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王欣欣 唐超 路耿新 李冠义 孙艳楠 李炳海 卜一
(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内蒙古 赤峰 024031)
燕麦(Avena Sativa L.)属禾本科燕麦属植物,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是我国高寒地区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1]。燕麦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含量均高于其他禾谷类作物,并且具有平稳血糖、降低胆固醇等多种功效,是国际公认的功能性食物[2];长期以来,很多人把燕麦当成一种低产作物,我国燕麦单产仍低于世界水平[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燕麦因其营养丰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燕麦产业迅猛发展,对于燕麦及其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如何提高燕麦产量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目前来讲,好的燕麦品种是提高产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另外,就是要从栽培管理上下功夫。
传统燕麦播种一般应用传统小麦播种技术,条带种植、行距小、播种不均匀、深浅不一致,而且没有燕麦专用的播种机械,严重影响燕麦的个体长势及质量、产量。而燕麦宽幅匀播种植技术是增加燕麦播种的幅宽,使燕麦种子均匀合理地分布在土壤中,形成一个由燕麦完全占据的宽幅苗带,能使单株间的营养竞争力减小,保证每一植株都能够汲取到营养,减少出苗后断垄阻隔现象,更加合理的利用立体空间,有利于有效分蘖的形成和发育;此外,宽幅匀播栽培技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减少缺苗断垄、有效减少倒伏、减少了杂草生长空间,抑制杂草生长、充分发挥单株产量潜力,促使形成各产量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高产高效。
项目组从2016年开展“燕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研究,创新集成宽幅匀播新模式的同时,开展了增产效果及增产机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试验在大田生产条件下,选用高产优质的“白燕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燕麦宽幅匀播栽培与传统栽培模式进行对比,对不同模式下的燕麦产量因素及田间杂草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明确燕麦宽幅匀播栽培的增产情况及杂草防治效果,为燕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试验地点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N41°17′54″,E118°51′55″,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雨热同季,年平均降雨量在300~5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00~2500mm,≥10℃积温2900~3200℃,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前茬作物为谷子。
试验采用2个燕麦品种,设3个不用栽培模式:传统栽培、宽幅匀播栽培及宽垄条播栽培处理,见图1~3,传统种植模式为赤峰地区农民广泛采用的20~25cm行距,条播种植;宽幅匀播为垄距30cm,每垄内播幅宽12~15cm均匀播种,宽垄条播为30cm行距,条播种植。各处理播种量为600万株·hm-2,3次重复。
图1 传统燕麦种植模式示意图
图2 宽幅匀播种植模式示意图
图3 宽垄条播种植模式示意图
1.3.1 燕麦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
调查不同模式下燕麦出苗情况、燕麦主要农艺性状:成熟期调查不同处理株高、茎粗、主穗长及有效分蘖数。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成熟期调查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及籽实产量。
1.3.2 杂草及燕麦干物质积累
1.3.2.1 杂草量
在燕麦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收获期每小区中部取3个点,每点1m2收获行间杂草,分别测量杂草鲜重及干重。
1.3.2.2 燕麦生长情况
在燕麦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收获期每小区中部取3个点,每点1m2收获燕麦草,分别测量燕麦鲜重及干重。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作图,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不同栽培模式采用相同播量播种,从燕麦出苗情况调查来看,整体基本苗在300株·m-2,但从数据中可见宽幅匀播种植模式的出苗最多最整齐,3个调查点的出苗较一致,而传统条播种植模式出苗最不整齐,3个样点的差异大。
