,国家也将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和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种业振兴的重大决策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立足区域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大力推进种业振兴,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种业科技创新攻关,扶持优势种子企业发展,健全种业监管服务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种子行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有持证生产玉米杂交种子的企业17 家,玉米制种面积1.1 万hm2,产量达到6205.78 万kg,主要销往黄淮海、云贵川及东北、华北等地,总产值达到3.42亿元,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制种区百姓增收的主要来源。

2.1 良种繁育基地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多年发展,武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之一,全市玉米制种面积在0.8 万hm2以上,约占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的8.1%,依托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等重点项目,建成国家级“四化”玉米制种基地0.27万hm2,提升改造“四化”玉米制种基地0.29 万hm2,玉米制种面积较2021 年相比增加0.34 万hm2,增幅达44.4%,玉米制种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格局。

2.2 制种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全市共建成种子晒场28.6 万m2,种子仓库5.2 万m2,加工车间1.5 万m2,成套大型种子加工生产线20 条,果穗烘干线20 条,籽粒烘干线27 套,种子仓储能力达4000 万kg,年种子加工能力1.6 亿kg。

2.3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大力支持种子企业开展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扶持种子骨干企业建立完善商业化育种机构,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院所、高校与种子企业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全市玉米制种企业中建立专门的科研育种机构的共有11 家,“十三五”期间全市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武科19、甘鑫28、金北209 等)23 个,通过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兴盛青储188、博盛8 号、陇单10 号、香甜糯968 等)56 个,育成推广了一批甘肃省内较有影响力的玉米新品种。其中,武威新金城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20 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4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大武威市先后出台了《武威市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武威市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等文件,通过推动种业制种保险、信贷支持等政策落实,争取实施项目等方式,支持玉米种子骨干企业改造提升种子加工设备、种子品牌创建、制种基地建设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等。全市2022 年先后共投入种子烘干热风炉“煤改气”项目、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制种基地建设项目等各项经费3488.4 万元,并建成种质资源保存库3 间共70.67m2,共申请“金北”“豪威田园”“武研”“搏盛”“金城”等种子注册商标20 余个。

2.5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稳步推进武威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制定印发《武威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 年)》,全面普查、系统收集全市玉米种质资源,对新收集的资源进行编目、入库(圃)保存,组织开展优异库存种质资源活力监测与繁殖更新。目前,共征集到古老、珍稀、名优、特有地方品种等农作物种质资源640 份,提交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审核129 份。依托武威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推广单位,采用重离子辐照育种、航天诱导材料应用等选育技术,收集繁育玉米、麦类、藜麦等种质资源4225 份。

2.6 种业监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立种子监管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和关键时间,加强对种子企业、种子市场和制种基地的监管力度,组织开展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夏季制种基地重点巡查和秋季种子质量抽查、冬季种子企业监督抽查等种子监管“四查”行动,重点查处品种侵权生产、无证生产、盗取亲本、抢购套购、非法生产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对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置,2022 年全市立案查处各类种子违法案件29 起,移送公安机关2 起,全市种子市场秩序实现根本性好转。

3 突出问题

3.1 种子基地质量不高制种区土壤亟需改良,制种区多年来连茬种植制种玉米,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繁殖,造成土壤病虫害频繁发生,还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使土壤养分比例失调,肥力不足,导致作物抗病能力降低,这些问题在制种区最为明显。部分制种基地缺乏农田节水设施,农户节水意识差,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等落后生产方式;部分制种户投机取巧,贪图不劳(少劳)而多获,抱着制种效益保管到底的思想,不积极配合制种技术人员落实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隔离区划定难度增加,某些制种优势乡镇参与制种的企业有5、6 家,制种企业密度较大,制种地块相互交叉,制种隔离带距离难以得到保证,导致植株在授粉期花粉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很大程度影响种子质量。

