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欠发达地区产业品牌建设主体博弈及策略分析

时间:2024-05-23

姜安印 焦骁汉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引言

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突破和进展,但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其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尤为突出。在新的时局下,需要统筹推动各地区协调共进,有效弥补发展短板。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各类产业的活动往往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的命脉所在。基于产业形成的区域产业品牌代表着消费者对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产业所生产产品的综合印象、认知及评价,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决定了该区域的整体形象。随着数字经济的普及,区域产业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增强。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地区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由于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资源禀赋等差异的客观存在,需要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结合并充分发挥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各地区要在持续加强产业建设的基础上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品牌,让区域特色产品能够“走出去”,从而将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有效提高产品及区域影响力。这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依托区域形成的区域产业品牌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极有可能会引发类似“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等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了解并协调地区内主要相关者行为选择,使得各方能够参与和推动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值得进行探讨。

1 文献综述

1.1 区域产业品牌的内涵

从厂商视角来看,区域产业品牌是指一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生产经营同类产业产品的全部厂商所共同享有的声誉和形象,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从消费者视角来看,区域产业品牌意味着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一个区域内所有同类产业产品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和偏好[1]。具体来说,“区域产业品牌”通过区域名称和产业名称(或产品名称)的组合进行命名,其内涵主要包括产业基础、地区特性和品牌形象3大元素[2]。其中,“产业基础”表现为地区内特定产业的要素基础、生产力水平、产业规模、产品质量等;“地区特性”表现为地区内特定产业所具有的区域特色和区域背景;“品牌形象”表现为地区特定产业产品的声誉和市场影响力。三者的综合运用贯穿于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即区域产业品牌是以某一特定的区域为载体,由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经营发展形成,并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

结合区域产业品牌的内涵可以发现,产业品牌的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实力、地理环境、要素禀赋、人文历史等息息相关,而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之相应,区域产业品牌的建设根据发展模式可划分为传统历史累积型(主要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历史积淀)和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累积型(主要利用产业集聚和经济外部性)[3]。

1.2 区域产业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

李永刚曾将“区域产业品牌”划分为3种类型:由企业品牌转型而来,具有企业品牌形式但不以企业作为品牌主体,基于众多专业化企业发展形成的抽象品牌[4]。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企业品牌”与“区域产业品牌”在很多时候存在着较强的内在关联。胡大立等通过构建“树形图”等图像较为形象地阐释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可以将产业集群理解为一种“树型图”,其中企业品牌是“树根”,区域产业品牌则是“枝叶”,因此二者是“树根”与“枝叶”的关系,二者互为依靠,互为贡献。只有“根系发达”才会有“枝繁叶茂”,而茂盛的“枝叶”也能使“树根”更好地成长[5]。因此,产业发展往往需要二者协同发挥作用。企业品牌是区域产业品牌良好发展的基础,很多情况下影响甚至决定着区域产业品牌的成长类型,优质企业品牌可以支撑和带动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区域产业品牌可以反作用于企业品牌,为企业品牌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让更多企业品牌成长壮大。

区域产业品牌与企业品牌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其都有着自己的周期结构。选择哪种建设形式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和行业情况进行确定[6]。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企业个体实力较为薄弱,独立创建品牌困难较大,此时凝聚在一起共同推动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更加合适。

1.3 建设区域产业品牌的优劣势

洪燕云和李芸达在分析区域产业品牌发展策略时指出,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优势主要在于政府支持,企业支持以及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而劣势主要在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市场秩序不规范[1]。刘青基于品牌形成机理和规律,认为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产业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并表现在成本、产品、创新和营销4个方面[7]。孟化对不同地区农产品公用品牌战略的实施效果展开研究,发现目前区域产业品牌建设主要存在问题:定位不够清晰,没有切实联系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各主体没有就品牌建设的规律性问题达成共识,难以形成合力;没有把握好产业链的整体环节,仅关注产品是否能卖出去[8]。吴润清等通过准自然试验实证分析发现,区域公用品牌对脱贫县产业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但该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和范围异质性,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充分发掘适合本地发展特征的区域产业品牌,通过品牌带动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9]。显然,良好的区域产业品牌可以带来积极的外部效应,高效且持久地提升产业收益及区域影响力,因而会获得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和有效管理体制的缺失等消极因素也成为制约区域产业品牌发展的桎梏。

