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农民就业质量的文献计量分析---概况、热点与展望

时间:2024-05-23

朱文荟李逸波彭建强

(1.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社科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农民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农民就业领域的主流话题。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农民就业质量的重要性被提到新的高度。当前,在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顺利推进,影响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实现和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21世纪之前,我国农民就业领域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促进农民就业;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各行各业,农民分化进程加快,农民就业质量问题才逐渐被国内学者关注。2003年,程蹊等发表的《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一文,正式拉开了我国学者对农民就业质量研究的序幕。近些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就业质量的关注度进一步得到提高,相关研究不断深化、拓展。然而,当前农民就业质量研究依旧比较碎片化,对近些年相关研究进展、变化的系统梳理相对较少,难以帮助学者和相关社会群体系统了解农民就业质量及其研究脉络、精准判断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不利于该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对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因此,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3年以来农民就业质量领域相关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从发文量、作者及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关键词的共现、聚类、突现等文献计量分析视角,梳理我国农民就业质量研究发展至今的发展历程、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和前沿等,以期为后续农民就业质量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借鉴,推动我国农民就业质量研究的系统、深入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2022年11月5日在中国知网期刊高级检索中,设置检索条件为“主题”为“就业质量”并含“农民”或“农民工”或“农村劳动力”,检索结果包含相关文献共833篇。基于研究主题的精准性考虑,人工删去部分与主题不符文献和新闻报道、会议通知等类型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数据767条。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目前知识图谱分析时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可视化技术,是由华裔学者陈超美教授创制的一个基于JAVA语言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利用网络计算和共词分析生成相应的知识图谱,可以清晰明了地帮助研究者观察某一研究领域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探索分析研究前沿,精准把握发展规律。

2 我国农民就业质量研究概况

2.1 农民就业质量研究发展历程

自2003年出现的第1篇农民就业质量中文文献以来,根据农民就业质量年发文量,可以将我国研究进程分为萌芽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

2.1.1 萌芽阶段(2003—2008年)

虽然在这一时期每年发表的有关农民就业质量的文章数量不多且发文量变化不明显,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处于被冷落的位置,但为后续研究开展打下了基础。面对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而同时日益突显的“三农”问题,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上首次出现“就业质量”一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有学者关注到农民就业质量的问题,并做出了一些探究。但是,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学者更多关注的仍然是促进农民就业。

2.1.2 高速增长阶段(2009—2016年)

在这一时期,农民就业质量研究的热度飞增,年发文量持续增加,研究成果逐年攀升,研究领域逐步扩大。2010年,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就业质量,让劳动者体面就业”;十八大报告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到要“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一次次在国家重点工作和战略任务中出现的就业质量,足以说明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及其在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在这一时期,新生代农民逐步走上就业市场,其就业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打工挣钱,其更关注就业稳定性、社会保障、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有关方面。在这种就业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逐步在农民就业研究中的热度不断凸显,研究农民就业质量的学者数量不断增加,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观点和文章。

2.1.3 稳步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虽然2022年全年有关农民就业质量的文章的数量未预测,但是这一时期是农民就业质量研究的又一稳步推进阶段,年发文量稳步上升,创新性、前瞻性成果不断涌现。2020年我国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民的小康生活已经实现,接下来就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会要求就业的更高质量,对于农民就业的研究也就由“量”的变化逐渐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国家在“十四五”时期提出的一系列“促进进城农民工市民化”“提升农民就业素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等法律政策,也都在吸引着学者向农民就业质量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的目光。由发文趋势说明农民就业质量相关研究越来越被重视,属于未来研究的热点。

2.2 研究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2.2.1 核心作者团队尚未形成

从研究作者发文数量来看,2003年以来,彭国胜为发文数量最多的学者,共计发文11篇。根据普赖斯公式计算,将发表3篇及以上的作者定为核心作者,见表1。通过统计计算可知,农民就业质量领域共有32名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总数22篇,占发表论文总量的15.95%。赖普斯定律规定,领域内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占文献总数的1/2[1],但是目前农民就业质量领域内核心作者的发文量远远不足,表明该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团队,仍有待提高研究的持续性与深度。

表1 2003—2022年农民就业质量研究核心作者及其发文数

表1 汉源县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表2 2003—2022年农民就业质量研究核心机构及其发文数

