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殷晓彤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国古典园林有“无水不成园”之说,水常被视为庭园的“魂”[1]。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举措,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园林水生态保护与建设是历史园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瞻园是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之一,笔者通过对瞻园园林理水的阐释,结合园林水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旨在突出历史园林水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更好地发掘和传承历史园林文化遗产价值。
瞻园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2],全园面积25100m2,其中建筑面积9600m2,园林绿化面积15500m2,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瞻园素有“金陵第一园”的美誉,与苏州拙政园、留园、无锡寄畅园和上海豫园并称为“江南五大名园”。瞻园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入清后改做江宁布政使衙署,乾隆二次南巡时曾驻跸斯园,并御题瞻园匾额;瞻园在太平天国时期是东王府和幼西王府,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等机构所在位置。
目前,瞻园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南京市博物总馆下属的一家馆园合璧的博物馆,是国家设立的唯一一家太平天国史专题博物馆,东侧展区部分是五进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西侧即为瞻园。
园林水系是咫尺山林间营造自然野趣的灵魂。郭熙曾用“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来阐述山水之间的关系。园林山水动静结合,如水墨画般富于层次,即便一山一石一水也可达到“一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景观境界。
瞻园园林景观素以假山叠石闻名遐迩。北假山系明代园林遗存,由体态各异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南面石壁下名为“石矶戏水”的双层石矶是全国叠石孤例。南假山位于静妙堂水榭前,是借鉴马远、黄公望、阎次平、倪云林4种不同的山水画法混于一处的自然叠山范式[3]。南假山采用土、石并用做法,上伸下缩,形成蟹爪形的山岫,钳住水面,展现出“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山水意蕴。瞻园北、西、南3座山体以及南北水系串联成全园骨架,将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浓缩于古典园林的咫尺空间,通过古建筑、假山、植物等园林要素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大小、形态不同的场域环境,在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变化中展现自然山水园林的情趣意境。
瞻园水系整体有聚有分,聚处形成大的平静水面,分则为小的溪涧水渠。北园以碧荷池为中心水面布局亭、台、楼、榭、船舫、连廊等,临风轩下石桥跃过水面,将北园水域自然过渡到与南园相通处,并在一湾水面间点缀睡莲,形成相对独立的北园风光。南园3个主要水面区域,分别位于北假山、南假山及东院一览阁前。其中,北假山前水面最为开阔,与池周山林、建筑交相辉映,成为全园水景中心,水面驳岸自然蜿蜒,与沿岸临水松柏共同营建远近画意;北池西北角水面弯入假山处架立四折平桥,桥面低矮、濒于水面,趣味盎然;东北角由一孔平桥分隔出一小水池,环绕至北假山后山脚下尽头处,以狭窄的水湾收尾并伸入峡谷间,颇显藏而不露、深远不尽之意境;西南侧接一水涧经静妙堂西侧与南假山前水池相连。南假山前水池濒临假山绝壁,水面分大小两池,两池间散点步石,并维持小池水位略高于大池,瀑布倾泻而下,于步石间形成散泉,步石贴近水面,并与池周石径相通,立于步石仰头南望,绝壁高耸,营造出雄伟、峻秀的山景奇观。一览阁南侧水面如溪水穿行,在蜿蜒曲折、高低变化的连廊下方形成小而深邃的山林野趣。石板桥穿过溪涧流水,一侧垂柳依依,一侧香橼累累,远望墙头凌霄,令人流连忘返。
瞻园园林理水虽不及古典园林理水极致,但整体园林理水手法因地制宜,动静结合,以“水面”贯穿假山与建筑,变化中寻求统一,师法自然,在闹市中营造出山林水瀑的自然景观,所谓寄情于山水间,体现出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瞻园园林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离不开园林水系的生态平衡,园林景观水质是园林理水景观表达的基础,如何让“园中池水”如山涧清泉,可观可赏可及,又如何让园林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当下历史园林文脉传承的时代命题。
