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桑媛媛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乡村文化振兴,科技是关键。大力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科研服务,构建良好健全的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大环境,强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广泛普及与实施效果,明确要求农村图书馆要建设成有书读、有人管、有活力、形成人气聚集、可持续活动吸引的生动局面[1]。在乡村振兴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图书馆亟需依靠数字化转型来为农民提供更精准、更丰富的惠农富农信息,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发展,以期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从内涵上来看,农村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指利用数字化的服务体系,将已建成的农村图书馆打造为新技术与多媒体数字化信息的充分融合,能够持续稳定为农村读者提供版权清晰、内容合法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机构[2]。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农村图书馆的调研,基于传统农村图书馆书籍报刊资料供给不足,无法提供个性化阅读服务,缺乏反馈与沟通渠道等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难点,数字化转型升级或成为提升农村图书馆文化传播能力与促进数字乡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依托数字化转型,传统农村图书馆可进一步转变为乡村信息传播与乡土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重要平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产业集群,进而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乡村振兴数字化建设是促进乡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生态振兴、助力文化繁荣、加速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3]。农村图书馆数字化作为数字乡村与文化振兴二者间的桥梁与枢纽,是利用高新农业技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与技术向农村传播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如图1所示,至2022年我国已建成数字农村图书馆的省份最高只有50%,普及率还是很低的。
图1 数字农村图书馆建设比例图
传统农村图书馆的实际管理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着书籍借阅流程复杂、书籍报刊等资料更新速度慢、图书资源闲置、纸质刊物易流失、管理人员数字素养低等一系列问题,使其难以在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其应有的知识驱动力。因此,为实现对农村图书馆的全过程管理,提升农村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打破农村图书馆的发展瓶颈,农村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安徽地处中原内陆,是个农业大省,由于农村条件限制,新式的科学技术不能及时普及、传授,数字鸿沟所造成的文化贫困也是造成经济贫困的重要因素[4]。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指的是不同国家地区、工种行业、生活社区、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传递、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参差不同而造成的信息落差[5]。由于安徽总体经济实力较弱,科技不发达,农民群体对于互联网数字应用层次较浅,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主要用于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如刷视频、打电话等,但是普通城市居民已经习惯了用手机进行生活消费,高知群体则大多利用高质量数字资源满足工作需求。知识技能的受限,导致了信息设备的利用差别,即使农民群体能够接入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也难以合理利用。如表1所示,受当地经济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影响,东部地区在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订阅报纸的人均指数方面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重塑农民,特别是以安徽中原大省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农民的信息技术利用方式,逐步构建农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体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成为新时代下传统农村图书馆亟待开发的功能。
表1 我国东、中、西部数字鸿沟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城乡间,农村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农民构成等不尽相同,农村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所需求的信息内容也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丰富特点。而目前一些已建成的农村图书馆,图书选择缺乏自主性,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供给图书,真正适合农民阅读和与使用的书籍并不多[6]。目前,安徽部分农村图书馆由于管理欠缺,资源的“硬件植入”和农民“观念接纳”错位,导致了农村图书馆门可罗雀的局面。而农村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则可以改进一些弊端,打破传统农村图书馆的运营时间与空间限制。农民通过利用移动设备,可以随时进入“24小时不打烊”图书馆,同时足不出户便可获取海量个性化信息资源。对于安徽西北部偏远地区的村庄,生活和学习条件相对贫穷落后,传统农村图书馆纸质书籍报刊数量少、阅读资源更新周期慢,难以为村民提供崭新的知识,而数字农村图书馆能够提供多种类型的信息传播载体,涵盖的阅读资源形式也更多样化,以生动形象的图文形式提升农民主动获取与消化信息的兴趣与能力,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出版业既是文化赓续与信息传播的源头,也是农村图书馆的内容提供者。受全社会数字化冲击与电子商务的双重影响,线下出版和销售渠道也遇到了新的阻碍因素,出版行业在生产模式和营销渠道等多方面的数字化升级转型也加快了步伐[7]。根据《2021—202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正逐步迈入放缓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阶段。2022年,行业整体收入规模超12700亿元,较2021年增长8.33%,远超传统出版业的年度增速。2022年,数字期刊、电子书与网络报纸总收入达94.03亿元,相较于2021年增长了5.56%[8]。由上述数据可知,我国数字出版业目前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全面融合,同时给农村图书馆带来丰富的内容供给和良性运转的行业生态;农村图书馆对电子书、数字报纸等阅读资源的需求正逐年递增,出版商通过发展数字农村图书馆新业态、拓展数字农村图书馆新赛道,构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产业链,可有效提高农村数字内容产业市场份额。