2 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博弈分析

作为区域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区域品牌建设的核心关键点之一就是品牌创建过程中主体确认及策略分析。一般来说,企业是区域产业品牌的最直接建设者和受益者。与聚焦于个体的企业品牌不同,区域产业品牌作为区域的一张名片,其拥有者是区域整体。这就意味着区域产业品牌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经济性等基本特征。在一个区域中,相关产业中的全部企业可以共享区域产业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带来的额外收益。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设,经营企业的自利动机会使其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从而实现高盈利,而很少考虑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带来的外部效应[10]。虽然共同创建产业品牌对区域整体而言是一个较为高效的方式,但企业最终是否会参与其中主要取决于自身收益情况。为简化分析,本文作出假设:博弈只有具有代表性的两方参与(设为企业1和企业2),双方生产经营的产品是同质的,且双方都是完全理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博弈双方具有完全信息,即每一方对自身及他人的得益完全知晓,也清楚自身及他人策略选择的历史轨迹;博弈双方的决策是同时进行的,每一方的策略选择都是“建设”或者“不建设”,即企业1和企业2的策略空间均为{建设,不建设};双方策略选择均为自主决策,没有外界因素强制干扰。

设企业1和企业2的原始收益分别为R01和R02,区域产业品牌形成后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分别为R1和R2,建设及维护区域产业品牌要付出的总成本为C,若双方共同参与则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成本会变成C0(C0

2.1 相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博弈

当企业规模相同时,认为企业具有相同的生产经营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企业1和企业2的原始收益相同,即R01=R02=R0;区域产业品牌形成后给双方带来的额外收益也是相同的,即R1=R2=R。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通过对双方的得益进行分析可知,为了保证创建区域产业品牌至少是有意义的,需要满足R-C0/2>0,否则具有理性的企业无论如何都不会参与品牌建设。同时,企业具有逐利心理,一般不愿意投资于无法带来额外收益的项目。现就R-C是否大于零进行进一步讨论。若R-C≤0,通过划线法可知双方倾向于采用策略组合(不建设,不建设),该策略组合是一个纳什均衡,具有一致预测性[11],博弈类似于“囚徒困境”问题;若R-C>0,纯策略纳什均衡为(建设,不建设)和(不建设,建设),但该纳什均衡的实现是较为困难的,如果双方之间具有足够信任且达成一致协议,则此博弈最终有可能实现双方共同参与品牌建设,否则易变成双方都不会参与品牌建设。

2.2 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博弈

设企业1的规模要大于企业2,具有更强的生产经营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企业1的原始收益大于企业2;区域产业品牌形成后企业1能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得益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博弈

为了保证创建区域产业品牌至少是有意义的,需要满足R1-C0/2>0,R2-C0/2>0。再次对双方的得益进行分析,按照以下情况展开讨论。

若R1-C≤0,双方倾向于采用策略组合(不建设,不建设),博弈类似于“囚徒困境”;若R2-C≤0,R1-C>0,纯策略纳什均衡为(建设,不建设);若R2-C>0,纯策略纳什均衡为(建设,不建设)和(不建设,建设)。

从博弈结果整体来看,该博弈类似于“智猪博弈”,因为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2来说,即使R2-C>0,其能获得的收益也十分有限,所以其会倾向于选择“不建设”,等待“搭便车”。而如果规模较大的企业1能够从品牌建设中获得相当大的收益,则其有足够的动机单独进行品牌建设。此博弈最为可能的最终结果是双方都不参与区域产业品牌创建,或者大企业单独进行品牌建设,小企业坐享其成。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大企业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小企业进行协同配合减少大企业的成本压力,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2.3 政府参与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2个方面[12]。结合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特点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品牌创建过程中,政府对企业的决策行为会更倾向于激励引导而不是严格惩罚。为了进一步探析政府参与对博弈主体行为的影响,假定地区政府主要存在2种参与方式:政府可以作为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主导者,通过公信力使企业愿意尝试进行品牌建设并互相展开合作;政府可以对本地区产业品牌建设提供帮扶,如通过提供信息、平台和渠道等方式减少企业创建区域产业品牌的成本以及对积极参与的企业给予奖励或补贴。