瞻园的整体水系架构是自20世纪60年代瞻园一期全面的整修工程至20世纪80年代的东扩项目增建建筑群、亭廊、草坪及水院,再至21世纪初期瞻园北扩工程,前后历经40余年数次建设而成,自然水域空间层次丰富,气韵生动,所谓“其理水,旷奥有别,聚分有致,脉源贯通,婉转生动”[4]。
瞻园水体面积约1800m2,其中约750m2是硬质水泥基底,平均水深1.5m,总水量约3000m3。因瞻园水体并未与外界河流相通,主要是通过地表径流以及少量清洁水源进行补水。而地表径流作为补水源,水质较差,且塘中养殖大量观赏性鱼类。同时,园林花草等植物的施肥使得外源营养盐负荷升高。在10余年的水体维护管理过程中,瞻园水体曾出现过藻类爆发,水质发黄浑浊,死鱼频出,甚至散发腥臭等恶劣状况,因此,管理人员尝试过各种水治理的方法治理水体景观,如清塘,投放螺丝河蚌,种植沉水藻类,使用所谓的专利制剂等。
近10年瞻园水环境治理工程主要有2次,2012年、2020年各1次。2012年“南京瞻园景观水体水质改善工程”是瞻园较早针对水体富营养化开展实施的系统性治理,主要是尝试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通过基础环境条件改善,高等水生植被构建,食物网构建,沉积物-水层交换控制,及清水型生态系统结构优化调整,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营养盐转化迁移链。通过高等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同时鱼类牧食植物,运用食物网链将有机和无机的污染物从水体中迁移出来,从而降低内源污染负荷,抑制藻类生长,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2012年项目施工工期约4个月,治理后水体透明度提高至100cm以上,水体清澈,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在建设完成后初期,瞻园水系统维持了较好景观风貌。2018年,瞻园水体水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于是管理部门在2018年底进行了池塘清淤及水循环系统改造,实现了短期良好的景观水治理效果,但很快再次出现了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浑浊不清的现象,特别是每年3—5月瞻园整体水质较差,常呈现黄褐色,同时受藻类、悬浮物等因素影响,水体透明度较低。
2020年“五一”前瞻园园池水出现“酱油汤色”,频繁的临时性水体净化措施未能实现长期良好的水质维养效果。因此,2020年末瞻园启动“瞻园景观水治理项目”,尝试调整优化循环系统,引进先进科技设备,秉承生态理念进行综合治理。
3.2.1 治理前期工作
瞻园景观水体自南向北可分为南假山北侧(编号1#)、一览阁前(编号2#)、北假山中心(编号3#)、北园环碧山房前(编号4#)4处主要水面,其中,一览阁前(编号2#)位于北假山中心(编号3#)的东侧,水体通过蜿蜒水路连通,但不同的水面因长廊、石桥、汀步、亭子等园林建筑或小品的分割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庭院空间。全园水域面积约1800m2,平均水深约1m,总水量约2000m2。其中南假山北侧(编号1#)水域面积约400m2,水深0.7~1.3m,水量约400m3;一览阁前(编号2#)水域面积约200m2,水深约0.5m,水量约100m3;北假山中心(编号3#)水域面积约700m2,水深1.5~2.1m,水量约1200m3;北园环碧山房前(编号4#)水域面积约500m2,水深0.5~0.7m,水量约300m3。其中,1#和2#均为硬质底;3#岸边周围为砂石底,中间为软泥底,底泥厚度约30~40cm;4#西岸边2~3m以硬质底为主,中间及东岸为软泥底,底泥厚度约10cm。
改造前瞻园水体主要利用水泵(单台水泵流量为40m3·h-1、65m3·h-12种规格)将3#水调至1#、2#、4#。但从当年的检测数据来看,瞻园整体水质为地表水劣V类标准,主要体现为总磷指标超标。总磷是水体富含有机质的指标之一,磷含量过多会引起藻类植物的过度生长,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或赤潮,致使水体平衡被打乱。因此,瞻园景观水治理工作主要面临“水体相对封闭,水体交换性较差”“水体富营养化,藻类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自净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3.2.2 治理目标与措施
瞻园景观水治理以达到地表水IV类水为目标,从水循环系统优化加水质净化处理,沉水植物构建,应急保障3个方面开展实施,治理后瞻园水体各项指标应达到pH值6~9,氨氮含量≤1.5mg·L-1,氧化还原电位≥50mV,高锰酸盐指数≤10mg·L-1,溶解氧≥3.0mg·L-1,并且水体具备一定的自净能力。下文将阐释本次水治理实践的具体实施内容和方法,以期为水源环境特殊、古建筑环境为主体的古典园林或相似类型园林景观的治水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3.2.2.1 水循环系统优化加水质净化处理
瞻园水体水容量有限,整体流动性较差,污染物极易积存。为了提高瞻园水体整体透明度,通过优化现有的水循环线路,在瞻园佛掌峰后设置水质净水设备,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水质不达标的问题。