表1 不同栽培模式处理燕麦出苗情况调查表
同时通过试验调查发现,宽幅匀播种植械下的燕麦植株长势较匀均,燕麦幼苗间隔较传统种植模式和宽垄条播模式大,植株间距更合理,幼苗能更充分均匀的接受光照和吸收养分。所以宽幅匀播模式白出苗更整齐长势更一致。
表2 不同栽培模式处理燕麦生长情况
通过“白燕2号”和“冀张燕4号”2a燕麦品种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生长情况对比,宽幅匀播种植模式并没有显著影响燕麦株高,但可以显著增加高燕麦的茎粗、穗长及有效有蘖数,宽幅匀播模式下燕麦茎粗较传统小垄模式提高了13.08%,穗长提高了5.07%,有效分蘖数增加了32.75%,特别是对皮燕麦的有效分蘖数影响更为显著,这有利于燕麦草产量的提高。
图4 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时期田间杂草干重
在对传统燕麦种植与宽幅匀播种植模式下燕麦田杂草量调查发现,2个不同的燕麦品种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田间杂草量都显现相同趋势,在苗期时的杂草量基本相差不大,但随着燕麦的生长,后期田间杂草量总体为传统条播模式>宽垄条播>宽幅匀播,宽幅匀播种种植模式杂草量最低,而传统种植模式杂草干重最大,传统种植模式下杂草的数量更多,传统种植模式下杂草生长的更快,总之杂草总量最多。而宽幅匀播种植模式为燕麦苗期提供合理的通风透光的合理小环境,使燕麦苗期生长健壮,从而抑制杂草生长;另外宽幅匀播种增加了苗带宽,使燕麦更均匀的分布在土地上,对土地的覆盖度更大,裸地面积减小,从而减少杂草的生长空间。
图5 不同种植模式下燕麦干物质积累情况
从不同种植模式下燕麦的干物质积累情况来看,宽幅匀播种植的燕麦干物质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处理,通过“白燕2号”的干物质积累情况来看,成熟期时宽幅匀播种植的干物质比传统种植模式干物质多15.41%,而在苗期宽幅匀播种植的干物质比传统种植模式干物质多26.91%,这也又一次证明了宽幅匀播种植模式更有利用燕麦苗期的生长发育,有利于保苗壮苗。
从不同种植模式下燕麦产量情况来看,燕麦宽幅匀播模式下燕麦的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都最高,传统小垄条播种植模式最低,且宽幅匀播模式燕麦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条播种和宽垄条播模式。
表3 不同种植模式下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农田杂草在光照、营养、水分等方面与作物相互竞争,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降低作物产量[4]。不同的农田管理方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控制农田杂草,降低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5],采取合理的栽培模式也可降低田间杂草的密度,并同时维持其适当的生物多样性[6]。本试验中通过调整燕麦的种植行距和增加播种带幅,有效减少了杂草的生长量,从而实现利用栽培模式有效控草,既保证作物产量的增加,又实现物理控草,减少除草剂的应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大田生产中,通过适宜的栽培措施构建理想的群体结构,统筹协调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是获得小麦高产的重要途径[7]。作物行距配置可直接影响作物群体发展、冠层光截获和通风透光性,进而影响光合产物积累等[8,9]。种植行距的调配是构建合理群体、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合理的种植行距可以优化小麦群体冠层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量[10]。研究表明,种植行数与行距配置会改变带状小麦田间通风透光状况,从而影响群体质量和产量[11]。因此,行距配置是作物群体构建的重要因素,是高产栽培的重要调控手段[10,12]。本试验中通过种植行距带型的调整,直接增加了燕麦的干物质积累,提高了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实现燕麦增产。
传统的燕麦种植,单行播幅窄、株距小、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较差等问题,不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相比传统条播,宽幅播种幅宽10~15cm,苗带加宽,“匀播”使燕麦种子均匀分布,出苗均匀,在保证燕麦群体密度的同时,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适宜的作物密度,合理分散株距,调节燕麦生长小环境,又可显著提高燕麦光合效率,总体提高燕麦产量和品质,形成高质量群体,从而达到稳产高产的目标。本试验就是通过合理调节作物行距及株距问题,创造适合燕麦生长发育条件,使燕麦生产各要素间相互协调,实现燕麦群体结构合理,个体空间充裕,从而达到燕麦稳产增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