二者相辅相成,最终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但是农村地区大部分居民缺乏数字信息的获取能力、判断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数字素养,对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智能互动尚且陌生,致使其在享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受到限制,这也是造成农村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网民共有2.93亿,仅占网民总体27.9%,较全国农村人口占比低8.2%。在年龄方面,60岁以上老年人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文化程度不高、接收能力较弱,使用技能缺乏等因素,都成为居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因不懂电脑网络与不懂拼音读写等文化程度限制的非网民分别占比58.7%、30.0%[9]。现今安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留守老人与留守妇女没有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读书学习的爱好和习惯,而留守少年、留守儿童受到“读书无用”的社会不良观点影响,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加上基层政府往往不重视开展数字技能的培训、引导乡村居民使用网络,又缺乏对农民数字资源需求的判断,导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力度不足,使乡村居民成为了数字时代的边缘人。
根据《农村图书馆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图书馆必备书籍目录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制订。在出版物选配方面,需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在保证必备目录规定的出版物占一定比例后,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增加适合本地实际的出版物。然而,部分基层的相关部门在具体工作的落实过程中,仍将农村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当作政治任务来履行,制定的农村图书馆评估标准体系以任务完成达标为主。据了解,安徽省农村图书馆的图书大多由当地统一配置,即使有的地区拥有传统加工技艺或农事歌谣等特色文化,也未能在农村图书馆的藏书中体现,极大地浪费了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由于忽视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以及不同个人之间的差异,往往造成农村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而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农村图书馆无法满足乡村居民在学习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使得乡村居民无法形成有效的情感和实际认同。
由于国家鼎力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传统农村图书馆欲转型为数字化的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将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融入广大群众消费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各类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必不可少。要拥有数字化、智能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供血。由于农村图书馆的整体收益相对较低,且金融机构对农村产业的服务缺乏主动性,因而目前农村图书馆的资金来源多为国家包揽,难以吸引各类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据王帆等学者对安徽省阜阳市12个农村图书馆的调研,绝大多数农村图书馆的建设经费、运营经费的来源为自筹和当地政府的单方面财政拨款[10]。正因缺乏名人与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本参与,安徽省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在配备了桌椅等维持运转的基本设备后,便不再拨付包括音、视频等数字资源更新、电脑等信息化设备维护升级、服务和运行等在内的后续维护管理资金,致使数字农村图书馆的后续运营资金缺口大,硬件设备维护、数字平台搭建、数字资源更新等受到制约,乡村居民使用体验较差,降低了村民对数字图书馆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农村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乡村对于数字化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上升,但管理人员中真正能为农村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供力量的人仍然较少,难以满足农村图书馆数字化发展需求。如表2所示,安徽省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多数以初中以下为主,此外,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充裕,进而导致大学生村官这类新农人团队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都相对较差,农村很难吸纳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数字化人才。目前,安徽大多农村图书馆的管理者缺乏书籍管理与文化推介的知识与素养,即便农村图书馆已安装了“多屏化”的数字化服务系统,仍有一定比例工作人员不能熟练完成一键式信息查询、掌上自助借阅等常规操作,甚至有些人要依靠公共图书馆馆员等外部力量的协助才能完成业务。同时,数字农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多由村干部兼职,专业性与积极性都较低,无法胜任数字书籍、音像资源检查等数字化管理工作,正因如此,农村图书馆始终难以形成一潭活水。
表2 2022年安徽省部分城镇、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供需的匹配度和精准度,培育乡村居民对数字信息的获取能力、判断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数字素养,是提升农村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效能的关键,是适应新型文化空间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农村网络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民数字素养的基础[11]。针对数字基础设施普及率低的地区,基层政府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乡村居民的数字资源应用门槛,如信息补贴、制定差异化资费方案等,以增加乡村居民接触与使用智能媒介机会和频率,提升数字信息获取能力。应充分发挥农村图书馆阵地优势,提供多元化的数字素养培育渠道。以乡村居民的生计需求和核心利益为关切,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线下专题讲座活动,应充分利用视频、多媒体等教学形式,激发农民数字素养培育兴趣。同时,要整合新媒体应用、电商销售新模式、农业生产等优质培训资源,多渠道提升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