水循环系统优化。改造前瞻园南假山北侧的1#和北假山中心的3#之间的水循环系统循环路径难以达到理想活水效果,改造后将原3#处水泵调整至1#东侧,将循环管线延长至3#西北角,以达到区域活水循环的目的。调整后的水循环系统主要是自3#东南侧水循环水泵前取水,利用气反洗和水反洗功能对滤料进行反洗,反洗污水先排入反洗蓄水罐,反洗蓄水罐里上清液回流到3#东南侧。同时,对原水循环系统中因年限过久出现不同程度老化的水泵及配套波纹管、电缆及1#南假山处水循环水泵进行更换,选取了更加高效的水泵设备,提高动力效能,实现整体循环效果的优化。
水质净化处理。瞻园水体总水量约2000m3·d-1,结合水循环系统,于佛掌峰后放置1台2400m3·d-1高效精滤净水装置,实现园区水体1d 1次的循环净化目标。其中,高效精滤净水装置主要以接触过滤工艺技术为核心,通过直接拦截过滤,惯性撞击过滤及薄膜过滤实现水质净化。
整套设备装置包括主体设备,水处理取水循环系统,反洗取水泵,气反洗系统,水反洗系统,自动反洗切换系统,全自动智慧控制系统。高效精滤净水装置以接触过滤工艺技术为核心,设备内部级配多层不同比重不同粒径的精细滤料,滤料按粒径大小及比重的轻重分层排布,粒径按照上大下小进行配置,即上层滤料比重较轻,粒径稍大;往下逐层比重变大,粒径稍小;中间层粒径最小;再往下粒径又开始逐层逐渐变大;滤料排列致密,能够截留水体中的大部分颗粒物。直接拦截过滤和惯性撞击过滤2种截留方式主要发生在上层滤料中,薄膜过滤截留方式主要发生在中间层。失效滤料可以通过反洗的方式而再生,日常运行不需要更换滤料。因此,设备具有过滤精度高,纳污量大,反洗周期长,无二次污染,设备运行噪音低,性能高效,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特点。
3.2.2.2 沉水植物构建方面
在瞻园人流较为密集的北园环碧山房前(编号4#)池东岸水域用常绿苦草构建沉水植物群落。常绿苦草有诸多优势,如无性繁殖品种,不结籽,无休眠期,四季生长;根系强大粗壮,不易漂浮;耐热抗寒,四季常绿,可耐受-10℃;不出水面,不封氧;无需割草,最大程度缩减人工成本;较强的氮磷营养物吸收能力,可有效净化水质等。同时,在植物进入生长旺盛期后,每隔20d收割1次,及时进行养护管理。也可根据水体生态环境,适时投放适量的螺、蚌、鱼类等水生生物,构建更加完整、全面、稳定的食物链,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增设部分沉水植物既是从景观角度考虑,又是在提高水域观赏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生态构建技术系统是基于复建完整、健康水生态系统的综合技术,通过对水体生态链的调控,实现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以沉水植被为主的水生植被系统)、消费者(水生动物系统)、分解者(有益微生物系统)三者的有机统一,保证生态链完整稳定、物质循环流动,从而实现水域的自净,其综合治理效果远远优于使用单一技术。
3.2.2.3 应急保障方面
瞻园水体在春夏高温季,湖中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物质的含量加速增长,引发有害藻类过量生长,水体容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因此在每年易出现藻类爆发的季节(3—5月),管理人员需加强水质观测和巡查记录,如果出现藻类爆发的特殊状况,选择临时保障方案先行处理,进行水质检测,排查突发状况的原因,查明水质恶化原因后再通过循环设备端进行专项治理。
应急处理方案可通过水循环设备投加以天然粘土矿物为原料复配而成的生态除藻剂,对藻类微生物产生生理、生化方面的胁迫作用,抑制藻细胞的繁殖和生长。生态除藻剂能促进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分解,有效地降低富营养化水体的营养成分氮、磷,净化水质,调整水体生态环境,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藻类水华发生的目的。死亡的藻类和发挥作用后的生态除藻剂能被水体中微生物二次分解代谢掉,因此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瞻园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以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系统构建为重点,对园林水体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基于水循环系统进一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通过更加经济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的实施,逐步完善瞻园景观水生态保护体系,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
随着园林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的不断深入,古典园林的研究将不止于“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造园艺术手法和审美意境,今日历史园林保护管理正努力探寻美观、功能及自然舒适的平衡,将古典园林中的人文精神和生态理念交叉融合,以创造园林美好生活为根本,使园林文化的阐释与传播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实现园林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正创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