2.3.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论企业间规模是否相同,在一次博弈中最终得到的纳什均衡解均不是效率最高的,博弈双方很难实现同时选择参与建设。政府作为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主导者,通过公信力使企业愿意尝试进行品牌建设并互相开展合作,相当于为区域产业品牌建设能够持续进行提供了契机,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此时单次博弈可以转化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第t阶段,如果前t-1阶段策略选择结果都是(建设,建设),则主体博弈方企业继续选择“建设”,否则选择“不建设”。设折现因子为 δ (0<δ<1)。

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如果企业1愿意长期单独进行区域产业品牌建设,企业2会一直“搭便车”,此时双方都没有改变策略选择的动机,这种情况即使在重复博弈中也不会得到改变,故不进行详细分析。根据不同主体博弈方展开如下讨论。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对于不同规模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1比规模较小的企业2更易满足选择合作(即最佳策略是“建设”)的条件,因此如果地区存在龙头企业时,政府可优先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参与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由龙头企业积极带动其他企业,形成协同效应。

2.3.2 政府发挥帮扶作用

这种参与方式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减少企业建设区域产业品牌的成本;相当于增加了企业从品牌建设中获得的收益。设政府帮扶后要付出的总成本为C1,政府给予奖励或补贴的数额为r。则相同规模企业之间和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博弈得益情况如表3、表4所示。

表3 政府发挥帮扶作用时相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博弈

表4 政府发挥帮扶作用时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博弈

结合前文分析,对于相同规模企业,此时只要当R+r-C1>0,策略组合(不建设,不建设)就不会成为一个纳什均衡,同时在R+r-C1>0的基础上,如果r-C1/2>0,则策略组合(建设,建设)会变成唯一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而对于不同规模企业,此时只要当R1+r-C1>0,策略组合(不建设,不建设)就不会成为一个纳什均衡,同时在此基础上,如果r-C1/2>0,则策略组合(建设,建设)会变成唯一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因此,政府发挥帮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掉“囚徒困境”的出现。同时由于成本减小及收益增加所带来的利润水平的提升,不仅会使企业愿意参与品牌建设的概率增加,还可能使得企业共同选择参与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成为一个最为合适的策略组合。最终提高了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持续进行下去的可能性。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博弈模型可以发现,不论规模相同还是不同,欠发达地区企业之间对于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均存在非合作博弈。在没有其他条件约束的情况下,博弈主体很难保证同时加入到品牌建设过程中,双方的策略选择并不是帕累托最优,且如果长期只有一方对区域产业品牌进行建设和维护,则效率较为低下,易导致“柠檬市场”和“公地悲剧”等问题产生,品牌建设缺乏强劲且持续的动力。政府的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避免出现“囚徒困境”和“搭便车”问题。政府主导可以使企业间进行重复博弈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政府帮扶可以提高各企业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建议:地方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培育;企业要认识到品牌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大有裨益,因此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既要坚持质量第一,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也要注重从多角度多渠道加大对产业和产品的宣传推广;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13],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政府要结合实际做好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工作,并将审慎监管与适当激励结合起来,为区域产业品牌建设赋能;各建设主体之间要加强合作,推进品牌战略,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任务,其不同于简单的产品推广,而是涉及到区域相关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品牌化发展,对于基础条件相对来说有所不足的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各方加强联系,形成合力。具体来说,政府作为主导者,不能忽视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需求,要统筹协调好各方力量;企业作为主体,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自身发展与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共同为改善地区现状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