表3 2003—2022年农民就业质量研究关键词排序

2.2.2 合作关系主要为“学缘”关系

如图2所示,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来看,在研究作者中,合作关系密切的有周丹、方劲平和李五荣,彭国胜和陈成文,齐乐和陶建平3组合作关系。依据杨勇老师提出的“学缘”和“地缘”关系的划分来[2],当前农民就业质量领域内的这3组合作关系仍主要是同处于一个高校或科研院所中的师生间、同事间和同学间的“学缘”关系,跨区域和跨学校之间的合作很少。

2.3 研究机构及合作网络分析

2.3.1 机构分布地理特性明显

科研机构作为科研人员身处的平台,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又肩负培养人才的使命,对其进行分析不可或缺[3]。从研究机构的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关注农民就业质量较多的机构多为高校内的经济管理学院以及商学院。研究机构的区域分布特征与我国农业大省、农民输出大省的地区分布基本吻合,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特别是位置在农民大省的科研高校,尤为重视对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结合历史角度分析,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一直就是农村大省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汇集地,这是农民就业质量研究发展的基础,也是其进行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

2.3.2 机构间合作较少

如图3所示,从合作量来看,目前农民就业质量领域内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多为2~3个同地域的机构之间的合作,合作规模较小,合作力度不大,不利于领域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存在一定的学术壁垒。虽然部分机构已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形成固定合作关系的机构大部分为华北、东北地区科研院校。区域内的院校合作关系可以提升本区域对农民就业质量探究的针对性,对特定城市的就业质量发展提出较为深刻的建议;过于集中的区域内合作会导致研究的局限性,不利于从高视角和整体站位探索农民就业质量提升的普遍对策。

3 我国农民就业质量研究动态与热点探析

研究热点是在一定时间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4]。通过对农民就业质量研究领域内相关文献的关键词梳理,可以清晰了解到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

3.1 研究动态分析

农民就业质量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就业质量”,其次是“农民工”“就业”“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影响因素”“代际差异”等。对排名前13位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见表3,并通过对这些重要关键词所对应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围绕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呈现以下特征。

3.1.1 研究内容不断深化

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逐步由最初研究农民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转向研究农民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完善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影响因素对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机理,农民就业质量与城镇化的关系、农民就业质量视角下就业能力培养以及提高农民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等方面拓展。

3.1.2 研究视角不断扩大

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视角逐渐扩大。近年来,农民就业质量相关的研究逐渐从最初的单独研究农民就业质量的内涵、影响因素分析等,开始逐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重大政策战略相结合,开始结合城镇化、城市化等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点战略任务,在融合社会变迁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就业质量,实现了就业视角的扩大和转变。

3.1.3 研究主体不断拓宽

当前阶段,我国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这2类具有巨大群体和显著特点的农民群体。但是在对这些主流群体的研究之余,一些学者也已经关注到一些新兴农民就业群体的就业质量。在新发展阶段,如返乡创业农民、高素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新兴农民就业群体不断壮大,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日趋显著。虽然学术界目前对这些新兴群体的就业质量关注不多、研究力度尚少,但是日后有望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3.2 研究热点分析

对关键词聚类可以深入挖掘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热点。如图5所示,对15个热点研究领域进行判别分析,可知“农民工”聚类中文献数量是最多的,且最终分析农民就业质量研究主要有以下4个热点。

3.2.1 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目前对于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从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进行构建。主观方面,就业满意度是学者使用最多的指标;客观方面,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指标被学者使用较多[6,7]。政府就业服务、组织管理、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指标也曾经被一些学者使用[8]。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元,通过归类汇总,国内学者大多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大的维度开展研究。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9,10];中观因素主要包括职业类型、企业规模、企业地区、就业行业、工会组织等[11,12];宏观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因素、产业升级、户籍制度、政府政策等[11,13]。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也开始涉及到农民工就业质量对诸如市民化、社会融入、落户意愿、幸福感等的影响[14,15]。

3.2.2 人力资本与农民就业质量

学者从运用简单的最小二乘回归、OLS模型、Logit模型、Probit回归等计量模型到结构方程、中介调节效应等复杂手段,从代际差异、地区对比和性别以及与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的关系等各种视角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16,17]。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本对农民就业质量具有正向影响,在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9,18,19]。研究视角和指标主要是从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身体健康、工作年限等方面展开[11,20,21];也有一部分学者从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变换工作次数等视角开展人力资本对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22,23]。