3.2 种子企业竞争力不强全市发证种子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大部分种子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不够、产销规模不大、辐射区域不广、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2]。自主选育明星品种数量较少,由于自主选育种子研发费用较高、研发周期较长、利润回报不确定,培育一个明星品种更是难上加难,加之近几年种子行情不好,种子企业出现资金短缺,品种培育投入的经费就更少,没有新品种,为了生存,大部分企业只能选择以代繁为主。自主选育品种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不高,全市现有种子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种和新品种权的不足1/3,暂无具有全国经营资质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3.3 育种行业秩序不规范侵权问题时有发生,部分制种企业由于没有明星品种,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惜铤而走险种植侵权品种或转基因品种,加之维权公司的维权力度大,制种企业在面对高昂的维权费时很难支付,只能将制种玉米进行青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个别制种企业在落实制种地块时和基地村暗箱操作、哄抬价格、抢撬基地,造成制种农户临时毁约,与出价高的公司又签订第2 份制种合同,导致制种企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致使玉米制种区包产值已达到4000 元/667m2,如遇到特殊天气,制种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时,企业很难向农户按时足额支付制种款,导致上访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制种户为获取更高的利益,通常在种子收获时,将生产的种子一部分上交给制种公司,另一部分以高于合同价格出售给种子商贩,导致武威市一些合法经营的种子企业蒙受经济损失,造成了制种行业秩序混乱。

3.4 种业监管力量还较弱种子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经费困难、装备不足、技术落后等情况。目前,武威市还没有通过省级认证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发生种子纠纷时,只能花费高昂费用委托外面有资质的公司进行检验,无形当中增加了监管成本。另外,部分制种企业在生产备案时,由于管理机构缺少检测设备,无法核实企业备案品种的真实性,导致部分种子生产公司就以合格品种名义备案,实际以侵权品种生产,致使种子管理机构不能很好地履行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管理服务、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职能。

4 发展对策

4.1 积极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坚持“培育”和“引进”两条腿走路,引进培育壮大一批育种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产业链长的种子龙头企业。支持鼓励现有制种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金、技术、资源、人才的优势互补,培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引导企业对现有加工设备进行更新升级,整体提升种子加工技术水平[3]。支持种子品牌建设,加快推进种子质量全程认证,注重种子包装设计,做到统一标牌。同时,充分利用种子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及电商等平台,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2 大力推进制种基地建设进程一是把种业基地建设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要求,打造一批现代化、高标准种子繁育生产基地。二是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积极争取国家制种大县财政奖励资金项目、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组织开展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三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将高标准农田项目优先支持制种基地建设,加强老旧种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种业先进生产技术,提升种子基地“四化”水平。四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种业示范基地、合作社和企业,打造一批玉米制种知名品牌,做大做强制种产业,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4.3 加大科技人才储备和科研力度好种子是培育出来的,要想长久发展种业,人才是关键。当前,全球种业竞争日益激烈,直接表现是育种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种业人才的较量。一是要充分利用市级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和事业单位招考,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引进高质量的种业人才,加快基础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拔尖型、创新型、贡献型种业人才。二是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和科研合作,积极搭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平台,并选取一批农技推广骨干和种子研发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进修培训,大力培养生产技术型、市场中介型、经营管理型、科技创新型4 类新型经营主体人才队伍。三是要围绕种业“卡脖子”技术和品种,集中优势资源攻克种业创新关键技术,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坚持不懈地加强种业基础研究,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种业转化。

4.4 加快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一是在继续做好粮食作物育种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武威市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研发工作,把具有武威市传统特色优势的“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种质资源挖掘出来、传承下去、利用起来,育成一批适宜本地、辐射周边,体现特色优势,符合市场需求,利于品牌打造的本土品种。二是加快建设河西走廊农业种质库(中心库)和农业研发基地,全面系统地开展农作物育种和种质资源收集、扩繁、提纯和鉴定评价工作。建立全市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全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共用,通过联合攻关提高育种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三是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武威市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和农作物品种资源,使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4.5 强化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县区种子管理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按标准要求建立合格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配齐两级监管检测人员,保障工作经费,进一步健全完善种业监管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理顺监管职能,形成市级政府要牵头引导,县、镇、村三级政府参与,要建立稳定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执法体制,建立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农业行政执法监管体系。三是逐步建立完善种子质量检验监测体系,提高种子质量管理能力,开展好种子质量抽检、玉米转基因检测、种子质量田间检验、种子纯度种植鉴定、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等工作。四是加强市场研判,建立苗木供需预测预报制度,积极打造各级各类线上线下种苗交易平台,为种子现货交易和新品种展示提供场所,解决种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五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侵权生产、抢购套购种子等违法行为,对破坏制种行业秩序的违法行为发现一批,惩治一批、震慑一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