老旧单一的文字书籍资源的供给形式也亟待转变,各地方政府应以“互联网+书屋”为指引,通过利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智能技术,提供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阅读资源,以满足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个性化知识需求。以听书系列活动为例,安徽农村目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读者居多,老年人目视能力逐渐降低,而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读,听书系列活动可弥补上述不足,大大便利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信息接收[12]。建议各地农村图书馆可与懒人听书、喜马拉雅等专业听书平台展开合作,通过构建农村图书馆专用模块,将中国传统故事、戏曲与有声阅读相结合,把听书服务真正送到农民读者身边。对于视力逐渐降低的广大老年农民读者,各农村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可以手把手引导其利用智能终端操作听书流程,为农民读者提供“听得懂”“读得下”“用得上”的精神食粮。
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错落不齐,地域文化各有特色,同质化的农村图书馆难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异化信息获取需求[13]。因此,需要转换管理与服务思路,充分调研不同地区农民的“内生型”需求,使农民从被动的内容接受者成为主动的内容提供者。沿上述发展思路,数字农村图书馆可从以下方面着力,书屋内容要与当地多元特色文化相结合,以安徽省岳西县冶溪镇的“爱心有声图书馆”为例,该农村图书馆与农村学校相互合作,相互帮衬,书香氛围弥漫在整个乡村,展现了“爱心助学共成长,书香有声润乡娃”的美好意义;书籍内容也应满足不同年龄段农民的个性化需求,如老年群体大多关注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民生信息资讯,少儿群体则更倾向于使用智能语音助理与早教机器人沉浸式体验各类学习与娱乐资源。可通过考察农民满意度、平均阅读率等软性指标,提高农民在新媒体数字传播中的话语权,形成政府、农民、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文化协同治理的合力,从而精准匹配不同人群内生需求。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构助力农村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多方资金链条长久稳定地投入,仅依靠地方政府拨款难以维持数字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图书馆数字化在资金的筹措模式上应有新的突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可将农村图书馆的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质量和运营情况纳入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对于具有典范意义的标杆数字书屋,可设置专项基金予以激励,从而形成各书屋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地方政府与农村图书馆管理者可借助政策支持,尝试探索“农村图书馆+X”的新模式,鼓励当地企事业单位与名人参与农村图书馆捐赠与赞助活动。如,安徽省尝试探索将农村图书馆与便民超市、邮政驿站等多元服务结合,并通过销售特色农副产品、广告等方式让农村图书馆变成集传播文化与商业盈利于一体的“斜杠书屋”,实现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也可适时打造“农村图书馆+电商”“农村图书馆+农家乐”等不同类型,通过将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特色农业资源与农村图书馆相结合,在增加农民收入与参与度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身特色图书馆建设。农村图书馆可以联合当地有实力的企业结合数字化技术对乡村特色文旅资源进行再加工和改造,延伸农村图书馆产业链与价值链,实现书屋自身“造血”。通过构建“数字农村图书馆+文创”等文化产业综合平台,结合当地特色人文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探索出适应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市场需要的文化新路,带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
农村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管理员的工作,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不仅担负着图书馆“看门人”的角色,更是乡村居民进行阅读的“引路人”[14]。但受发展水平、薪资条件、基本公共服务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很难吸引拥有数字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解决上述问题,对于已经奋斗在乡村一线的农村图书馆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其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以适应数字农村图书馆发展的需求,另外还可通过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的方式,鼓励其参与数字服务培训,将“填鸭式”服务思维模式逐步转变为“菜单式”互联网服务思维模式,以提升乡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同时,积极引进精通数字媒体技术、掌握数字农业科技技能的高科技人才。各地方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风险补偿、股权激励等方式,让数字化方向的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更有信心;通过提供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数字卫生等打破城乡空间鸿沟的数字化生活保障服务,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能级,让愿意留在农村建设美丽家乡的人才留的安心;推进乡村数字人才定向培养与委托培养计划,积极营造“珍惜人才、扶持人才”的良好环境,坚定人才走入乡村的决心[15]。
科技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发展促进农村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为乡村文化繁荣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从安徽省部分地区农村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中可以看出,农村图书馆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诉求,应致力于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优化资源供给形式,丰富资源供给内容,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引进等为主要任务进行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数字化服务效能,创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多元化”服务功能,以营造日新月异的乡村阅读新风尚,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