3.2.3 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

在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现状方面,一些研究认为,失地农民就业质量不高,失地又失业的情况比较普遍,再就业面较窄,就业观念落后,就业稳定程度不高,职业地位层次较低,职业获得感缺失,薪酬福利保障不到位等问题[24,25]。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就业质量总体状况较好,就业满意度较高[19]。影响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2大类。宏观层面,征地安置政策、区域经济、就业市场状况、就业培训体系等制度性、产业性、基础性因素都会对失地农民就业质量产生影响;微观层面,受教育水平、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专业技能等个体特征,以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重要变量[11,26,27]。

3.2.4 农民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众多学者对农民就业质量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系统的探讨,也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精准有效的对策建议,主要从提升农民自身就业能力,优化社会环境,出台相关政策3个方面来论述。对于农民自身能力的提升,学者多是从人力资本方面研究,认为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可显著提升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素质,进而提升农民就业质量[21,28]。大多学者认为,优化就业环境对于农民就业质量提升有显著作用,完善信息传递机制、提高农民劳动关系和谐度等措施都可以促使农民就业质量的提升[14,29]。学者普遍认为,就业质量的提升需要完善的政策作为保障,提出了加快户籍改革,完善公共职业教育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等详细建议[15,30]。

3.3 研究前沿分析

突现关键词是某一时期出现的高频关键词,集中反映该时期的研究热点领域,同样也是预测研究趋势的重要依据[5]。如图6所示,农民就业质量领域内共找到16个在一定时间内受到学界的关注的突现词。“技能培训”“流动人口”及“乡村振兴”自突现以来一直延续至今,有望在今后继续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3.3.1 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是当前国家针对农民就业素质开展的重要课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12年开始,中央连续4年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旨在改变农村人才短缺的现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9年10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这些国家政策下发展的农民技能培训对农民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3.3.2 流动人口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农民分化不断加深,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农村流动人口的转移和就业不仅提高了其工资收入,还加速了城乡之间资源的互换和流动,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目前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规模还在持续扩大,关注流动人口的就业趋势和就业质量,正确、有效改善并提高其就业满意度和生活水平,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问题。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就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31],但是未来仍是农民就业质量研究的一个趋势。

3.3.3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对农民就业质量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解决好农民就业的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要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为新时期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了重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就业的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各个主体的共同协同,要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继续探索完善。

4 结论与思考

4.1 结论

本研究通过CNKI对我国农民就业质量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发现,从发文量来看,相比较之前研究,2008年以后国内学者对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迅速增加,并保持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趋势;从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来说,农民就业质量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团队尚未形成,合作主要为“学缘关系”,研究机构分布地理特性明显,合作力度不大,缺少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从关键词共现分析可得,我国农民就业质量领域的学者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既聚焦于国家重大战略,又紧盯微观主体里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技能培训等;结合关键词突变和聚类图谱可知,当前我国农民就业质量研究主要有“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人力资本与农民就业质量”“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和“农民就业质量提升策略”4大主题;从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出,当今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前沿主要有“技能培训”“流动人口”和“乡村振兴”3个方向。

4.2 思考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乡村振兴建设和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时期,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就业质量提升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攻克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推动农民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分析目前国内农民就业质量发展客观现实,仍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结合之前学者和前文对于农民就业质量的文献梳理与研究可以发现,尽管实证分析的文章明显增长,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和概念逐渐丰富,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与改进之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农民工”以及“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虽然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在农民群体中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很强,但是并不能代表整个农民群体;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普通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返乡创业农民、高素质农民、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等的就业质量。方法模型。相较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来看,在对农民就业质量研究的工具方法和计量模型上相对简单与滞后,多使用OLS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研究内容。当前来看,农民就业质量的研究绝大多数属于经济与管理科学,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从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群可以发现,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是社科领域专家,其他领域的学者较少。

总之,在面对疫情常态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和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现实背景下,农民就业的高质量发展,农民就业质量的提升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农民就业研究中,农民就业质量的地位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现实背景下,探究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提升的路径,真正提出有针对性的精准策略应该成为各界学者研究的重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