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洋参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时间:2024-05-23

田小曼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又名花旗参、洋参等,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1]。西洋参是名贵滋补品,有“绿色黄金”之称,保健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2]。西洋参以根入药,具有很强的保健价值,长期服用健身美容,延年益寿,被誉为“绿色黄金”。其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在全国进行栽培,现主要形成东北、华北及陕西秦巴山区3大主栽培区[3]。

陕西省留坝县位于秦巴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现已成为西北最大的种植基地,西洋参产业也是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3]。由于西洋参的生长年限长,一般4~5a才可收获,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土壤中积累的病菌数增多,而且主要危害参根,轻者影响其商品性,重者造成植株受损,颗粒无收;有的前2a不出现症状,在第3、4年的时候表现症状,导致参农前期的经济投入均打了水漂。所以,病害已成为制约西洋参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4]。由于西洋参经济效益高,因此参农防治的积极性也很高,如何积极预防、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地控制病害发生,直接关系到西洋参产业能否巩固与发展。本文对近年西洋参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生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初步总结。

1 病害种类

1.1 侵染性病害

依据病原种类,西洋参病害可以分为真菌性病害和线虫性病害,其中主要为真菌性病害,在常见的真菌性病虫害中,根腐病、锈腐病主要危害根部;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主要危害西洋参茎部;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黑斑病除危害茎和叶片外,也可危害种子和果实;疫病危害根和叶片。在西洋参线虫性病害中,危害较重的是根结线虫病。

1.2 非侵染性病害

常见的有日灼病和缺素等。近几年,由于受倒春寒的影响,冻害也比较常见。

2 症状及发生规律

2.1 侵染性病害

2.1.1 锈腐病

锈腐病是西洋参生育期影响最大的病害,主要危害参根。病菌可侵染西洋参根部任何部位,侵染初期,参根表面出现黄褐色小点,随着病情扩展,小点逐渐扩大、融合,病斑呈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病害继续发展,病斑横向扩展绕根1周,病斑中央凹陷,边缘隆起。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且绕根横向扩展1圈,使根的健康部分被分为上下两截[5,6]。随病情发展,病斑由表及里,逐渐扩大到根的内部组织,发病较轻的1a或2a后锈斑表皮可自行脱落,在健康参根上留下铁锈色疤痕。发病较重的,可使参根腐烂,腐烂部分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界限。根部染病初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随着根部受害越来越严重,地上部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变色(黄褐色或红褐色)等症状,最后植株凋萎死亡。芽孢感病后,多不能出苗。茎感病后,水分运输受阻,地上叶片干枯,感病严重的,茎基部腐烂,叶片枯萎死亡,严重影响西洋参产量。

锈腐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半知菌亚门柱孢菌属,在土壤及病残体上以厚垣孢子越冬。病菌腐生性强,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一旦条件适宜,即可萌发侵入参根。田间带病种苗、病根残体、土壤和昆虫、线虫等都可以传播病菌。第2年春天气温回暖,锈腐病开始发生,初期由于温度较低,发病较轻,随着温度逐步上升,危害逐渐加重。

温度、土壤湿度和降雨、西洋参生长年限、施肥等均与锈腐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0~30℃是锈腐病菌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最适温度为22℃。在东北和秦巴山区主栽区,正常年份6—7月日均气温在25℃、土壤温度平均为18℃,是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锈腐病达到发病盛期。8—9月气温下降,病害发生减轻。雨日多、雨量大,土壤湿度增大、排水不良,使参根腐烂加重,发病率增大。随着西洋参栽培年限的增长,参根增大、土壤中积累的病菌数增多,锈腐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合理施肥可以促使西洋生长得健壮,提高对锈腐病的抵抗力。施用有机复合肥和沼肥效果最好[5]。

2.1.2 猝倒病

猝倒病是典型的苗期病害。西洋参幼苗茎基部初呈水渍状,后期病部呈黑褐色,患病部位基部缢缩呈线状,病情发展迅速,幼苗即折到贴服地面,故名“猝倒”。低温高湿时,幼苗成片死亡,病部密生白色棉絮状物。

猝倒病由腐霉菌真菌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土中越冬,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病菌借助风、雨、灌溉水和带菌农具等传播。3月下旬发生,4月上旬—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在苗期,雨量雨日多,低温高湿、种植过密、植株徒长发病迅速,为害严重。

2.1.3 黑斑病

黑斑病在西洋参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茎、叶、花和果实等地上部位均可受到侵染,以叶片受害较为常见,严重时也可侵染根。且具有反复侵染特性,是危害西洋参的普遍病害。

叶片受到侵染,在叶片病部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斑初为黄褐色,后变为黑褐色,随病斑扩大,形成中心色泽浅,边缘有轮纹状褐色宽边的大病斑,干燥后极易破裂,遇阴雨天气,病斑扩展迅速,相互愈合,致使整张叶片枯萎脱落;茎部染病后出现为黄褐色椭圆形条斑,逐渐纵向扩展,中间凹陷变黑,病部出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病情未得到控制,病斑横向扩展截断输导组织,使植株上部枯萎下垂、倒伏;果实染病,表面产生不规则褐色、水浸状病斑,着生一层黑色霉状物,胚乳腐烂发黑,果皮干瘪;根部侵染,初始在主根、侧根、根茎及芽孢上出现棕褐色、湿腐病斑,烧须,并扩展至全根,最后使根变黑腐烂,对产量影响极大。

黑斑病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侵染所致。在病残体、土壤中及种子表面越冬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幼嫩的茎、叶及根部,产生大量菌丝,并可分泌毒素,使植株细胞死亡,并在茎叶上形成轮纹斑。最初的病斑即成为田间发病的中心病株。

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及植株的生育期有极大关系。在春季气温达18~21℃,且植株表面有一层水膜时,分生孢子即开始萌发,黑斑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98%以上。一般年份5—9月是黑斑病的发生期,特别是7—8月,如果雨期较多,则黑斑病发生严重。另外,西洋参为多年生宿根作物,1~2a的西洋参黑斑病一般发病轻,3~4a的西洋参发病严重,在同样条件下,参棚漏雨、淋雨,黑斑病发病重。

2.1.4 西洋参疫病

因病害传播蔓延速度快,故名疫病。是西洋参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根和茎叶。

发病初期,叶片感病部位呈水浸状、暗绿色、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变为棕黄色或褐色,中间变薄如纸状,叶柄感病后,复叶凋萎下垂。根部感病,形成黄褐色、水渍状、湿腐状烂根,表皮易剥离,表皮下根呈黄褐色有花纹,易被细菌侵入发散出腥臭味。

由疫霉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附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潮湿环境下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染附近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孢子囊借风、雨、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发现患病植株不及时控制,从发病中心形成至全田发病,一般仅需3~5d。

疫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温度高(平均气温20℃以上)、较高湿度(相对湿度达70%以上)下,栽植密度大、施用氮肥多、植株生长旺盛、粘性土壤,疫病易流行成灾,往往大面积发生。

2.1.5 西洋参根结线虫病

主要危害西洋参根部,以侧根和须根最易受害。发病后,在侧根和须根上形成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肿瘤状根结。侵染初期,根瘤部位与健康根颜色相同,随病害发展,根结表面粗糙,颜色变黄褐色,最后产生根腐。患有线虫病的参根,产量明显降低。病株地上部叶色发黄、植株矮小,表现为营养不良,严重时整个植株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萎蔫,最后整个植株枯死。

以卵或幼龄线虫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卵受到根分泌物的刺激孵化,幼龄线虫侵入根部开始发育,其分泌物刺激根部细胞膨大形成肿瘤,根部形成虫瘿即根结。幼虫3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交尾产卵,卵产于根表面及附近,一头雌虫一次可产500粒左右呈凝胶状的卵,条件适宜时立即孵化形成再侵染。一个生长季节,线虫世代交替,可完成2~3次侵染,导致参根表面布满根结,危害严重。

2.1.6 西洋参灰霉病

灰霉病菌主要危害茎、叶、花、果实等地上部分。侵染叶片时,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病斑浅褐色、近圆形,后期病部产生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死,但根部完好。茎部发病,侵染初期为水渍状小点,后扩展为长条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核或以附着在病残体上的菌丝体和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越冬的病原体随气流、雨水、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引起初侵染,感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再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引起再侵染。

低湿高温、光照不足是导致灰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参棚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在18~23℃时易发病,特别是早春气温低、湿度大、阴天多、通风不及时,灰霉病严重发生。当气温低于15℃或高于25℃时,灰霉病发生明显减轻,当气温高于30℃灰霉病基本不发生。

2.2 非侵染性病害

2.2.1 日灼病(日烧)

日灼病是炎热季节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在高温天气,受阳光直射的叶片局部温度升高,叶绿体被破坏,叶色变浅、发黄,呈深浅不一的花斑,随强光照射时间延长,局部细胞死亡,叶面出现局部枯焦现象,严重的整株叶片脱落,茎变成光杆。因为叶片受害,光合作用受阻,根也不再生长,导致产量下降。该病常出现在夏季参畦两边盖帘较稀、阳光较强的地方。

2.2.2 缺素症

西洋参在生长过程中常会因缺乏氮、磷、钾以及某些微量元素而导致生长异常的现象为缺素症。缺氮时,表现为植株矮小、瘦弱、叶色发黄,严重时植株干枯死亡;缺磷时,植株生长缓慢、矮小,叶片呈暗绿色,无光泽,地下部生长受到抑制;缺钾、锌、镁可引起小叶病或白叶病,植株容易感病。

2.2.3 冻害

主要表现为越冬芽及根茎腐烂,严重时主根脱水软化,只越冬芽受害的参根当年不出土,但可形成新芽,第2年出土,根茎腐烂的参根则全部烂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发生季节分为冬季严寒冻害和春季缓阳冻害2种。春季缓阳冻害一般是指初春气温回升后,又出现持续低温造成萌动的芽孢受到冻害;冬季严寒冻害则是指由于严冬极端过低的温度,尤其是气候异常年份,土温过低而使参根受冻而死。

3 防治原则

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西洋参生态系统为中心,采取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因地制宜协调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在施用农药时,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确保西洋参生产质量。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4.1.1 选地整地

西洋参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在土壤湿度大时易发生病害且对西洋参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所以栽植时,一定要选用有机质丰富的腐殖土、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建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pH为碱性的粘性土壤不宜选用。另外,由于西洋参的连作障碍现象严重,所以已经种植过西洋参的地块最好不用。

4.1.2 加强栽培管理

4.1.2.1 合理施肥

西洋参的生长周期长,对土壤肥料消耗大,所以在播种或移栽前一定要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在西洋参旺盛生长的6—9月结合土壤肥力状况,施入生物菌肥或者补充适量N、P、K肥等。

4.1.2.2 合理调光

西洋参为喜阴作物,惧怕强光,因此西洋参多采用拱棚种植,一般拱棚上覆盖遮阳网,根据日照强度,结合西洋参生长对透光度的要求,通过调节遮阳网的遮盖面积来调节透光率。

4.1.2.3 及时排墒补水

西洋参喜湿润,怕干旱和水涝,因此在栽培季节应每周检查1次土壤墒情,及时防旱保墒、排水防涝,特别是在雨日、雨季,还要注意防雨棚是否渗漏,如有渗漏,及时改善。

4.1.2.4 清园及消毒

在秋季,西洋参将进入倒苗期以及冬眠期,在这一时期,将畦面枯萎植株、病残体连同杂草、覆盖物等集中带出参园烧毁或深埋。同时用0.2%硫酸铜溶液或多菌灵、甲霜灵等药剂喷洒参床、作业道等进行消毒,以减少越冬菌源。

4.1.2.5 防寒防冻

西洋参在萌动出苗后,自身抗寒物质已经转化,无抗寒能力。应根据气温变化情况,及时做好防寒防冻。具体方法:上冻前及时收膜下帘,将提前备好并消毒的防寒物覆盖,在高海拔寒冷地区应增加防寒物厚度或利用农膜覆盖,防止遇到极端恶劣天气发生冻害。

4.2 药剂防治

4.2.1 种子种苗消毒

选用优质种子,播种前采用浸种或拌种的方法进行消毒。一般选用种子重量0.2%~0.3%的多菌灵、百菌清等进行拌种;种苗可用多菌灵或多抗霉素浸苗(芦头以下部位),对病害特别是根部病害防效很好。

4.2.2 生长期喷药

常用药剂有百菌清、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咪鲜胺、己唑醇、异菌脲、中生菌素、多抗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如防治锈腐病,可用多菌灵、恶霉灵、适乐时等药剂;防治黑斑病可采用世高1500倍液、恶霉灵1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防治灰霉病病可用三唑酮、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猝倒病可以选用乙酸酮、恶霉灵、代森锰锌、多抗霉素、烯酰吗啉、哈茨木霉菌等药剂。防治根结线虫病,可使用阿维菌素乳油和微乳剂、线净和菌线威处理西洋参根际土壤。

一般情况下,立秋后可少用药或不用药,收获前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使用期[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